俞振飞百门楼 俞振飞诞辰一百周年新闻报道集萃

2018-03-0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追随大师的艺术足迹 (8月17日文汇报) 追随大师的艺术足迹--纪念俞振飞百年诞辰表演艺术评论专辑宝贵的文化财富 ■周巍峙俞振飞先生是我国当代享有盛誉的京昆艺术大师.由于多年交往,多次观赏俞老的精彩表演,俞老的音容笑貌一直深印在我的心上,似乎昨天我还坐在俞老的家里,聆听他对振兴昆剧的亲切教诲和他对后人所寄予的殷切厚望,此情此景,虽是回忆,却总是受到鼓舞,得到启发,从而更加深了对他的思念.    俞振飞先生博采众家之长,积累了丰富的舞台艺术经验,把昆剧细腻高雅的表演融化到京剧中,形成儒雅秀逸.超群

追随大师的艺术足迹 (8月17日文汇报) 追随大师的艺术足迹——纪念俞振飞百年诞辰表演艺术评论专辑宝贵的文化财富 ■周巍峙俞振飞先生是我国当代享有盛誉的京昆艺术大师。由于多年交往,多次观赏俞老的精彩表演,俞老的音容笑貌一直深印在我的心上,似乎昨天我还坐在俞老的家里,聆听他对振兴昆剧的亲切教诲和他对后人所寄予的殷切厚望,此情此景,虽是回忆,却总是受到鼓舞,得到启发,从而更加深了对他的思念。

    俞振飞先生博采众家之长,积累了丰富的舞台艺术经验,把昆剧细腻高雅的表演融化到京剧中,形成儒雅秀逸、超群绝俗的“书卷气”风格,将京剧小生的艺术品位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俞振飞先生生前曾提出,振兴昆曲要依靠两支大军,一支是专业大军,一支是业余大军。事实上,他毕生所做的工作就是这两件大事。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古老的昆剧已经衰落,他在从事京剧演出活动的同时,没有忘记肩负起振兴昆剧艺术的历史使命。

他不仅以精湛的“俞家唱”,培养了大批昆曲爱好者,而且经常参加昆剧的演出活动,为昆剧艺术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他还与梅兰芳数次合作演出昆剧,借助梅兰芳的声望,为昆剧振兴登高一呼。新中国成立之后,他出任上海戏曲学校校长,培养了如蔡正仁、岳美缇、张洵澎、华文漪、梁谷音、计镇华、王芝泉、蔡瑶铣、刘异龙、张静娴等一大批昆剧骨干力量,他们都已成为当今昆剧舞台上的中坚力量。

去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昆剧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这与俞振飞先生毕生为保护和振兴昆剧艺术而做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俞振飞先生是一位学者型的表演艺术家,他文化底蕴深厚,学识渊博,且又十分谦和,诚恳待人,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在戏曲界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亲和力。

1986年,文化部成立振兴昆剧指导委员会,特聘请俞振飞先生出任委员会主任。

我专程来上海,代表文化部向俞老送上聘书,并表达对他的尊敬。在他的直接指导下,团结了许多昆剧界的老师和优秀学员,通过各种方式,卓有成效地进行了大量昆剧传统剧目的抢救整理和学习继承工作。

他还亲自传授剧目,指点表演技巧,并认真录制了自己的表演剧目,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十分宝贵的财富。     特别要提到的是俞老达耄耋之年,仍在上海参加业余昆剧爱好者学唱昆曲的群众活动,当他与大家共歌一曲时,是那么认真,那么神采飞扬,这使我非常感动、敬佩并由衷地感谢。

    振兴昆剧,是个系统工程,要靠方方面面的努力和协作。

最重要的还是要靠昆曲自身的艺术魅力和艺术价值不断深入地征服人心。今天我们纪念俞振飞先生百年诞辰,研究讨论俞振飞先生的艺术,是为了更好地学习俞振飞先生的艺术,学习他对昆剧艺术始终如一的真诚敬业精神。

在坚持先进文艺的发展方向,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过程中,我们要善于继承,勇于创新,在昆剧剧本、表演、培养新的人才等方面狠下功夫,更好地通过昆剧自身的艺术魅力,实现昆剧特有的、其他艺术所不能替代的艺术价值,扩大它的观众面和社会影响力,特别要努力争取青年观众,真正达到昆剧的振兴与繁荣,以此来纪念我们尊敬的俞振飞先生。

         俞振飞表演艺术与中国文化     ■岳美缇     在俞老的艺术观中,“文化”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内容,他非常强调“文化”对于演员的重要性。

我十八岁改学小生时,俞老就要求我习字学画,读书写毛笔字。他经常给我们学生写信,书信的往来,本身是在引导我们多写多看,培养我们各方面的素养。

他对于文化的理解,并不仅仅只是指读书,而是多方面的艺术修养。他一直说,平时要多接触诗词、书法、绘画、音乐、舞蹈,潜移默化地可以陶冶性情,提高鉴赏能力,使人追求较高的艺术境界。比如他在舞台上的服装自成一格,这就是因为他懂得绘画。

这使他对于颜色的搭配、图案的设计有着相当的敏感。但他又不只是简单地追求一种绘画上的美,而是从小生行当、人物的特点,来确定服装风格。这一个很小的例子,说明深厚的文化积累赋予了俞老别具一格的“艺术”眼光,使他具有非同一般的审美情趣。

    然而一个演员不仅要具备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将文化具体地表现到作品中去。俞老表演艺术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人们可以从他的表演中深刻感受到中国文化的艺术规律与审美精神。

俞老在论集中写道:台上的动作都不能丢掉一个“圆”字,这个“圆”字,不仅抓住了昆剧表演的“神”,更抓住了中国文化精神的“魂”。而只有像俞老那样具备深厚文化功底的演员,才能从具体琐碎的艺术现象中,如此深刻而准确地抽象出并把握住艺术规律。

    如果说“圆”让我们看到了俞老的表演与中国文化在形式上的一种契合,那么从他所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中,我们又可以看到俞老的表演从骨子里都散发出中国文化的审美精神。

概括地说就是“气韵”与“意境”。     俞老塑造的人物总让人觉得与众不同,超凡脱俗。

一个身段,一个眼神,一颦一笑,都有一种独特的神韵,其非凡之处不在于动作技巧,而在于一种“气韵”。     线条、气韵、意境三者的结合,是在线的形式结构中传达出“气韵”,从而追求一个惟美的意境。

这样,就把中国的线的艺术传统推到了一个极致,也是将昆剧表演提升到了一个文化的高度。是一次表演文化层次的提高。可以说在俞振飞的身上,人们看到昆曲的表演艺术已不仅仅是一种技艺,而是一种文化。

    二十多年前,我去杭州向周传瑛老师学戏。传瑛老师非常崇敬俞振飞。一次他说起在他们一代学戏时昆曲小生都叫“一步生”。

所谓“一步生”就是小生的台步跟旦角差不多,步子很小;而小生的兰花指、水袖、身段摆动的幅度也都与旦角相近,纤细秀气;唱时的声音也以尖细的假声为主,很明显地带有一种“脂粉气”。而俞老认为舞台上的小生都是才子或文人,故一定要有“书卷气”。

所以从他开始,小生的台步与身段动作才渐渐放开;发声用嗓也以真假混合声为主,明显地区别于旦行。因此“书卷气”成了俞派小生表演艺术的核心内容。传瑛老师说昆曲小生从“脂粉气”演变到“书卷气”,就是俞老对于昆剧艺术最大的贡献。

    从“脂粉气”到“书卷气”的转变,其意义并非只是对于小生行当的一次气质上的提升。对于昆剧的整体美学风格也是一次重要转型。

俞老将“书卷气”赋予昆剧,从更深的层面上说,是将文化融入昆剧的表演艺术之中,使昆剧更深邃更大气。     文化造就演员,演员也造就了文化,这是俞老师留给我们最大的启迪。

         今天向俞老学什么     ■徐城北     今天我们纪念俞老百年诞辰,重要的是要研究和继承俞老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遗产。

我以为,文艺工作者至少要在以下四个方面学习俞老。     一、学习他以大无畏的精神,横向上兼及京昆两个大剧种。

俞老年轻时,京剧与昆曲之间的隔阂很大,甚至就连京剧内部的不同门派之间,也存在着巨大的阻隔。所以俞老当初能够迈出这一步,实在是很不容易。

他的这个“横向扩张”,不是绝对的居中,更不是不偏不倚,他更多偏向了昆。他有明确的立场,京昆兼擅,不是一家一半,而是要从京剧中找回好东西来提升昆曲,要从京剧中找回一些昆曲的市场。

    二、学习他把“大俗大雅”结合起来的志气和本事。集“大俗大雅”于一身,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法问题。它与个人的精神素质有关。他自幼学习昆曲,把一个曲子“拍”三百遍,要熟到渗透进骨髓的地步。

他熟悉和热爱书法,熟悉和热爱诗词,热爱和兼通其他传统艺术,俞老的修养是纯正和深邃的。     三、学习他把中国哲学的两大分支结合起来的习惯和本事。

这两大分支,一头是孔孟,另一头是老庄。表面上二者对立,其实双方却又互补。俞老小时他父亲给他灌输了许多孔孟思想,可他内心崇尚老庄;等他在舞台上把诸如李白这样潇洒的“老庄分子”刻画得栩栩如生之后,内心却又在思考幼年父亲给自己灌输的孔孟,总想多多建功立业,报效国家。

    四,学习他内外一致并内外结合的精神与本事。内,是他的昆曲;外,则是京戏以及其他艺术。

他有专擅,但又不保守、不封闭,既要学生打好基本功,又要学生勇于出新并超过自己。          时代呼唤大师     ■高义龙     对于一个剧种、一个时代来说,有一批好演员是不够的,惟有出现大师,才是其达到艺术高峰的标志。

俞振飞先生就是这样的一位大师级人物。

    俞先生是京、昆小生艺术的集大成者。他非常全面、非常系统地继承了前辈艺术创造的成果,又有新的创造,从而把京、昆小生艺术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他的贡献不仅限于小生这一具体的行当,而且丰富了京、昆这两个剧种。其艺术规范、艺术经验和美学思想,具有普遍意义。     俞先生能成为大师,在同代艺人中能高出一筹,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具有很高的文化素养。

他的一生,可以说与诗词书画为伴,在这些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俞先生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很注重对本剧种的整体把握。他作为一位演员,不满足于唱得好,演得好,在舞台上受人称赞,而且勤于思考,深入探讨,努力探索剧种的艺术规律。

他的博学、深思,使他成为一位学者型的演员,使他更能充分认识中国古典戏剧的价值,把对剧种的热爱化为一种文化上的理性自觉,也使他的艺术具有更加高雅的品位。

人们称赞他的舞台形象有“书卷气”,这种“书卷气”是模仿不来的,是要以“内功”为前提的。古人论写诗,称“功夫在诗外”。成为戏曲艺术大师,功夫也在戏外。     俞先生作为一代宗师,既完整地继承了前辈的艺术成果,又没有躺在前人的成果上抱残守缺,固步自封。

他对遗产十分珍惜,理解深刻,从不轻率改动,但又不是一成不变的不改不动。尤其是昆剧,由于它特有的历史地位和艺术规范,改起来更加困难,要更加慎重,同时改得成功也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俞先生主张:“要认识如何继承,如何革新,则必须就构成剧种的四个主要成分——歌、舞、剧、技,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辨识什么是传统中的优点,加以继承和发扬,什么是传统中的缺点,予以扬弃和改革。

”什么是传统中的缺点呢?俞先生举出:从剧本说,语言过于文雅,“脱离生活”;“篇幅冗长,不适合于舞台实际”。“在表演方面,对程式的过于偏重,又导致了某些繁琐空洞的毛病”。

声腔方面,“某些形式主义的弊病,例如不顾词意、语气的以字行腔,节奏过于拖沓等等,越到后来越明显”。对于“清曲”,他在肯定其讲究吐字、发音、运气、行腔的种种理论与技巧的同时,也指出其“缺陷”。

俞先生本人正是基于对传统的全面、辩证的认识,才在自己的实践中找到正确的革新道路。他把昆剧、京剧双肩挑,吸收了京剧节奏相对较为紧凑的特点,同时又以昆剧更为细致的表演手段丰富了京剧表演。

他以高度的文化素养和对人物的深刻理解为依据,吸收了现代表演观念中的有益成分,强调字、音、气、节这些唱念艺术的技术要素“都要用来为表达感情、刻画人物服务”。俞先生对排演新戏是支持的,因为新剧目可以进行更多的革新尝试。

他赞赏浙江同行排演的《十五贯》、《西园记》,自己也在1959年排演了《墙头马上》。他总结的经验有两条:一是“不怕争论不怕改”,剧本、排练都反复十几遍;二是“新旧戏剧工作者应该大合作”。

俞先生的实践告诉我们:大师是创造出超越前人的艺术精品的人,是推动本艺术品种向前发展的人。     今天,我们正处在新的时代,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是一项不可忽视的任务。

时代呼唤大师,大师是榜样,是楷模,是路标。追随俞先生的艺术足迹,学习他的艺术经验和品格,把民族戏曲推进到新的阶段,才是对俞先生最好的纪念。          俞派小生艺术的“稳、准、狠”     ■蔡正仁     几十年来,我学俞老的表演艺术体会最深的是三个字:“稳、准、狠”。

    “稳”是小生表演的基础,综观俞老对各种人物的表演,可以看出一个非常重要的“轴心”,那就是“稳”,无论是风流潇洒的书生还是地位赫赫的皇帝,或是喝得酩酊大醉的名士,还是穷酸潦倒的秀才,看俞老的表演首先就觉得十分贴切,很有分量,而这个“分量”就是“稳”。

记得俞老在《琴挑》中饰演的潘必正一角,他一出场,给人的感觉就是年少书生特有的“书卷气”,而不是轻浮的纨绔子弟。

这个“书卷气”的第一印象就是“稳”,没有这个“稳”字,“书卷气”就失去了依托,那么也就谈不上去要求“准”和“狠”了。     另外,这个“稳”字,还包含着一个很重要的内在因素:那就是角色的气质,也可以说是一个演员的气质,“书卷气”就是这个气质的“核心”。

有了这个核心加上在领会人物的情感上把握得很准确,既不过火亦不太慢,“领会准确、夸张得度”便是这个“准”字,每次看他的表演都非常迷人,无论是听他的唱念,还是看他的表演,都给人一种十分崇高的艺术享受。

譬如,他经常演的《跪池》中陈季常一角,此戏看上去好像是一出讽刺性很强的娱乐戏:陈季常见到自己的老婆就如老鼠见到猫一样,是昆曲中十分著名的一出“怕老婆”戏,但俞老没有一味地把陈季常演成纯粹是个怕老婆的书生,他把陈季常的“惧内”深化成“爱之愈深、惧之愈切”的一个双重人物,这就给准确地表演这个角色提供了广阔的艺术空间,这也是俞老高人一筹的地方。

    何谓“狠”?用俞老的话来说,就是“逮着了狠狠地咬一口”,亦就是“画龙点     睛”。

记得他在教我演《墙头马上》这场戏时,剧中主角裴少俊有一段“扬鞭跨马”边走边唱,当唱到“……跨了雕鞍……”这四个字时,“雕鞍”两字正好是整个唱段中最长最高的腔,老师说:“逢到又长又高的唱腔时你千万不要让它一带而过,应该逮着它死死不放狠狠地‘咬’上一口才行,否则就白唱了。

”为此他在这里特意安排了一个身段,然后用尽“全身力气”,努力将“雕鞍”二字高歌出去,从而令观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这就是俞老所说的“狠”字。     “稳、准、狠”作为一种完整而独到的表演艺术,是互相依存、相互促进,同时又相得益彰的。

俞振飞用毕生的精力将昆、京剧的小生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为小生艺术的“书卷气”营造了一个几乎完美的“制高点”。     一切从人物出发     ■唐葆祥     俞振飞先生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为我们树立了正确处理继承和发展关系的典范。

    对于昆剧这样一门古老的有着丰富传统的艺术,当然首先是继承,不继承无以谈发展,但不发展又不能有效地继承。

时代在前进,观众在变化,演员也生活在今日的现实生活之中,因此今天演唱古老昆剧的时候,要做到所谓“原封不动”、“原汁原汤”,不管在理论上或实践上,都是行不通的。

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革新。对此,俞振飞的态度,既不搞文化虚无主义,抛弃传统,也不因循守旧,固步自封。他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确定了一切从塑造人物的原则出发,这是他在继承与革新问题上留给我们的十分宝贵的经验。

    以塑造人物为出发点,即是所有的增删取舍都取决于人物的塑造。

试举《断桥》的许仙为例,原剧写许仙听信法海谗言,皈依佛门,下山寻找白娘子,其目的是先将她稳住,以便日后由法海将她收伏。这里的许仙对白娘子非但没有感情,而且成了法海陷害白娘子的帮凶。俞振飞与梅兰芳演出此剧时,对许仙这个人物作了新的诠释,将他定位为一个追求婚姻自由,心地善良的小市民,他的弱点是胆小、易动摇,但最终还是摆脱了法海的控制,回到白娘子的身边。

俞振飞还为许仙的出场重新设计了一组身段,运用翻袖、穿袖、反折袖、双折袖等水袖动作,充分表达了许仙此时追悔莫及,进退两难的心境。

这出戏改动后,俞振飞请许多昆剧行家来观看,他们说:“简直就觉得是原有的演法,绝看不出改动的痕迹。”这就是俞振飞高明之处,堪称推陈出新的典范。

    俞振飞数十年间,不管演京剧还是昆剧,都从人物出发,围绕着塑造人物这个中心,对原来的演法,都作了大小不等的增删取舍,从而塑造了一系列光彩夺目的人物形象。这些形象构成了近代京昆演出史上重要的篇章。          俞振飞在《太白醉酒》中演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