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民窑青花瓷器的艺术特色及其仿品的辨识(三)

2017-12-0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中国陶瓷的仿古之风由来已久", 自宋元以来,就不乏地方窑刻意摹古,仿作风行于世,如宋代的五大名窑,在同时代,其它窑就竞相仿造".这种对名窑名瓷的"竞相仿造",目的是为了争夺瓷业市场."一种瓷器在市场上受到欢迎,首先是邻近瓷窑的相继仿制, 继之就是瓷窑的增加与窑场的扩大".这种因争夺市场而对畅销产品进行的仿制,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视为中国陶瓷仿古之滥觞.明清两代,随着景德镇官窑的建立和统治者对古瓷的偏爱,烧制仿古瓷成为御窑场的一项重要任务.从传世品和

中国陶瓷的仿古之风由来已久“, 自宋元以来,就不乏地方窑刻意摹古,仿作风行于世,如宋代的五大名窑,在同时代,其它窑就竞相仿造”。这种对名窑名瓷的“竞相仿造”,目的是为了争夺瓷业市场。“一种瓷器在市场上受到欢迎,首先是邻近瓷窑的相继仿制, 继之就是瓷窑的增加与窑场的扩大”。这种因争夺市场而对畅销产品进行的仿制,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视为中国陶瓷仿古之滥觞。

明清两代,随着景德镇官窑的建立和统治者对古瓷的偏爱,烧制仿古瓷成为御窑场的一项重要任务。从传世品和有关档案资料记载看,明代永宣官窑已仿烧汝、哥、龙泉等宋代名窑的产品。清代康、雍、乾三朝在原有基础上又有发展,仿制水平日益提高。官窑仿古主要为满足统治者对古瓷的欣赏与追求,并非要以假乱真牟取暴利,因此不少仿制的足以乱真的作品上都署有本朝年款,而那些未署款的则往往会给鉴别器物的年代带来一定的难度。在官窑仿古之风的影响下,民窑亦出现了专门仿古的窑户。据《景德镇陶录》记载:“官窑器,自来有专仿户,今惟兼仿,碎器户亦造”。“哥窑,镇元专仿,惟碎器户兼造,遂充称哥窑户。”此时民窑仿古大多只仿轴色或纹饰,造型具有本时代的特征。

晚清及民国时期,社会上考证品评古瓷之风甚盛,一些官僚政客、富商巨贾或附庸风雅,或重于收藏,也垂青于历代名瓷,加之帝国主义对中国文物的大肆掠劫,以至“前瓷器大量散失,数量稀少,有的已成为商品在市场上出售,价值可观。古董商以此为趋利之地,因而竞相仿制,鱼目浑珠,以赝代真”。市场需求刺激了仿古瓷的发展,仿制水平也达到了历史的高峰。“自叶末以至今日,所仿至为进步。一由官窑良工四散,禁令废弛,以前所不敢仿之贡品,今则无所不敢矣。一由近年西人辇金重购,业此者各自竞争,美术因之进步”。此时仿古的目的纯系以赝代真,牟取暴利,因此只要市场需求,无论宋元明清,无论官窑民窑,都有出色的仿品。目前传世的仿康熙民窑青花中,绝大多数是这一时

期的产品。

建国以后,仿古瓷由于缺乏市场而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内外文物爱好者对古瓷购藏的需求,仿古瓷又重登舞台,并迅速形成规模,仿品从新石器时代

的陶器到晚清民国的日用瓷器无所不有。其品种、数量和仿制水平都达到了相当水平。

从目前传世的仿康熙青花瓷器看,绝大多数是属于晚清民国和近十几年来景德镇仿制的,其水平良莠不齐,有的精工细作,足以乱真;有的粗陋平庸,漏洞百出。下面试从以

下几个方面谈谈对仿品的辨识。

(一) 胎釉

康熙瓷器的胎体素以坚硬细密而著称。与明代相比,原料配比中减少了瓷石的含量,加大了高岭土的比例,因此炉温相应增高。据测试,烧成温度约在1320 ±20 ℃,这就使胎体的硬度比以前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精细的淘洗工艺保证了胎质纯净无瑕,在显微镜下观察“, 石英晶体细小且分布均匀,大小不太悬殊,外形呈浑圆形”。洁白的瓷胎如同上好的糯米熬出的浓汁,因此有“糯米汁”、“似玉”之美称。由于胎体组织结构致密,相同厚度的瓷胎要比其它时代偏重,拿在手上的实际重量往往要大于视觉重量。康熙青花的釉色并不一致,有青白、粉白、浆白等,但无论釉色如何,都具有“釉质细润、紧密熔于胎骨之上,浑然一体”的特点。这一点是康熙瓷器

所独有的,也是后世仿制者可望而不可及的。

清末民国仿品的瓷胎远不及康熙坚致细密,胎体中常有肉眼可见的黑点等杂质。由于结构粗松,相同器型的重量明显轻于真品。有些仿品采用加厚器壁的方法来增大重量,结果往往手头过重,造型也显得拙笨。仿品的釉面大多带有明显的本时代特征,釉质疏松,胎釉结合不够紧密,施釉不匀,光亮有余而硬度不足。现代仿品的胎体洁白纯净,釉面细腻光润,但与真品相比玻化程度虽高但硬度不够,胎质纯净但不够致密,因此无法显现康熙瓷胎特有的那种坚硬缜密的质感,具有较明显的现代瓷特征。仿品烧成以后还有一道重要的工序———作旧。常用的方法有化学处理和人工打磨,其目的是减退釉面浮光,使其象使用了多年的旧物。但经过作旧处理的釉面产生的是一种油腻的光泽,与年代久远而自然失亮的那种含蓄的自然光泽相比,有着明显的差异。经人工打磨作旧的瓷器,口、肩等凸起的部位常因打磨过度而造成伤釉失光,凹陷的部位又因打磨不到而留有浮光。用放大镜观察釉面,能看到平行的细密划痕。

(二) 造型

造型是判定瓷器年代的重要依据,也是仿制者刻意追求的目标。不少精致的仿品造型与真品极为相似,但仔细品味则有形而元神。二者之间的这种差异主要是因工艺材料和工艺技术的不同而造成的。康熙瓷器用料精良,胎质坚硬细腻,具有极好的可塑性和抗变形能力,因此无论拉胚还是旋削均能得心应手,完美地体现出造型风格。仿品由于胎质粗松,相同器型旋削出的线条缺乏力度,加之旋削时为了保证造型准确不走样,须处处小心谨慎,线条的转折、过渡呆板生硬,毫无生气。

(三) 色调

康熙民窑青花使用的青料产地不一,优劣不等,色调变化很大,因此不能简单地以青花颜色来判别其年代、真伪。但由于康熙瓷器胎体坚硬,胎釉结合十分紧密,所以无论颜

色如何,都普遍具有“色调深沉、紧贴胎体的特点,极浅之色亦然。此一现象为康熙青花色料的独到之处,是我们在鉴定工作中正确区分康熙青花和晚清仿品的重要依据之

一。”清末民国仿品的色调往往过于浓艳,这是由于青花色料采用的是工业氧化钴(俗称“洋蓝”) ,这种青料呈色蓝中微泛紫色,俗艳刺目,颜色漂浮。但仿品中也有一些相当出色的精品,“近日仿康熙青花之品,亦有极精者,其蓝色竟能仿得七、八”。这类仿品所用的青料是“以含有较高氧化钴的珠明料,而稍加舶来品的工业氧化钴”,经适当配比后,青花色泽与康熙极为接近,渲染出的层次亦具有较好的立体感,但由于胎釉不够坚致,青色仍显飘浮。

(四) 画风

康熙民窑青花的彩绘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平,其画风受当时画坛名家的影响,具有鲜明的时代风格。“康熙画笔为清代冠,人物似陈老莲、肖尺木,山水似王石谷、吴墨井,花卉似华秋岳。”“不但官窑器皿仿佛王、恽,即平常客货亦莫不出神入化,波澜老成”。瓷绘艺人在模仿名家笔法的同时,还吸取了版画线条简洁、洗练的特点,形成了自己潇洒豪放、苍劲雄奇的艺术风格。

清末民国时期的仿品虽然极力按照真品进行摹绘,但终因时代风格的局限,“一观其画即流入吴友如、杨伯润之派,不问而知为光绪器矣”。此外,由于仿品是以真品为本的,既要照顾整个画面的章法布局,又要留神颜色的深浅,因此运笔迟滞,线条软弱,粗看虽然十分相像,但缺乏真品所具有的内在精神和气势。

以上仅从胎釉、造型、色调、画工四个方面对康熙青花及其仿品进行了一些简单的对比分析。但民窑产品的质量差异很大,无法象官窑那样确立一个准确的标准去对衡量,因此鉴定中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切忌以机械的排比来定真伪。目前介绍明清瓷器的图录多以官窑为主,收录的民窑瓷器都是最具典型风格的精品。因此,在实际鉴定中不能以图录中的标准、质量去机械地进行排比。民窑产品精粗之间差距悬殊,例如康熙青花典型的色泽是青翠艳丽,但这仅是康熙上品青花的色调,而大多数中、低档产品是以蓝中泛黑、蓝中泛灰为主。再如康熙瓷胎普遍具有坚硬、细腻、厚重的特点,但盘、碗、罐等一般生活用品中,往往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