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铁刚海洋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地质导师介绍:李铁刚

2018-04-0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李铁刚 博士一直活跃在海洋科学研究的第一线,主要从事海洋地质与古海洋学研究.近年来,主持和参加 30 余项国家专项. 97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重点项目等,已发表学术论文 60 余篇,其中 16 篇被 SCI\EI 收录;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国家海洋局科技成果创新奖的一.二等奖各 1 项 , 青岛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等 6 项.2000 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同时在国内外诸多重要学术机构中的任职,特别是现任国际整合大洋钻探计划( IODP )过渡委员会(

李铁刚 博士一直活跃在海洋科学研究的第一线,主要从事海洋地质与古海洋学研究。近年来,主持和参加 30 余项国家专项、 97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重点项目等,已发表学术论文 60 余篇,其中 16 篇被 SCI\EI 收录;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国家海洋局科技成果创新奖的一、二等奖各 1 项 , 青岛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等 6 项。

2000 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同时在国内外诸多重要学术机构中的任职,特别是现任国际整合大洋钻探计划( IODP )过渡委员会( iPC )科学指导委员( ISSEP )委员、国际海洋研究委员会 (SCOR) 中国委员会委员、国际海洋研究科学委员会( SCOR )工作组成员等,显示了他在其学科领域重要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

为此,应邀参与了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纲要、国家大科学工程计划、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计划、中国科学院资源与海洋创新基地发展规划和实施纲要等的编制工作,撰写或参与撰写战略性报告 10 余部,在战略层面为我国海洋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主要学术成就和贡献有:主持完成了我国第一幅完整的大比例尺渤、黄、东海底质沉积物类型图 (1:50 万 ) 。揭示了东海北部海洋沉积体系的特征和形成历史,查清了冲绳海槽及邻近陆架古环境演化的历史背景,阐明了太平洋西部边界流的时空演变与强度变化过程对我国近海自然环境格局形成的影响。

发现了" Heinrich 事件在冲绳海槽的印记",并提出"北大西洋和格陵兰等北半球高纬度区域的气候变化所引发的东亚季风强度在数百年或千年尺度的波动是冲绳海槽高频古气候和古海洋演化事件的主要机制"的观点。

上述工作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重视与积极评价,不仅促进与提升了我国海区海洋地质学的发展,也使其本人成为我国海洋地质学领域知名的青年科学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