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威格《伟大的悲剧》教后记

2017-10-1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茨威格<伟大的悲剧>是一块比较难啃的"骨头".这一课不好教啊.但是,认真的研究一下,还是有点文化的味道的.倘若是为了课文而课文,就没有什么意思了,于是如何读出"悲剧"中的"伟大"来就成为了我们研究的问题来.教师引导学生"走进"教材而又"跳出"教材,教学过程就是在文字.文学的基础上更被赋予了一层"文化"的内涵,使教学具有了个性的思想内核的东西来.比如教授<伟大的悲剧>

茨威格《伟大的悲剧》是一块比较难啃的“骨头”。这一课不好教啊。但是,认真的研究一下,还是有点文化的味道的。倘若是为了课文而课文,就没有什么意思了,于是如何读出“悲剧”中的“伟大”来就成为了我们研究的问题来。

教师引导学生“走进”教材而又“跳出”教材,教学过程就是在文字、文学的基础上更被赋予了一层“文化”的内涵,使教学具有了个性的思想内核的东西来。

比如教授《伟大的悲剧》时,就一定要引导学生读出作品“悲剧”中的“伟大”来。“伟大”在哪里?如何站在文化的高度对文本的深刻“透析”?

奥茨因身体有病不愿拖累战友,自己走出帐篷,死在暴风雪中,这是“牺牲自我”;

威尔逊一路拖着16公斤重的南极极点的岩石标本舍不得丢掉,这是“献身科学”;

斯科特的日记中,表现了对祖国、朋友、妻子“亲密的情意”,这是“无私博爱”。

这是“伟大的悲剧”之所谓“伟大”。

——《伟大的悲剧》文中的“伟大”不是一般的“伟大”,它是斯科特一行所遇“悲剧”的定语,要紧紧围绕斯科特一行南极遇险这特定的“悲剧”去解释、去品味这场“悲剧”之所以“伟大”的独特意味。

茨威格《伟大的悲剧》之所以“伟大”,第一是登上了南极极点;第二是以第二的身份登上南极极点;第三是接受阿蒙森的委托信。

他们登上什么地方?这就是事情“表现”的一个元素。它表现什么?南极极点,这地点就是一个“极限”,是一个“未知”。它就是一个造就“伟大”的地方。如果你登上了泰山“极顶”,那算不上伟大。以第二的身份登上极点,且又接受了第一人的委托。这就构成了一种庄严的“连续”。

这三点都是斯科特南极之行的“表现”——人类勇敢地相承相继探索未知的精神,这就是之所以“伟大”之处。所以即探险行动“本身”,所以这种探究一下子就抓住了“行动”的本质意义。

获奖者以人物个体行为所表现出来的品质来品味“伟大”,徐江教授关注的是行动,他关注的是行动里的某些品质和精神。”

假如奥茨同埃文斯一样因绝望、幻觉而死,威尔逊没有采集岩石标本,斯科特也没有写什么日记和信,救援的人仅仅在斯科特僵硬的遗体怀中发现了第一个登陆南极极点挪威人阿蒙森的委托信,难道斯科特等人的行为就不是“伟大的悲剧”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