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平实谈虚云和尚 从虚云老和尚在一次长达七天的禅定中对外界的感知谈起

2017-08-2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当年,虚云老和尚六十七岁,在终南山住茅蓬.戒尘法师,是一位讲大部经的法师,听说老和尚在高旻寺开了悟,便到终南山茅蓬找老和尚辩论禅宗的机锋语.老和尚听他把话说得很大,便对他说:"你的机锋辩论虽然很好,但这个不是你自己真正工夫,在生死根本上作不了主,阎王老子不会放过你的.不要再多辩了,咱们俩坐坐看吧."于是他们两人就在茅蓬里打坐.老和尚一坐,就是七日七夜,如如不动.而戒尘法师只坐了半天,双腿已痛得不得了,心里的妄想更是烦躁不安.戒尘法师每天都绕着老和尚走几圈,好不容易才等到第七天,老和尚终

当年,虚云老和尚六十七岁,在终南山住茅蓬。戒尘法师,是一位讲大部经的法师,听说老和尚在高旻寺开了悟,便到终南山茅蓬找老和尚辩论禅宗的机锋语。老和尚听他把话说得很大,便对他说:“你的机锋辩论虽然很好,但这个不是你自己真正工夫,在生死根本上作不了主,阎王老子不会放过你的。

不要再多辩了,咱们俩坐坐看吧。”于是他们两人就在茅蓬里打坐。老和尚一坐,就是七日七夜,如如不动。而戒尘法师只坐了半天,双腿已痛得不得了,心里的妄想更是烦躁不安。

戒尘法师每天都绕着老和尚走几圈,好不容易才等到第七天,老和尚终于出定了。他问老和尚:“您在定中,是有觉知,还是没有觉知呢?若是有觉知的话,就不名为入定;如果没有觉知的话,那岂不是枯定,不就是所谓的死水不藏龙吗?”老和尚说:“要知道禅宗这一法,原不以定为究竟,只求明心见性。

若是真疑现前,其心自然清净。由于疑情不断,所以不是无知;也因没有妄想,所以不是有知。虽然没有妄想之知,但就是一支针掉在地上,也能听得清清楚楚;你每天绕着我走几圈,我都知道,只因疑情之力,不起分别而已。

虽然不起分别,因为有疑情在,功用不断,所以不是枯定。虽然不是枯定,这亦只不过是功用路途中事,并非就是究竟的。

所以过去这七天,我只是觉得好像一弹指间就过去了,如果我一生分别心,便会出定了。参禅办道的人,必须将此疑情,疑至极处,一旦因缘时至,打破疑团,摩着自家鼻孔,才是真正的道契无生啊!”自此以后,戒尘法师就一直跟随着老和尚,对他老人家非常信服和尊敬了。

而萧平实却说:“他们所谓的无分别心,却是对境了了分明的觉知心,其实还是分别心啊!真正的无分别心,是对境也不了知的,才是真正的无分别心;觉知心不起一念的时候,还是能分别的啊!

所以当你一念不生的时候,有人打你一巴掌时,你还是了知痛楚啊!还是会生起瞋心来啊!”又说:“如果觉知心,可以入涅槃的话,涅槃之中仍有觉知,那就不如四禅、四空定的寂静了。”“佛说无我,如果用觉知心入涅槃的话,那么涅槃之中便有我了,就不是无我了,因为,觉知心就是凡夫众生所认定的我。

” ——从萧的言语中可判断,萧平实认为有我才有觉知心,有觉知心就会感知外境,就有分别心,他的这种错误认知导致他修定的目标是断除觉知心,以便对外境不了知,定时被打一巴掌也不知道,反正最终目的就是修到啥也不知道了,我不知道这种状态和草木顽石有何区别?萧平实以这种状态为修行目标,而他在诸多文章中早已暗示自己是修成的,那么我们判定,他自己打坐时就是这种状态:一打坐几个小时过去了,中间发生了什么都不知道,不清楚,浑浑噩噩……殊不知,这种状态是禅定之大忌。

所以我们可以判定,他早已修偏了。难怪他找圣严法师验证时他的定被圣严法师否定,当然他是听不进圣严法师的忠告的,以为自己真的已得大成进而写书散播自己的错误知见并拉拢徒众把更多的众生带入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