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佩甫生命册 一曲动人的生命哀歌——李佩甫的《生命册》读后感

2017-11-2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明天有一个去河南焦作学习几天的机会,在为这次学习做准备的同时,想通过河南作家的作品,对那个神秘的中原有一些了解.恰好马校长在校园网上写了篇文章,推介<生命册>这本书,于是在京东商城上购得它.在学习所要准备的文案资料准备好之后,我才姗姗打开<生命册>,原想以很悠闲的姿态读完它,可是一打开书再也放不下,在星期天晚上到星期三晚上这三个日日夜夜里,我把所有能挤得出来的空余时间都倾注在这本<生命册>上,直到昨夜近零点时分,读完了它,聆听到一曲动人的生命哀歌.    

      明天有一个去河南焦作学习几天的机会,在为这次学习做准备的同时,想通过河南作家的作品,对那个神秘的中原有一些了解。恰好马校长在校园网上写了篇文章,推介《生命册》这本书,于是在京东商城上购得它。

在学习所要准备的文案资料准备好之后,我才姗姗打开《生命册》,原想以很悠闲的姿态读完它,可是一打开书再也放不下,在星期天晚上到星期三晚上这三个日日夜夜里,我把所有能挤得出来的空余时间都倾注在这本《生命册》上,直到昨夜近零点时分,读完了它,聆听到一曲动人的生命哀歌。   

      上世纪七十年代底到八十年代初,有一代人就象《生命册》中的"我"一样,从社会最底层的贫困乡村,杀过高考或推荐上大学的独木桥,成功地从乡村突围,当了一个乡村里人人羡慕的"吃国家饭"的人。

这突围,常常是尽全村人的力量或者全家人的力量实现的,从此,这个幸运儿就背负着沉重的人情债。在城里,虽然他们很刻苦、很努力,但没有背景没有根基,一方面要小心翼翼地融入到城市主流社会,一方面要承担着家乡人种种不切实际的厚望。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因无法满足善良的乡亲和亲人们的要求而充满负罪感。对故乡,对亲人,他们的感情处在逃离和眷恋、悲怨和悲悯、昧心和负疚的纠结之中。这纠结,总是阴魂不散地纠缠着他们,在他们吃尽千辛万苦,偶尔春风得意的时候,冷不丁地刺痛人心。

有朝一日,他们真的在城里站稳了脚跟,打拚出自己的天地,本来有能力回报一下父老乡亲,可家乡已是物是人非,自己再也回不去了。蓦然回首,才发现,正是那对家乡难以割舍的情愫、那在家乡成长的岁月里烙印于心底的一线良知,在奋斗的惊涛骇浪中一次次拯救了自己。这发现,会不会又形成生命中新的纠结呢?

      "我"是一个群体的形象在《生命册》里的写照,因为出身的负累,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初衷,走上一条与理想背道而驰的奋斗旅程。得到了财富却改变不了乡亲的命运,失去了理想也很难再找回。

最后,经典编写还只是一个梦,而想做一个干净的商人都没有了信心。在人们的眼里,"我"应该是一个成功人士,可成功的背后泪多少?成功的之后的失落又有多少?一个清醒的生命、一个始终憧憬着高贵的理想的生命,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一次次放逐自己,这是怎样的生命哀歌?!

      骆驼的死让我想起《红楼梦》中的聪明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的性命"。

      他是一个当之无愧的弄潮儿,精明、执着、仗义、豪爽,在闯荡中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也把自己的弱点毫不隐瞒地表现出来。骆驼是"我"的生死兄弟,是我生命中的贵人。在同甘共苦、几度沉浮后,他在商业漩涡中越陷越深、不能自拔,于是"我"毅然决然地离开了他。这个身体有残疾但意志如钢铁的骆驼,想以自己的死来豁免那些被他拖下水的"好人",他从十八层楼跳下去了。

    从最初为了从老万那里讨到稿费他采取黑对黑的见血方式,到最终为了无休止膨胀的欲望他利用名、利、色攻关,骆驼始终走在一条极端的道路上。如果说当初他是被生活所迫,可后来在他身家几十亿时,为什么还是收不了手呢?他太骄傲、有一颗比伟大的时代更加伟大的野心,而且顺应适者生存的道理,为了野心可以放弃做人做事的底线。

虽身有残疾但命犯桃花,虽几经曲折却也奋斗到荣华之至。可是,他的一生幸福吗?他失眠、忧郁,爱他的女人(系花、小乔)他不能珍惜,他爱的女人(卫丽丽)也不能长相守,光鲜的背后却是一个残缺的受着病痛和欲望的双重折磨的躯壳,这折磨,就象人们说的良心让狗吃了一半还剩下一半,所以分裂、所以悲怆。

这又是怎样的生命哀歌?

      还有那一群乡亲们,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一次次为他们流下悲苦的泪水。

      那个为了爱情入赘他乡的老蔡,厚道而又善良。在乡里是一个德高望重村支书,在家里却和自己的爱人撕打一辈子。到老了眼睛看不见了,自己朝思暮想的出走多年小女儿回家来却不待见他,他托小女儿转告"我",他想听一听国家的声音(有个收音机),这个很小的愿望最终也没能实现。

      那个能工巧匠梁五方,因为自己的过于能干和特立独行的个性,在突如其来的运动中成了众矢之的,被乡邻们一顿辱打辱骂,还没收了他的家产。从此他休掉爱妻,走上屈辱的上访之路,直到走不动了进了福利院。一个能人从二十二岁后,虚掷了一生的大好时光。

      那个如苔藓般卑微的虫嫂,她豁出自己的脸面,供养残疾的丈夫、拉扯三个儿女,让丈夫临死前吃了十天肉包子,让三个儿女都成了大学生。可等到她想找回做人的尊严时,孩子们却把她的尊严给践踏于脚底了。壮年时被儿女们唾弃,为儿子上学供钱供物还要象见不得人一样东躲西藏,到老了,还是被遗弃了。

      那个因作风问题下放的杜月秋,自觉地从着装到行为到思想,接受着命运和广阔天地的改造,但在喝高了的时候,当人们把他推到台前想让他表演节目时,还是情不自禁地朗诵《离骚》中的篇章,而后失声痛哭。

      那个腼腆而又敏感、俊朗而又能干的春才,不知道如何面对自己青春期的躁动,竟然自宫了!

      这些人的命运,看似偶然,但也是一个时代一个地方的必然。在他们悲痛的命运轨迹中,左邻右舍、妻儿老小都是始作俑者。吴玉花和苇香对老蔡的怨怼,村民们及至亲兄弟对梁五方的群抠,妇女们剥光虫嫂的衣服在雨中对她追打,治保主任和校长对老杜的改造,妇女们对春才的调笑,这些都是一把把杀人不见血的刀子,在他们的生命册上刻下血泪史。

这些不乏善意的乡亲们啊,他们是如此津津有味地谱写和欣赏着这一曲曲生命的哀歌!

      如果说,在饥饿的年代、运动的年代里,上演一曲曲生命的哀歌是难免的事情,那么,在我们这个日益开明和文明的时代里,就真的再也没有生命的哀歌吗?当骆驼的遗孀打电话请"我"出山来执掌公司事务时,我有这样一段独白:"我很清楚,在目前的情况下,无论做证券,还是搞实业.

.....你都不可能不拉关系、不行贿。我断言,在任何企业,都一样的,一旦进入,那也只能是大小之说,多少之说,没有区别(在每一个节日里,你都得去拜望那些可能管住你的企业,或者有可能给你的企业制造麻烦的人,这已是不成文的规则)。

若不搞这一套,你会寸步难行。有时候,时间和商机是要花钱来买的,是需要通融的,你甚至连变通的条件都没有。

这甚至不是政府的事情,你要面对的,是一个一个的人,一件一件的事,我也相信大多数都是好人,但是,只要遇上一个坏人或有私心的人,他就可以拖住你,让你什么事也干不成,到这个时候,你就可能成第二个骆驼。"

      时代变了、环境变了,但骆驼和"我"的那些乡亲们一样,还在传唱着生命的哀歌。只要那些"坏人"或"有私心"的人存在,只要有合适的土壤和温度,这令人痛心的哀歌,就没有曲终的时候。这难道不值得人们警醒吗?

      说《生命册》是一曲动人的生命哀歌,其动人之处不仅是其中人物悲欢离合的命运,还有小说本身的文字和结构安排。小说文字流畅、佳句连篇,可读性非常强。小说的结构布局尤其巧妙:共十一章,单数的章节(1.

3.5.7.9.11章)从我打进省城到回归乡里,以我和骆驼的奋斗历程为线索,唱的是现代生命哀歌。双数章节(2.4.6.8.10章)分别写了老姑父老蔡、龙麒麟梁五方、虫嫂、老杜、春才,唱的是曾经那个年代的生命哀歌。

而其中的联系,来自于我和骆驼在谈判中确定的暗语:"老蔡来了(注意分寸)"、"梁五方来了(戏过头了)"、"杜月秋或老杜来了(面临危险了)"。还有我斥责骆驼的话"春才下河坡——滚球",及我看人时对人的评价"小虫窝蛋"。

这种看似"胡乱"的联系,恰恰反映了故乡的人和事在"我"生命中的烙印,也是基于这种有意无意的联系,让我没有忘记自己来自何方,想去往何处;让我面对利益和良知的冲突时,没有象骆驼一样选择前者;让我最终能守住做人底线。

与故乡千丝万缕的联系,恩恩怨怨的牵绊,使"我"成了一个"身后有人"的智者。读来觉得,这构思实在是妙不可言!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但愿屈原的感慨、老杜的泣血朗诵,能打动那些"有私心"而又掌管着国计民生的人们;但愿每一个人无论贫富没有贵贱,都能够有尊严地做人做事;但愿世间不再有生命的哀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