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影k全本 虹影代表作全新修订版面世:向世界独白 交出所有秘密

2017-07-2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说到当代海外华人女作家,虹影和严歌苓是绕不过的代表人物.她们的共同点在于对历史的回忆刻画入骨三分.只是严歌苓注重以冷静的态度.审美的方式张扬

说到当代海外华人女作家,虹影和严歌苓是绕不过的代表人物。她们的共同点在于对历史的回忆刻画入骨三分。只是严歌苓注重以冷静的态度、审美的方式张扬人性、反思历史,而虹影将历史作为女性话语书写的背景,对历史的叙事是借助女性私人化的情感经验写就的。历史对于她们来说不仅仅是意味着怀旧思乡的个人记忆与血脉相连的文化传承,也表明了她们对故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因为这份使命感和责任感,虹影的写作便始终在国内出版人惦记下。2000年,虹影最有代表性的作品《饥饿的女儿》,在四川文艺出版社首次面市。16年过去,《饥饿的女儿》15周年纪念版在文艺出版社再度问世。此次回归,也使这部作品与它的姊妹篇《好儿女花》得以团圆。

虹影谈到自己的作品创作,认为只源于也体现于“三种认识”——认识一幢房子,认识一座城市,认识一个世界。这是她最初创作的目标,也是至今为止在创作过程中的践行之路。对于“一幢房子”,虹影谈到了作品《饥饿的女儿》、《好儿女花》、《奥当女孩》等,围绕一幢房子的创作,已几近完成;而《K》、《英国情人》、《孔雀的叫喊》中的文字则将更多关注放在对“一个世界”的认识上。

关于“一座城市”的创作,除《上海之死》、《上海王》之外,还有许多计划要继续完成。

对于上海这座城市,虹影仍有许多未尽之言。

每个人成为作家都有各自的原因,而虹影认为自己走上写作之路的原因则是为了要成为一个能“说话”的人。 

虹影对现实的敏感和关注,源于出生的背景。虹影的创作更多是为说出一些“不能说出的东西”,成为那些不能说话的人的代言人。写作出书,记录现实,以此警示这个世界。

记忆苦难寻找源头 在于不再犯错

虹影小说有四个关键字:原罪、苦难、欲望、故事。其中“原罪”和“苦难”好像是一枚硬币的正反面,这双面共同使虹影的小说熠熠生辉,而这枚硬币就是《饥饿的女儿》。小说以一个女孩的目光聚焦了20世纪中叶长江边上一个底层普通家庭的艰辛和痛苦,将那个时期的风云变幻展现得波澜壮阔,是一部很有力度和深度的文学作品。

这是虹影的第一本回忆式小说,虹影说也可以叫自传体小说,因为她特别忠实地回忆了1980年前重庆老百姓的生活。她说在她整个成长期有三种饥饿:食物的饥饿、精神的饥饿与性的饥饿,活下来的都是幸存者。而回忆苦难的本身是一种面对,只有我们知道了以前的过错和灾难的源头,才能知道我们应该走一条怎样的路,面对这个时代不再犯错。

写作是种冒险 让我忘记人世间的不公平

《好儿女花》是《饥饿的女儿》的续篇,此次新版虹影修订近三百处,是虹影再一次精心打磨下的全新版本。《你照亮了我的世界》是虹影经典的中短篇小说合集,作者以其女性独有的细腻笔触,描写了不同的人生体验,对人性本质深处的剖析,以及对超越平凡情感的叙写,让读者的阅读有了一种超凡绝美的体验。

有人在《饥饿的女儿》中看到太多的苦难,然而阿来却读出了“通过这种人类伟大的情感达成的宽恕”。有人在《好儿女花》中看到了难堪,但沈睿说《好儿女花》“是虹影给世界的自白,独语自白,坦率地谈出一切,好像谁在命令她交出她的所有秘密,她是一个赤身裸体的女人,在世界面前暴露一切”。这足以见得虹影对写作的热爱与痴迷,仿佛在用生命完成一次对文学的朝圣。

有人曾问过虹影,什么是文学,写作对她来讲有何意义。她说文学就是人学,写作对她来说一开始就是一种冒险,而这种冒险能让她忘记这个世间的不公平和冷漠。文学是自我的,它在每个人心灵深处是种下根的,所以一旦爱上文学,她在你心里就像一棵大树一样长大。

虹影转型儿童文学创作 选择至纯之净的回归

虹影说:“1996年第一次在台湾出版《饥饿的女儿》,扉页上写着献给我的母亲唐淑辉。2009年末,我出版了续篇《好儿女花》,写母亲和我自己内心那些长年堆积的黑暗和爱。扉页上写着给我的女儿。其实写给母亲的书,何尝不也是给我的女儿。”众所周知的,已身为人母的虹影将写作重心转向了童书。

《米米朵拉》是虹影首部奇幻作品,而这部作品几乎囊括了所有小说类型的特点——用穿越的外开展开故事,以童话的方式讲述现实。书中讲的是女儿对母亲深深的爱。但不同于一般母女的温情故事,这部小说关注的是磨难。故事一开始,女孩的母亲就不见了,而她需要在艰辛的寻母过程中不断地发现自己。

虹影说中西方儿童文学一定是有差异的,她拒绝“白雪公主式”的儿童故事,《米米朵拉》是她从老重庆人摆的龙门阵里得来的,她将小时候在嘉陵江畔听到的古蜀神话都运用了进去,这也是一种传承。

“有了孩子,就想去为孩子写点东西,”虹影谈道,“《米米朵拉》是我给女儿的一本新书,也是希望她能永远度不够的一本书。我相信她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能从书中读出不同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