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云平台 徐汇区凌云街道和平小区开展“夕阳互帮”

2017-11-0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走进和平小区,60岁出头的志愿者任秀芬,熟门熟路地走到今年已80岁的刘剑秋老太家楼下.隔着铁门,住在二楼的刘老太听到楼下的声响,满面笑容地冲

走进和平小区,60岁出头的志愿者任秀芬,熟门熟路地走到今年已80岁的刘剑秋老太家楼下。隔着铁门,住在二楼的刘老太听到楼下的声响,满面笑容地冲她招手。看到刘老太兴冲冲地要下楼接她,任秀芬急了,边开门边“喊停”……

没有血缘关系,感情却不是一般的好;曾经素不相识,现在每天见面或通电话……从2010年开始,针对60周岁以上老人超过社区常住人口四分之一、高龄独居或行动不便老人又占其中三成的情况,徐汇区凌云街道在老年协会的组织下,摸索着开展“夕阳互帮”试验:把“老年俱乐部”里的“新鲜人”和“困难户”结成关爱对子,由“状态好”、有爱心的低龄老年人,为高龄独居、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贴心服务。

“夕阳互帮”,将街道老人们的心紧扣在一起,像任秀芬和刘剑秋老人这样的“对子”,眼下在凌云街道有400多对。

结对子,既照顾生活也能够“避险”

说起志愿者,刘剑秋一脸笑意:“小任真是我的"贴心小棉袄",比女儿还好。”

刘老太提到一件旧事,有一阵子,她觉得脚痛,又看不出怎么回事,任秀芬知道后,帮她脱下袜子仔细检查,发现原来是老人脚趾甲太长了。任秀芬把刘老太的脚揽到自己怀里,用指甲钳一点点帮她剪。老人脚不痛了,心也舒坦了。

算起来,刘剑秋的老伴去世有五六年了,女儿女婿住得远,平时又忙。说起结对前的独居生活,刘奶奶坦言有点“担惊受怕”。“年纪大了,怕出点什么事,都没个叫得应的人。”现在,有了志愿者,刘老太再也不愁独居了,她还用了一个时髦的词汇来形容她现在的安全感“三级联网”,意思是“夕阳互帮”的结对关爱项目,从街道到小区最后落实到志愿者身上,像三层密实的网,把老人的心踏踏实实地捂热了。

结对前,任秀芬和刘剑秋并不认识,随着任阿姨天天登门,不但陪说话,还陪刘老太去医院检查身体,现在,年龄相差16岁的两位老人感情深似姐妹。前一段时间,任阿姨陪刘奶奶回了一趟老家苏州,到庙里烧香祈福。这两天,刘奶奶在电话闲聊中无意“漏”出觉得嘴里有点“淡”,第二天中午,任秀芬就给她端来了热气腾腾的馄饨。

志愿者陪着老人逛街、旅游或看病的事在凌云街道再普通不过。譬如,81岁高龄的蔡汝俊老人戏称志愿者是“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还是“奶奶级”的……

除了平时物质和精神上的关心,得益于志愿者的每日探望,3年来,有多名空巢老人的凌云街道一旦发生险情,总能及时“灭火”。去年盛夏,一位独居老人昏迷家中,结对志愿者见敲门不应、电话不接,马上求助,及时把老人送进医院,成功“避险”。

照顾一个老人,安定几个家庭

“人多、面广,事情小、作用大。照顾好一个老人,就是安定好几个家庭。”凌云街道老年协会常务副会长孙焱这样概括“夕阳互帮”的成效。

其实,“夕阳互帮”是探索社区养老的一个“既旧又新”的模式。说旧,它本质上是过去“远亲不如近邻”这种邻里情的延续;说新,它由街道培育公益性社会组织,引导低龄与高龄老人互助,弥补社会养老的空白,在为老服务的形式上、制度上迈出了一大步。

但孙焱也坦承,“夕阳互帮”项目是“摸着石头过河”,许多方面需要完善:首先,志愿者不是万能的,不可能解决老人方方面面的问题;其次,部分高龄独居老人出于“不服老”的心态,不但不肯结伴,反而报名当志愿者,对这部分热心老人,孙焱表示心意可嘉,但不敢吸收;此外,志愿者中近七成都是女性,老年协会被迫考虑如何吸收更多男性,改变“女性撑起大半边天”的现状。

现在,凌云街道老年协会正在打造一个“志愿者专家资源库”,有医生、法官,甚至还有心理咨询师,以解决志愿者日常服务的盲点。下一步还计划办一个老年茶社,用茶香把平时忙着养花遛鸟,但不热心社区服务的老“宅男”们引出来,平衡志愿者的男女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