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凤鸣刺杀汪精卫 刺杀“汪精卫”行动为何选孙凤鸣执行

2017-11-2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据孙大林介绍,在刺杀行动之前,婚后无儿女的孙凤鸣将从大哥那里过继而来的儿子(即孙大林的父亲),送到香港避难.在华克之信中,他对孙凤鸣的后人说

据孙大林介绍,在刺杀行动之前,婚后无儿女的孙凤鸣将从大哥那里过继而来的儿子(即孙大林的父亲),送到香港避难。

在华克之信中,他对孙凤鸣的后人说,你爷爷是抱着必死的决心去刺杀汪精卫的。在他被击倒后,士兵从他身上只搜出六角毫洋和可作为自杀用的鸦片烟炮一枚,看样子是服用后多下来的一枚,说明他早有求死之决心。

孙大林也经常在信中与华克之进行交流。在1987年的一封信中,华克之与孙大林说起了这次行动的计划。他们的行刺目标是国民党政要,前后共三次。

第一次是1934年12月,国民党四届五中全会在南京召开,当时孙凤鸣第一次携枪采访,由于人群拥挤,政要匆匆退场,行刺未能得手。

第二次是1935年春,国民党在江西庐山主持军官训练团,华克之前去打探,但因警戒太严而放弃行动。

第三次便是孙凤鸣在南京国民党中央党部刺杀汪精卫一事。华克之在信中说,孙凤鸣刺杀汪精卫的事件是经过多次研究后决定的。

人选——

为何是孙凤鸣执行刺杀?

那么,这次刺杀行动为何是孙凤鸣出手呢?在孙大林和华克之的信中,以及华克之与当地一位研究这段刺杀历史的研究员董尧的交流中,扬子晚报记者摸清了这其中的脉络。

孙凤鸣原名孙凤海,1905年出生,因为家中贫困,他只上过几个月的冬学(抗战时期的一种群众教育机构),16岁出外谋生,投身国民革命军。在十九路军中,他由战士升至班长、排长、代理连长。华克之在信中说,其间,孙凤鸣练得一手好枪法,可“百步穿杨”。由于在军队中耳闻国民党对外不抗日,却把精力集中在对内发动战争上,孙凤鸣以及几位热血青年决心将矛头对准国民党政要。

曾经担任铜山县政协文史办主任的董尧,曾就行刺事件与华克之进行过多方面的交流。他告诉记者,华克之、孙凤鸣、贺坡光、张维等人经常在出租房(他们自称其为危楼)内谈论时事交流思想。

孙凤鸣意志坚定,坚持要怀揣利刃充任荆轲,他表示高超的射击对刺客来说最为重要,以此说服其他人。最后,大家考虑到孙凤鸣的思想、道德、情操、胆识都相对更突出,于是决定遂其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