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芳医生 乡村医生李桂芳退休后坚持行医 医德满乡村

2018-04-1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在莱阳市河洛镇李家营村,李桂芳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从1970年开始,李桂芳就在李家营村担任乡村医生.2003年李桂芳退休,但由于李家营村老

在莱阳市河洛镇李家营村,李桂芳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从1970年开始,李桂芳就在李家营村担任乡村医生。2003年李桂芳退休,但由于李家营村老年人居多,到镇医院或市医院非常不便,且村民多以种地为生,年收入偏低,亦无力承担大医院高昂的医疗费用。

因此,每逢有疾病,村民仍习惯到李桂芳的诊室就诊。72岁的李桂芳,只要村民有需要,保证随叫随到。 □条件艰辛 偏房开诊室43年,药箱老旧不舍扔 2013年1月19日,记者赶到李家营村李桂芳家中时,老人正在接待前来看病的村民。

确定病情后,李桂芳把药品交到村民手中。前来就诊的村民告诉记者,她习惯找李桂芳看病,“镇里远了些,主要是相信她的医术。” 这已经是李桂芳在村里行医的第43个年头了,所谓的诊室实际上是李桂芳家里的一间偏房。

1970年,李桂芳被选到当时的河洛公社进行医疗培训,短暂的培训之后,李桂芳拿到了从医资格证,并被分配到李家营村,成了全村唯一的一名医生。当时,李家营村是附近有名的贫困村,根本拿不出钱为她单独盖一间卫生室,李桂芳和丈夫决定腾出家中的一间偏房改成临时诊室。

虽然房子几经翻修,但诊室一直保留着。 除了从医资格证外,能证明李桂芳医生身份的就是小药箱。

从诊室里面,李桂芳找出了她背了三十多年的药箱。药箱的背带已经断掉,箱盖也不知所踪,但印在药箱上的红十字却依然鲜艳。李桂芳说,药箱在几年前就不能用了,但她不舍得扔掉,因为这是身份的象征。 □村里依靠 行动不便进城难,大病小病由她管 2003年,河洛镇卫生院的工作人员告诉李桂芳她可以退休了。

李桂芳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但是却没有新的医生到村里就职,这直接导致李桂芳没有实际退休,生活一如从前。另一个让她无法退休的因素则是李家营村的老龄化问题,李家营村地处位置并不算偏僻,但却是名副其实的小村庄,全村仅有百余户村民,且大以老年人为主。

“年轻人不愿意待在农村里,有些考上大学就不打算回来了,其他的青壮年全年都在外面打工。

”在村口几名围坐在一起聊天的老人告诉记者,他们都已上了年纪,不可能再到外面打工,就靠种地为生。“我们村的平均年龄差不多在50岁,留在村里的差不多都是老人了。”老人行动不便,不能到镇上或是市医院治病,大小病全由李桂芳负责。

行动不便对村民们而言或许可以想办法解决,但农村医疗设施不完善的短板却是村民们不得不面临的困扰。在李家营村,除了李桂芳的诊室外再无其他诊室,医疗卫生条件的“短腿”给村民特别是年纪偏大的老人造成的麻烦可见一斑。

□救死扶伤 村民家贫看病难,能治则治解病痛 今年已经70多岁的李家营村村民李春秀身患肺气肿,而且血压偏高,她的老伴还患有糖尿病。老人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在外地生活,小儿子在本村务农。

老两口单靠种地每年收入仅有几千块钱,很难承担高昂的医药费。 李春秀老人说,在农村想看个病太难了,“去镇医院或是市医院费用太高了,都是农民出身哪能拿出那么多钱。”为了不耽误治疗,减轻痛苦,他们只得到李桂芳的诊室去抓药。

据李桂芳介绍,她也曾经多次劝说李春秀大医院里做全面的检查,但每次没等她说完,就被他打断。李桂芳明白,李春秀也有自己的苦衷,而她能做的就是开一些消炎药品暂时减轻他的痛苦。

像李春秀这样的老人在李家营村并不在少数,她看到病人遭罪,很难受。“但是有什么办法,全村就只有我懂医术了,他们找不到别人救治了。” □个中滋味 诊室需自负盈亏,还经常不收药费 李桂芳告诉记者,镇卫生院不负责为她配发药品,诊室里面摆放的药品都是她到镇上或是市里自掏腰包以平价买回来的,“家里没有多少钱,就能买点感冒药或是消炎药之类的,其他的药品太贵了也买不起。

”老人说,“有些病我这里确实治不好,我也不敢乱用药,到镇里他们又花不起钱。

” 对一些家庭困难的村民,老人还经常免收医药费。“我的父亲去那看过几次病,都没有我们的钱。”李凤军的儿子已经长大成年,老人也去世多年,年轻时他经常听父亲讲起李桂芳为他免费看病的事,“她是我们家的大恩人。

”李凤军的儿子说道。对家庭困难户能照顾就照顾,这是李桂芳坚持的原则,她的女儿对此深有感触,“我母亲平价进的药,不收钱就意味着赔一大笔钱。” 自负盈亏的方式让老人现在的生活有些捉襟见肘,老人说道,自己为村子里面奉献了大半辈子,现在和老伴已是古稀之年,希望能够早日享受到退休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