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志华内幕 沈志华:中朝关系的惊人内幕 沈志华中朝真实关系

2017-10-2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第三阶段,1957-1965 年.苏共二十大以后,特别是波匈事件后,中共和毛泽东在社会主义阵营的地位和威望日盛,逐渐成为在国际共运中与苏共平

第三阶段,1957-1965 年。苏共二十大以后,特别是波匈事件后,中共和毛泽东在社会主义阵营的地位和威望日盛,逐渐成为在国际共运中与苏共平起平坐的领导者。为了建立和扩大与苏联竞争的优势,1957 年底毛泽东改变对金日成态度,主动承认1956 年干预朝鲜政局的错误,并表示赞同其国内政策,甚至答应全部撤回在朝志愿军。

于是中朝关系得以恢复。随着中苏分歧不断加深,双方都有意拉拢朝鲜。中国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向朝鲜提供了大量粮食;赫鲁晓夫则向金日成出示了毛泽东1956 年严厉批评金日成的谈话记录。

金日成在北京与莫斯科之间搞外交平衡,两边讨好,取得了众多援助和好处。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朝鲜在1961 年与苏联和中国分别签订了同盟条约。由于赫鲁晓夫坚持的和平共处对外方针有违朝鲜的外交取向,加上苏联对外援助大大减少,朝鲜在中苏争斗的过程中,倒向毛泽东,积极加入对"修正主义"的批判。

为了拉住平壤,在无力继续提供大量经济援助的情况下,中国从政治利益出发,在处理朝鲜侨民和东北朝鲜族边民跨境流动的问题时,往往依从朝鲜的主张,甚至在中朝边界纠纷问题上做出重大让步,把历史上一直处于中国境内的长白山主峰和天池的大部划给了朝鲜。

此外,毛泽东还一再表示,中国东北就是朝鲜的后方,一旦发生战争便交给朝鲜管理。中朝关系由此渐入佳境并达到最高峰。此期间韩国政权频繁更迭,无力向北方发起武装挑衅,美国则专注于推动韩国经济复兴。这一切在客观上为朝鲜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安全环境。

第四阶段,1966-1969 年。勃列日涅夫执政以后,调整了赫鲁晓夫的内外政策,加大对朝经济和军事援助力度,金日成对苏联的态度随之缓和。接着中国爆发"文化大革命",极"左"路线把朝鲜劳动党也作为修正主义加以批判,红卫兵又在中朝边界制造了一系列麻烦,引起金日成极大不满,曾向苏联表示决不会屈从"中国路线"。朝鲜迅速倒向苏联,加入反华大合唱。中朝关系由此一落千丈,很快便跌入谷底。

第五阶段,1970-1992 年。此期间美朝关系趋向紧张,朝鲜开始寻求中国的支持。1968-1969 年,朝鲜派突击队员前往青瓦台企图刺杀韩国总统朴正熙,扣押美国"普韦布洛"号间谍船及其船员,击落美国EC-121 大型侦察机,半岛局势骤然紧张,美国对朝鲜政策趋于强硬。

为此,朝鲜需要得到中国支持,因而主动提出缓和对华关系。与此同时,珍宝岛冲突导致中苏关系进入冰点,迫使中国消除与其他边境国家关系紧张的状态,中朝之间遂又逐渐恢复友好关系。

1985 年以后,中苏关系走向正常化,双方又同时加强了对朝援助,而朝鲜则继续在中苏之间搞平衡。同时,苏联和东欧国家与韩国的关系迅速发展,引起朝鲜的不满。中韩民间贸易也开始升温,但中国始终坚持在政治上以照顾朝鲜利益为主。

不过,对于中国在改革开放中的一系列理念和做法,金日成难以接受,强调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此期间中朝关系显示出一种若即若离的状态。1989 年苏东政治风波迭起,中朝两国出于共同的危机感,互相支持。面对东欧巨变,金日成忧心忡忡,多次向中国寻求帮助。中国发生六四风波后,一时遭受西方孤立,朝鲜则坚定地对中国表示支持,两国相互鼓励,交往频繁,中国还提供了一度中断的对朝军事援助。

第六阶段,1992 年以后。中朝关系再次出现转折。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入,金日成日益感到不满,特别是1992 年中韩建交,更使得朝鲜有一种"被出卖"的感觉。此后中朝关系再次陷入冷淡。尽管表面还保持着政治一致性,但已是同床异梦,面合心不合。

在这一背景下,朝鲜在国际政治中的种种作为不再顾及中国的利益和态度,而是利用大国矛盾及中朝同盟关系为其政权的生存和安全服务,其中最大的举动就是制造"核危机"。尤其是金正日执政以来,在核危机等事关中国利益的重大问题上,朝鲜没有尊重中国的立场,甚至一再破坏中国倡导的"六方会谈"机制,悍然进行了两次核试验,同时又不放弃对中国的经济依赖,想方设法从中国获取维持生存的援助。

朝鲜这种行为在金正恩继位后并未改变,而是进行了第三次核试验,继续在"核危机"赌博中利用中国的援助,挑战中国的外交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