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长水深度 本报深度调查报道《长水样本》在昆明机场和媒体中反响强烈

2017-06-2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本报讯 1月10日,本报在头版刊发了长篇通讯<长水样本--昆明长水机场"12·15"大面积航班延误应急处置深度调查>,在昆明长水机场广大员工

本报讯 1月10日,本报在头版刊发了长篇通讯《长水样本——昆明长水机场“12·15”大面积航班延误应急处置深度调查》,在昆明长水机场广大员工和媒体中反响强烈。

云南机场集团购买了2000份当日报纸,分发到每位领导和一线班组人员手中,并组织大家阅读、学习。从这几天的反映来看,广大员工对这篇报道非常推崇,纷纷在微信朋友圈中转发、评论。他们纷纷表示:这篇报道还原了事件的真相,客观反映了机场职工在自然灾害面前勇于担当、无私奉献、默默坚守的精神,也有力回击了个别媒体的不实报道,在机场人中传播了正能量,使广大机场人深受鼓舞,重拾信心。

云南机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凯高度评价了该报道,要求将报纸向云南省委办公厅、云南省政府办公厅、云南省委宣传部、云南省应急办、云南省民航发展管理局等单位寄送,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让政府部门更加了解机场在处置大面积航班延误工作中的职责、付出以及困难。

报道在云南当地媒体和部分中央、地方媒体中也引起了强烈反响,许多媒体人在思考,在类似民航大面积航班延误等突发事件中,媒体应该如何发挥好客观、公正的舆论引导作用。《云南日报》一位记者的观点代表了他们的心声。

她说:“跑机场口这一年我有三点想法:一是从‘1·03’‘11·30’‘12·15’到‘12·27’,总体来说,我看到的是长水机场的进步,处置一次比一次要好。二是作为媒体,是不是也应该有所克制。比如在地震多发国日本,媒体在多年地震报道经验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克制,他们很少把镜头和笔触对准极端的悲伤,更多的是希望不过度煽情。

同理,对极少数无良旅客,也不应当在媒体上放大他们的情绪,让读者误以为这是大多数。总之,有节制的报道很重要。三是12月27日那次,看着不断切换的监控镜头,我忽然有个想法——长水机场说不定会成为国内服务最好的机场。因为有如此多的磨砺,就会有如此快的成长。所以,长水,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