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淼量子引力 中国量子引力导师完全名单和简介(欢迎补充)

2017-05-0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根据几日来的搜查.目前,量子引力(弦论.圈论)的研究在中国集中在理论所(5人)和中科大(3人).其他机构的一般只有1人.分析这个的原因是本人

根据几日来的搜查。目前,量子引力(弦论、圈论)的研究在中国集中在理论所(5人)和中科大(3人)。其他机构的一般只有1人。分析这个的原因是本人作考研的参考,日后希望能考取其中一位导师深造。 中科院理论所 李淼 1990年在哥本哈根大学玻尔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

1990.9—1992.8 在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 做博士后研究工作,1992.9—1996.

8 任Brown University 研究助理教授,1996.9—1999.8在University of Chicago 做资深博士后,1999.9到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工作,任研究员。

2006.10-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交叉学科理论研究中心教授 (1)用Liouville理论计算了三点关联函数,第一次验证了矩阵模型给出的结果,这个结果后来被推广到多点关联函数,在80年代发展低维弦论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诺贝尔奖获得者David Gross当时称这个工作是tour de force。(2)首次用边界态计算了D膜上的场与时空中的Ramond-Ramond场的耦合,为验证弦论对偶做出很大的推动,这个工作后来为M.

Douglas等人推广为Chern-Simons耦合,成为D膜理论中的一个标准项。李淼此后又将这个工作推广到低维弦论。与此相关,李淼和Douglas关于N=2的超对称D膜的研究开启了后来的超对称D膜的无重正化定理的研究,并直接影响了后来的M理论的非微扰矩阵模型的发现。

(3)全息暗能量模型,李淼提出的模型是全息暗能量的第一个可以拟合实验数据的模型,目前对IA型超新星数据、微波背景辐射数据、BAO数据以及其它数据有很好的拟合效果。

他还从量子引力的理论角度为全息暗能量模型提供理论支持,最近,更加发展了全息气体模型。全息暗能量模型目前已成为暗能量模型中常用的一个模型,引发国际同行的很多后续工作。

中科院理论所 高怡泓 198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并于1994年在该校获得博士学位。1995年到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作博士后,1997年被聘为副研究员,现任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主要工作及成果:(1)D0-branes的多体动力学;(2)M(atrix)理论描述黑洞的微观物理;(3)AdS/CFT对应的应用及其推广;(4)高维Yang-Mills场论中的瞬子和对偶性;(5)dielectric branes之间的相互作用。

研究领域:涉及非交换时空和模糊流形的量子场论、全息性原理、宇宙学常数的弦理论起源等。 中科院理论所 喻明 1982年毕业于湖南大学物理系,同年考取教育部委托四川大学代培出国预备研究生。

1988年 8月在丹麦玻尔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同年去意大利国际理论物理中心做博士后。1990年12月被聘为理论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1996年被聘为理论物理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主要工作及成果:主要从事二维共形场论、超对称共形代数、超弦理论、二维诱导引力、WZNW模型、拓扑量子场论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已在国外杂志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研究领域:主要从事二维共形场论、超对称共形代数、超弦理论、Ads/CFT对应原理,非对易量子场论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中科院理论所 朱传界 1989年意大利的里雅斯特国际高等研究生院( International School for Advanced Stuties )毕业获博士学位。

1989年至1994年先后在美国和意大利作博士后,1994年到中国科大研究生院工作,1996年转至理论物理所。 主要工作及成果:主要从事场论和超弦理论的研究,研究方向涉及二维共形场论和数学物理诸多方面,已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主要的贡献是第一次明显计算了超弦理论的二级修正,严格证明了超弦理论的四点函数是有限的。此外在偏离临界点的可积系统、W代数和W引力、超弦理论的经典解和宇宙常数等方面都进行了叫深入的研究。

研究领域:最近主要从事与非对易场论方面有关但又与超弦理论密切相关的课题研究,其主要目的是研究超弦理论在各种特殊条件下的性质,以期找到超弦理论或M理论 的美妙形式,最终解决四种相互作用力的统一问题和其它各种非微扰问题。

中科院理论所 蔡荣根 1995年6月获得复旦大学理学博士学位。相继于1995年7月至1997年6月在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1997年7月至1999年7月在韩国汉城国立大学理论物理中心,1999年9月至2001年8月在日本大阪大学物理系从事理论物理研究。

2000年底入选中科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计划”。

2003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06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6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引力和相对论天体物理学会副理事长(2008-);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交叉学科理论研究中心兼职教授;美国Baylor大学CASPER访问教授。

研究领域及主要工作:引力理论,宇宙学,量子场论和超弦理论等。在黑洞物理、弯曲时空场论、引力的全息性质、早期宇宙学、超弦理论等方面发表了上百篇论文,被引用二千余次。

中科大 卢建新 中科大教授。 主要研究领域: 超弦/M理论及其在粒子物理和宇宙学中的应用。他在所谓的超弦理论第二次革命中做了领先性的工作。

他同Duff和Khuri合写的发表在Physics Report上的特邀文章"弦孤立子"的引用已超过500次,在弦/M-理论方面发表论文近40篇,引用总数超过2000次;除上特邀文章外,另4篇的单篇引用都超过100次。

他在膜(brane)方面论文引用率在世界范围的同行中单篇排名第7 。 中科大 杨焕雄 中科大教授。 曾从事过二维场论模型可积性与对称性方面的研究。以WZNW模型为依托,以Hamilton约化作为基本方法讨论了诸如Sine-Gordon体系、Zhiber-Mikhailov-Shabat体系等一系列二维场论模型的Backlund变换、Dressing对称性等可积性质。

现在的研究兴趣集中在超弦理论的唯象学:D-brane基础上的类标准模型构造、利用AdS/CFT对应研究低能QCD非微扰性质、D-brane宇宙学暴涨模型和第二类超弦理论Flux紧化方案中的模参数稳定问题。

中科大 李淼 中科院高能所 常哲 1991年在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获博士学位,1997年被聘为高能物理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多年从事量子场论与临界现象研究工作。在超弦理论,可积系统,临界现象等领域发表论文60多篇,被国际同行引用几百次。

北大 陈斌 1992.09-1997.08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攻读硕士博士 于1997年秋获博士学位 1987.09-1992.09 中国科技大学 近代物理系 获学士学位 2005.

6-now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 副教授 研究方向:弦理论、宇宙学和数学物理。 北师大 马永革 1968年11月生于辽宁省本溪市,现任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领域:非微扰量子引力、广义相对论、规范引力理论、高维引力、宇宙学。 南京大学 张若筠 2000年5月获普林斯顿大学高能理论物理博士学位 2000-2003年在加州理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 2003-2005年在加拿大Perimeter理论物理研究所访问张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是超弦理论,取得的主要成果包括: 全面解决闭弦在Nappi-Witten模型的运动, 构造弦顶点算子(string vertex operators),明确算出任意个粒子散射的相干振幅(correlation functions).

这是弦理论模型在非平坦背景第一次得到如此圆满的解决. 发现能用背景无关开弦理论(background independent open string theory)来模拟一个任意的嵌入D膜(embedded D-Brane),计算出存在任意弦背景场的D膜的有效低能作用,得到了用外在曲率表示的膜上有效作用的闭的解析表达式,可以精确到基本弦长度(fundamental string length)的任意阶; 指出了规范位势和其场强的重要性,发展了各种技巧,来研究它在低能物理和宇宙早期研究中的应用。

南开大学 缪炎刚 毕业于兰州大学物理学系理论物理专业,获理学学士、理学硕士、理学博士学位,并担任助教、讲师;获得博士学位后,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学系做博士后,出站时取得副教授任职资格;然后受聘在厦门大学物理学系任副教授、教授;现为南开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曾在荷兰AMSTERDAM大学、德国KAISERSLAUTERN大学和BONN大学、日本大阪大学以及意大利国际理论物理中心(ICTP) 工作或访问。

研究领域是理论物理学中的量子场论、弦理论(包括p-branes)及其相关问题,具体研究内容有场和弦(p-branes)理论中的对偶对称性、非交换规范场理论、反常规范理论的自洽量子化以及量子反常的本质与消除反常的方法等。

浙江大学 陈一新 1988年西北大学博士,现在浙江大学任教授 研究领域:量子场论与基本粒子理论;量子信息和量子计算 主要研究兴趣:量子场论的非微扰研究与弦理论,这方面的主要兴趣是关于D-膜动力学、弦场论、膜世界与宇宙学及弦理论的非微扰表述的研究。

有质量可积量子场论方面的研究兴趣在孤子的量子理论和边界可积场论的研究。在量子信息和量子计算方面,感兴趣的课题有:量子信息与量子测量理论的联系、量子态的制备和辨识和量子逻辑元件的物理实现。

宁波大学 岳瑞宏 1962年3月出生,江苏省海安县人。1991年6月毕业于西北大学物理系,获理学博士学位。1991年10月至1995年3月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博士后。

现为宁波大学理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 。 主要研究方向:弦论、量子场论、反常规范理论、共形场论、量子群与量子代数、可积模型的构造及求解、量子杂质等问题。

南昌大学 凌意 现为南昌大学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2001年12月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引力物理与几何中心,博士学位。 研究专业是理论物理,研究的主要方向是量子引力、黑洞物理、宇宙学和理论高能物理。其中一个主要的研究课题,是寻求一个能将现今看似不同的研究途径结合起来的量子引力理论,这主要涉及圈量子引力、超弦和超引力、黑洞热力学和拓扑场论等诸多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