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陈世美是否喜新厌旧 甚至抛弃妻子还杀人灭口

2017-09-1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提起"陈世美",大家就会想到负心汉.戏曲<铡美案>中那个喜新厌旧.抛弃糟糠之妻,甚至杀人灭口的陈世美被人人痛骂,可以说这个负心汉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了!不过,历史上是否真有"陈世美"其人?这个人是否真的如戏曲里那样,是一个做尽坏事的负心汉呢?<铡美案>中记载的陈世美,本是贫苦秀才,和妻子生活非常恩爱,后来由于上京赶考,中状元后被招为驸马,这时其妻秦香莲上京寻夫,他为了不想让人知道有个槽糠之妻,竟派人对其妻子痛下杀手,杀手不忍,自尽而死,而其妻却

提起“陈世美”,大家就会想到负心汉。戏曲《铡美案》中那个喜新厌旧、抛弃糟糠之妻,甚至杀人灭口的陈世美被人人痛骂,可以说这个负心汉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了!不过,历史上是否真有“陈世美”其人?这个人是否真的如戏曲里那样,是一个做尽坏事的负心汉呢?

《铡美案》中记载的陈世美,本是贫苦秀才,和妻子生活非常恩爱,后来由于上京赶考,中状元后被招为驸马,这时其妻秦香莲上京寻夫,他为了不想让人知道有个槽糠之妻,竟派人对其妻子痛下杀手,杀手不忍,自尽而死,而其妻却被人误认为是凶手,最后由于包拯的调查,事情水落石出,定了陈世美的罪,将他送上断头台。于是,陈世美是千百年来负心男子的代称。

陈世美家境贫寒,与妻子秦香莲(湖广均州人氏,今湖北丹江口人)恩爱和谐。十年苦读,陈世美进京赶考,中状元后被仁宗招为驸马。秦香莲久无陈世美音讯,携子上京寻夫,但陈世美不肯与其相认,并派韩祺半夜追杀。韩祺不忍下手只好自尽以求义,秦香莲反被误为凶手入狱。在陈世美的授意下,秦香莲被发配边疆,半途中官差奉命杀她,幸为展昭所救。

包拯欲治陈世美之罪却苦无实证。陈世美假意接秦香莲回驸马府,又以二子逼迫秦香莲在休书上盖印。展昭至陈世美家乡寻得人证祺朋家夫妇,途中祺大娘死于杀手刀下,包拯找得人证物证,欲定驸马之罪,公主与太后皆赶至阻挡,但包拯终不让步将陈世美送上龙头铡。

据《均州志·进士篇》记载:“顺治十二年,乙未科史大成榜,陈年谷,官贵州思石道兼按察司副使布政司参政。”又据《湖北历史人物辞典》(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记载:陈世美,清代官员。原名年谷,又名熟美,均州(即湖北均县,现丹江口市)人,出身于仕官之家。清初游学北京,顺治八年(1651年)辛卯科进士。初任河北某地知县,后因得康熙赏识,升为贵州分守思仁府兼石道按察使,兼布政使参政。

在贵州为官时,同乡同学来投,谋取官职,他多次接待,并劝以刻苦攻读以求仕进。后因来投者日多,难于应付,乃嘱总管家一律谢绝。家住均州城郊秦家坡的同窗胡梦蝶,昔日与他进京赴考时,曾以钱财相助,因遭总管家回绝,顿生报复之心,遂将社会上一些升官发财、忘恩负义而抛妻灭子之事,捏在一起,加在他身上,编成戏剧《秦香莲》,在陕西、河南等地演出。

北宋年间,河南陈家庄有一户人家。丈夫名叫陈世美,妻子叫做秦香莲,堂上双亲,膝下一双儿女。虽是小康人家,日子也过得去。这陈世美是个读书人,自小饱读诗书,满腹经纶,一心想赶考做官,把家务事全推给秦香莲。好一个贤惠的秦香莲,上敬父母高堂,下抚一双儿女,还时常关照夫君,一家重担挑在肩上,从无一点怨言,把这个家里内外上下整理得井井有条。公婆都夸她是个贤惠的好媳妇,陈世美也心喜有一个贤内助,儿女都说她是位好母亲。一个家庭,在秦香莲照料下,日子过得和和美美。

大考的年头,陈世美拜别双亲、妻子与儿女,来到京城应试。陈世美上京赶考,一去三年无音信。秦香莲在家里含辛茹苦,穷耕苦织,奉养公婆和抚育儿女。不料连年灾荒,公婆都饿死了。秦香莲草草埋葬了两个老人,然后带领着儿子冬哥和女儿春妹,一路跋山涉水,沿途求乞,到京城(汴梁)来找寻自己的丈夫。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下子考中了状元。 陈世美考中状元,身价一下子变了,心也同时变了。皇帝见状元郎一表人才,就决定招他为驸马。为了当上驸马爷,陈世美编造了一套谎话,说什么自幼父母双亡,一直苦读诗书,并无婚配等等。 看来,真是不说假话办不成大事,陈世美一通假话,骗过皇帝,顺顺当当地做上了驸马爷。住在豪华的驸马府,白天有数十名童仆丫鬟侍候,晚上有娇滴滴的金枝玉叶陪眠,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绫罗绸缎,陈世美过上了神仙般的生活,什么父母呀,妻子啊,儿女呀,统统都被他抛到爪哇国去了。秦香莲到京城的第一天,就从客店店主张元龙的口中打听到陈世美已经中了状元,并且被招为驸马。香莲听到这个消息以后,又喜又惊:喜的是丈夫的下落已明,惊的是陈世美做了驸马。

秦香莲在京城举目无亲,只好硬着头皮,又气又恨地来到驸马府。第二天早晨,张元龙带着秦香莲母子三人到驸马府——紫墀宫找陈世美,但陈世美却不让他们进宫。后来,由于门官的帮助,秦香莲才闯进宫去。在紫墀宫里,秦香莲见到了离别三年的丈夫。陈世美不肯收留香莲母子,要把他们撵出宫去。当时,秦香莲心中虽然很痛苦,但仍然向陈世美诉说家乡连遭灾荒和公婆双双饿死的不幸,希望陈世美能认下妻子儿女。面对着父母恩、夫妻情、儿女爱,陈世美也稍有感动。但当他一摸到自己头上戴的乌纱帽和身上穿的蟒龙袍,想到了与皇姑成婚后的荣华富贵,便又狠心地把秦香莲母子赶出宫去。

起初,包拯还正言相劝他认下香莲。陈世美却全不领情,不但坚决不认,并且倚仗皇权欺人。包公见陈世美执迷不悟,便传令击鼓升堂。在公堂上,秦香莲理直气壮地控诉了陈世美忘却父母、不认妻儿、杀妻灭子三大罪状;铁证如山。但陈世美却仗势不受开封府的审理,且想在公堂上行凶杀害秦香莲,包拯忍无可忍,便喝令刽子手打落陈世美头上的乌纱帽,剥去他的蟒龙袍,用法绳把他捆绑了起来。跟随陈世美来的内侍见势不好,急忙跑回宫去报信。

皇姑闻讯大惊,连忙摆了车辇,赶到开封府来讨人;但包拯却坚持不放陈世美,一定要为民伸冤。皇姑没有办法,只得回转车辇,去请她的母后。国太到了开封府,用威胁利诱都吓不倒包拯,便蛮不讲理,强夺冬哥和春妹;并且耍赖:不放陈驸马,就坐守开封府不回宫。包拯见国太变了脸,左右为难,无可奈何,只得捧过自己的俸银三百两赠与香莲,劝她与儿女回家。秦香莲有冤无处诉,怨包拯也是个官官相护的人,并且退回银两。包拯听了香莲的话,愧愤交加。他宁愿弃官丢职,也要为香莲伸冤。包拯不顾国太与皇姑的阻止,一手摘下头上的乌纱帽喝令开斩!这个贪图荣华富贵,狠心杀妻灭子的陈世美,终于死在铁面无私的包拯的虎头铡下!陈世美与秦香莲就此完结。

这两个人有共性,其实也有区别。共同之处就在于首先都对婚姻不忠贞,都出轨了。这在以前是个问题,而且是个大问题。男人有的事情还有谅可原,要是女人可就麻烦大了。第二都对自己的配偶造成了伤害,潘金莲毒死了武大郎,而陈世美派人去追杀自己的老婆和孩子。第三都是个麻烦制造者,都给整个家庭带来了不幸。不过二人又有明显的区别。

陈世美的出轨,显然是对以前海誓山盟的背叛,当年郎情妾意瞬间化为乌有,陈世美想象的是得到公主之后的荣华富贵。潘金莲和武大郎婚后没有孩子,而陈世美却和秦香莲有了共同的骨肉,如此丧心病狂,令人发指。尤其是女人,更不能容忍。毕竟孩子是无辜的。潘金莲对武大郎尽管没有爱,但是对武大郎还是足够照顾的,而自己下药,也是迫不得已,毕竟当时女人的耳根子软。身边又有王婆这样的恶邻;而陈世美痛下杀手,完全是主观意愿,权衡再三,一旦攀上皇亲国戚,自然使自己的身价倍增。反映了男人和女人的婚姻与家庭观念。男人重在性,女人侧重于家庭。潘金莲是别人的老婆,可以适当的风流快活,假如是自己老婆,没有一个人不担心害怕;陈世美这样的男人可以同苦、同患难,不能共甘,岂不麻烦大了。

陈世美的故事并非完全杜撰,丹江口市政协编纂的《陈世美其人其事》介绍,陈世美与当地一清代官员陈熟美有一定关系。丹江口市的老人童德伦,曾花费十多年时间考证后得出结论,戏曲中的陈世美,原型就是陈年谷,又名陈熟美。《均州志》和《续辑均州志》记载:清顺治年间,均州有一个叫陈熟美的人,家住均州城北门街。

陈熟美自幼聪颖好学,启蒙读书时,与秦馨莲青梅竹马,私订终身。陈在秦家的帮助下,于顺治八年(1651年)考取举人,四年后又中了进士,经吏部诠选任直隶(今天的河北省)饶阳县知县。《续辑均州志》记载,陈熟美政绩突出,屡受顺治皇帝重用,后来官至贵州省思石道按察司副使,兼布政司参政;康熙十年(1671年),他又升任户部郎中、侍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他偕妻子告老还乡。据陈瑞松介绍,陈熟美为官清廉,一直与秦馨莲恩爱有加,后来的《铡美案》,是有人对他恶意诽谤。

童德伦在其专著《陈年谷秘史》中介绍,陈熟美被冤枉,其实也与他的洁身自好、为官清廉有关。陈熟美在京城任职期间,许多同乡、同学、亲友找他,想谋求一官半职。刚开始,陈熟美一个个地谈,劝他们靠自己刻苦攻读。后来吩嘱总管热情款待,但求官一律谢绝。据传,陈熟美的同窗胡梦蝶、仇梦麟找他求官,都被他拒绝了。胡、仇二人认为陈熟美忘恩负义,便回去了。途经河南南阳时,他们看到当地正在上演曲剧《琵琶记》,便花钱请戏班子按自己的意愿编造《新琵琶记》,又名《秦香莲怀抱琵琶》。   

此剧连续在河南南阳、邓县(现邓州),湖北襄阳、均州上演,剧情引起人们共鸣。最后应大家要求,戏班子还请出了宋朝的包公,将陈世美铡了。胡梦蝶有意把陈熟美改成陈世美,指责他出仕为官,忘记结义时的誓言。后来,该剧在民国时期演变成了《铡美案》。此说法的佐证就是,有人曾在《续辑均州志》的历代秀才名录里,真的找到了“仇梦麟”的名字,他与陈熟美是同年的秀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