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晔是曹魏三朝元老 最后为什么郁郁而终

2018-03-1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也许你对这个名字很陌生,但是小编告诉您,刘晔可是为曹魏奠定半壁江山的人,刘晔(?-234年),字子扬,淮南成德人,是光武帝刘秀之子阜陵王刘延的后代,三国时期魏国著名的战略家.刘晔年少知名,人称有佐世之才,是曹操手下举足轻重的谋士,他屡献妙计,对天下形势的发展往往一语中的.刘晔历仕数朝,是曹魏的三朝元老.中  文  名:刘晔别 名:子扬国 籍:曹魏民 族:汉族出  生  地:淮南成德逝世日期 :234年职 业:谋士.官员主要成就 :曹氏三代元老,多次提出优秀的战略建议官 职:太中大夫.大鸿胪封 爵

也许你对这个名字很陌生,但是小编告诉您,刘晔可是为曹魏奠定半壁江山的人,刘晔(?-234年),字子扬,淮南成德人,是光武帝刘秀之子阜陵王刘延的后代,三国时期魏国著名的战略家。刘晔年少知名,人称有佐世之才,是曹操手下举足轻重的谋士,他屡献妙计,对天下形势的发展往往一语中的。刘晔历仕数朝,是曹魏的三朝元老。

中  文  名:刘晔

别   名:子扬

国   籍:曹魏

民   族:汉族

出  生  地:淮南成德

逝世日期 :234年

职   业:谋士、官员

主要成就 :曹氏三代元老,多次提出优秀的战略建议

官   职:太中大夫、大鸿胪

封   爵:东亭侯

谥   号 :景侯

刘晔去岁丧母,十三岁斩杀父亲身边的小人,可谓是英雄少年,刘晔七岁时,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看详细情况吧,母亲去世。其母临终时说:“你父亲(刘普)的仆人有诬害人的秉性,我担心自己死后会出乱局,希望你和你哥哥(刘涣)长大后能除去此人。”刘晔十三岁时就按母亲遗命,斩杀了父亲宠信的侍者,而后又坦然向父亲请罪。刘普原先大怒,但知道刘晔的动机后也对他十分欣赏,不作苛责。汝南许劭善于观人,当时杨州避难,称刘晔有佐世之才。

刘晔二十多岁时,天下大乱,扬州地方的豪强们大多不愿抑强扶弱而且狡猾残暴。扬州当地有郑宝、张多、许干等人拥兵自重,其中以郑宝最为骁勇果断,才能和力气都很突出,为当地人所忌惮。刘晔设宴斩杀了郑宝,也成就了他的美名。

刘晔为曹魏政权和地位奠定结实的基础,后人对他的才华给予了肯定,许劭:“晔有佐世之才。”鲍勋:“刘晔佞谀不忠,阿顺陛下过戏之言。昔梁丘据取媚于遄台,晔之谓也!”

陈寿:“程昱、郭嘉、董昭、刘晔、蒋济才策谋略,世之奇士,虽清治德业,殊於荀攸,而筹画所料,是其伦也。”

傅玄:“晔有胆智,言之皆有形。”“谚曰巧‘ 诈不如拙诚’,信矣。以晔之明智权计,若居之以德义,行之以忠信,古之上贤,何以加诸?独任才智,不与世士相经纬,内不推心事上,外困于俗,卒不能自安于天下,岂不惜哉! ”

章如愚:“至于三国,各自据其土而成鼎峙之势,亦诸人之力也。故在魏,则荀攸、贾诩之算无遗策,郭嘉、刘晔之才策谋畧,管宁之渊雅高尚,毛玠之典选清正;在吴,则周瑜、鲁肃之俦入为腹心,出为股肱,甘宁、凌统之徒奋其威,黄盖、蒋钦之属宣其力;在蜀,则诸葛孔明之长于治国,费祎、董允之志虑忠纯,向宠之性行均淑,皆一时之人杰也。”

刘勋当时在江淮之间有很强的兵力,受到孙策的忌惮,于是孙策派使节特以卑下的言辞和财宝要求刘勋代为攻打上缭城。刘勋相信孙策,更因收得财宝而十分高兴,各人都祝贺,但刘晔则不感喜悦。刘勋询问,刘晔则说:“上缭虽小,城坚池深,攻难守易不可旬日而举,则兵疲于外,而国内虚。策乘虚而袭我,则后不能独守。是将进屈于敌,退无所归。若军今出,祸今至矣。”但刘勋不听,坚持出兵。而孙策果时从后乘虚袭击刘勋,刘勋失败后,于建安四年(199年)投奔曹操,刘晔亦跟随。

后来,曹操到寿春,当时山贼陈策在庐江聚众数万人,并据险而守。曹操曾派偏将试图消灭但不果。曹操于是询问群下问可否征伐。很多人都认为山贼据险而守,难以攻克,而且无足轻重,不应征伐;但刘晔认为其实是偏将资历不足和天下未定而令到山贼仍敢对抗,而当时局势已经大致稳定,应该先悬赏劝降,再用军事实力进逼,那山贼就会自己溃败。曹操同意,并派猛将在前,大军在后,最终如同刘晔所预测般平定陈策。战后曹操辟刘晔为司空仓曹掾。

刘晔在三国志这部正史中充分肯定了他的功绩,20世纪50年代后期,毛泽东曾先后向干部推荐读《三国志》的四篇传记,即《张鲁传》、《吕蒙传》、《郭嘉传》、《刘晔传》。毛泽东熟读《刘晔传》以及裴松之的注,并作了如下批语:“此传可一阅。

放长线钓大鱼,出自刘晔。”刘晔的足智多谋和善于应变给毛泽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得到了毛泽东的高度赞扬。1966年3月,毛泽东在杭州的一次小型会议上谈论曹操缺点的同时,也赞扬了刘晔。毛泽东:“刘晔曾经长期跟随在曹操身边,出过不少奇计,后又辅佐曹丕和曹叡,是曹魏的三朝元老。”

在三国的正史中其实两人能力都不算出众,在曹操那边属于锦上添花型的,出不了头。主要是战略视野不够开阔,战术能力又不咋样,所以比不过贾诩荀攸程昱。两人强项是分析别人心理活动和算命,可偏偏这个强项也比不过荀彧贾诩。

两个人之间非要硬比较,只能说矮子里选将军的话,刘晔才华更高,郭嘉更受重要,贡献更大。虽然小编在这里进行对比但刘晔和郭嘉并不是敌对关系,除了是同僚,郭嘉临死前向曹操推荐了刘晔,这足以证明了刘晔的能力是获得郭嘉的肯定。

虽然说三国演义被称作一部虚构的小说,因为罗贯中是拥刘派,对曹魏的势力的描写少之又少,而对刘烨更是轻描淡写,虽然对刘晔的描写很少,同时也就说对这个人物的虚构成分没有那么大,所以三国演义中的刘晔和正史出入不大。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刘晔生平与正史相差不大,经郭嘉推荐,为曹操效力。官渡之战时提出用发石车,击退了袁绍军来自营楼的攻击。曹氏三代元老,献过许多妙计。官拜魏太中大夫。1994年《三国演义》:由马玉森、肖鲁、魏宪分别出演刘晔。

刘晔得到曹叡宠信亲近,有一次曹叡打算攻伐蜀汉,朝臣都说不可以,但刘晔私下却对曹叡说可以;后出去和朝臣又说不可以,因为刘晔的胆识,说时都好像是真心的,曹叡和各大臣都没有怀疑。

当时中领军杨暨被明帝宠信,亦敬重刘晔,他是最为反对曹叡伐蜀的大臣,刘晔与杨暨见面时亦有向他说不可攻伐的理由,杨暨于是以为刘晔一定会支持自己。

到后来杨暨再和曹叡讨论攻伐蜀汉之事,杨暨恳切地进谏反对;曹叡指责他是儒生出身,不通军事,杨暨因而搬出既一直反对伐蜀,亦是重臣的刘晔去劝告曹叡,但曹叡却一直听刘晔说可以攻伐,于是找来与杨暨对质,但召见时刘晔却不发一言。后来刘晔再私下见曹叡,刘晔指责曹叡不应将伐蜀大计随意告诉其他人,更称怀疑蜀汉已得悉曹叡要来攻的情报;曹叡更是感谢刘晔。后见杨暨又指责他对君主进言过于直率,应要婉转地表达;杨暨亦感谢他。有人见到刘晔这样巧妙奉迎这两方面,甚为厌恶,于是向明帝诋毁刘晔,更建议明帝召见刘晔时特地以与自己相反的意见来问他,如果每样他都表示同意,就表示刘晔他是揣摩上意了。后来曹叡一试,果然如此,更因此疏远刘晔。刘晔因而发狂,在太和六年(232年)因病改任太中大夫,不久出任大鸿胪。两年后再任太中大夫,及后死去。谥景侯。

刘晔一生在曹操时代担任过司空仓曹掾,主簿,行军长史兼领军,在曹丕时代但任散骑常侍,侍中等职务,虽然职务不算太高但是一直是历代魏主的心腹,参与重大事情的谋划决策,“而授晔以心腹之任;每有疑事,辄以函问晔,至一夜数十至耳。”始终是魏主的重要参谋。也正是有了一批这样优秀的谋士,才有了魏武扫荡群雄三分天下有其二的霸业。

曹丕继承了曹操的事业,却没有继承下曹操的智囊团。曹操有五大谋士,郭嘉、荀彧、荀攸死得早,程昱倒是活到了曹丕继位,不过还没发挥作用就嗝屁了。只剩下一个贾诩,而贾诩虽算无遗策,却喜欢明哲保身,基本不会主动发表意见。魏国能人还是很多的,五大谋士之后,还有第二代谋士,其中的佼佼者是刘晔和司马懿。两人的本事都是不逊色于第一代谋士的,之所以一开始不出彩,完全是资历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