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晓龙前妻 郑晓龙 与妻子“斗”出《芈月传》

2017-05-1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1952年,郑晓龙出生在北京一个军人家庭,自幼在部队大院中成长.他当过兵,当过知青,后来通过自学考上了北大中文戏,毕业后进入北京电视制片厂工

1952年,郑晓龙出生在北京一个军人家庭,自幼在部队大院中成长。他当过兵,当过知青,后来通过自学考上了北大中文戏,毕业后进入北京电视制片厂工作。

1985年春天,全国第三届中短篇小说颁奖会在南京举行。在那里,郑晓龙结识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王小平。同是北京人,又都喜爱文学,两人一见如故。那几天,郑晓龙和王小平一起逛景点,聊文学,以及两人的知青岁月。

王小平聪慧而恬静,郑晓龙被她骨子里透出的优雅吸引了。他坦荡的性格和敏捷的才思,也令王小平心生好感。回到北京后,因为工作关系,郑晓龙和王小平的接触越来越多。

后来,王小平惊讶地获知,郑晓龙不仅是个优秀的编剧,还是北京电视制片厂的副厂长、文学编辑部主任,对文学和影视作品有着超常的见解和品味。但在南京时,他只含糊地说自己在制片厂工作,并没有透露领导身份。郑晓龙的低调和才华,更令王小平刮目相看。

王小平是海岩的小说《便衣警察》的编辑,她发现这部作品非常适合改编成影视剧,便推荐给了郑晓龙。后来,郑晓龙凭借策划《便衣警察》《渴望》《编辑部的故事》等多部热播剧,奠定了“中国电视剧事业拓荒人”的显赫地位。

1985年底,得知郑晓龙去海南拍摄电视剧《大林莽》,正好休假的王小平也随他同去。但因水土不服,王小平刚到海南就病倒了,郑晓龙安排剧组成员悉心照顾她,自己一有空闲也会去看望她。

每次去招待所看望王小平,郑晓龙手中除了拎着水果,还有他在荒郊野外拍片时,采集各种野花野草做成的“鲜花束”。剧组人员开玩笑说:“郑导真抠门,看心上人都舍不得买一束真正的鲜花。”他笑呵呵地解释:“野花有着一种昂扬的精神,顽强的生命力,我希望小平能像它们一样美丽坚强!”

1986年4月下旬,郑晓龙要深入西南边陲拍摄电视剧,取景地人迹罕至,野兽出没,此行要冒着生命危险。一想到要与王小平相隔万里,郑晓龙心中陡生悲伤。于是,他用朴实的语言表达了心中的爱:“小平,此行也许会有生命危险,要是我平安回来了,你愿意我们今生永远在一起吗?”望着他深情的眼睛,王小平含笑点了点头。

1986年初冬,郑晓龙凯旋而归。那天北京下雪了,气温骤降。由于火车晚点,前来接站的王小平等候了近3个小时,手和脸都冻紫了。一见郑晓龙,她赶紧给他披上一件厚厚的军大衣,还有一条崭新的围巾。大衣是她用半个月工资买的,围巾是她每天临睡前挤出时间一针一线织的。

“傻姑娘,拿着衣服还把自己冻成这样,你怎么不先穿戴上啊!”郑晓龙埋怨她。

王小平却说:“那不就成了‘二手货’了吗?这是送给你的,要保持崭新。”

郑晓龙哭笑不得,顾不得别人异样的眼光,勇敢地将王小平裹进大衣中,搂着她出了站。

“跨国婚姻”催生名剧

1990年,王小平决定出国深造。此时,郑晓龙正为事业拼搏,不能与她同行,两人开始了艰难的“跨国恋情”。

1992年夏,郑晓龙与王小平在美国举行了婚礼。婚后,王小平依然在美国读书,郑晓龙则留守北京工作。电话已不能承载心头的种种情思,怎么办?浪漫幸福的“美式蜜月”时常在他脑海中浮现,妻子的倩影,纽约的繁华,华人朋友们的种种不易……在对新婚妻子浓烈的思念中,他渐渐琢磨出了一个好题材——《北京人在纽约》。立项通过后,郑晓龙兴奋不已,赴美国拍片,这意味着他可以借工作之便和妻子团聚了。

作为国内第一部在海外拍摄的电视剧,郑晓龙面对一无所知的市场,保持着乐天的心态,和妻子推着装满碟片的小车在唐人街挨家挨户推销,希望用卖《渴望》的钱为《北京人在纽约》筹集开拍资本,但收效甚微。资金不足,剧组无法在美国运作下去。无奈之际,王小平红着脸借遍了她在美国的亲友和同学,并卖掉了首饰嫁妆,才勉强供丈夫在纽约拍摄了一个多月。

直到获得“三九胃泰”的赞助,也开了植入广告的先河,《北京人在纽约》才算渡过第一道难关。但这远远不够,这部跨国拍摄的电视剧,所需资金很多,于是郑晓龙想到了向银行贷款拍摄。当他试探性地问妻子,可否将家中唯一的住房抵押给银行,换得几十万贷款时,王小平毫不犹豫地说:“当然,只要能圆你的梦,砸锅卖铁住桥洞都可以!”

妻子如此通情达理,郑晓龙十分感动:“好媳妇,我代表全剧组谢谢你!”

《北京人在纽约》用120万元的总投资,为中国观众献上了一部全景式展现“洋插队”命运的剧集。1994年1月1日上演后,迅速火遍中美两国。在创作中,郑晓龙在美国做“推销员”的经历,以及妻子边留学边打工的艰辛遭遇,使观众明白:美国并非遍地黄金。这部电视剧也成功令当时的“出国热”退烧。

1994年11月,王小平在美国生下一个男孩。孩子早产了1个月,当时郑晓龙因工作无法脱身,直到孩子快满月时,他才赶到美国。看到摇篮中的婴儿,愧疚之余,他觉得肩上责任重大。

此后,郑晓龙又拍摄了《永不放弃》《生死十日》,《金婚》等剧,拿下无数奖项。王小平则笔耕不辍,写了长篇小说《刮痧》《白色圣诞》和多部中篇。两人的作品中少不了彼此的影子。他们生活中的种种细节,无论是吵架拌嘴,还是儿子教育中的琐碎杂事,总会通过郑晓龙的摄像机和王小平的笔体现出来。

郑晓龙夫妇很恩爱,但也会争吵。有一次,郑晓龙在家抽烟,王小平开窗开门散味。他掐灭烟头去关窗:“至于吗?你就不怕家人冻感冒?”

王小平生气地说:“感冒是小病,全家要是得了肺癌那才完了。”

郑晓龙笑了:“你看看,本来挺好看的脸蛋,皱着眉头跟板凳狗似的,丑死啦。”

王小平瞪他:“丑死了也比气死了好!”

夫妻俩不光在生活中偶有拌嘴,工作起来更是争吵不断,尤其拍《甄嬛传》和《芈月传》的时候,他们更是“斗”得不可开交。

夫妻“斗”出《芈月传》

王小平看到好题材就会推荐给丈夫。2007年8月,她在新浪读书频道看到《后宫•甄嬛传》后,就告诉郑晓龙:“这是个好故事,将来肯定能拍个好戏。”郑晓龙看了也眼睛一亮,当即买下改编权。

2009年,郑晓龙对《甄嬛传》立项。此时,王小平已去美国陪儿子读书。郑晓龙在电话里开玩笑:“你人走了,任务也得带走,当这个戏的编剧吧!”王小平欣然同意,前后三次修改剧本。

2013年,王小平创作《芈月传》剧本时,夫妻俩常为剧中角色的塑造,乃至一句台词的遣词用句大吵起来。夫妻俩互不相让,甚至感觉日子没法过下去了。

2014年9月6日,由郑晓龙执导,《甄嬛传》原班主创打造的古装巨制《芈月传》正式开机。该剧讲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政治家芈月——秦始皇高祖母曲折传奇的人生故事。

在《芈月传》的拍摄现场,一些首次与郑晓龙合作的新演员,经常会看到一位神秘女子坐在导演椅子的后面,不时和导演交流,偶尔对演员的表演指指点点。正当一些演员好奇这位“神秘女子”究竟是谁时,郑晓龙竟和她吵了起来,起因是剧中一封小小的诏书。古代诏书有多重用途,郑晓龙对剧本中对诏书的描写提出了质疑,而神秘女子则自信地表示她早已查阅了资料,剧本中的描写准确无误。

听到神秘女子犟嘴,气急败坏的郑晓龙直接起身走人,并扬言:“我现在就去网上查,要是错了,看你怎么面对我?”

神秘女子毫不示弱:“错一个字我就给你一万块钱。”

郑晓龙甩下一句“谁稀罕你这点钱!”说完甩下剧组,扬长而去,显然是真生气了。

这样尴尬的场面,令新演员们手足无措,但孙俪等与郑晓龙合作过的老演员和剧组成员,却都安之若素。显然,他们都习以为常了。这位敢和大导演公然叫板的神秘女子,正是《芈月传》的编剧,郑晓龙的妻子王小平。

在剧组,王小平经常向孙俪“诉苦”:“郑晓龙是一个非常苛刻的导演,编剧在他手下工作非常艰难,也就是我勉强挣扎着活下来了。换成别的编剧,已经‘死’了好几回了!”

夫妻合作,虽然免不了争执,但彼此的默契也是常人达不到的。王小平表示,作为编剧,她这辈子只给郑晓龙一人写剧本,因为他虽然严苛,但也最“识货”。

合作了几十年,郑晓龙和王小平这对昔日的青年才俊,如今都已经在片场熬白了头发。王小平说,《芈月传》是她的最后一部长篇剧本了,因为心疼丈夫再去拍这样耗费心力的戏。

每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默默付出的女人。这句话用在郑晓龙夫妇身上再合适不过。说到婚姻保鲜秘笈,王小平说:“郑晓龙有思想,懂浪漫,但生活中是个粗线条;我懂生活,会理财,又是个“斗”志昂扬的犀利姐,经常不服他,这反而让我们相得益彰。如果说婚姻是一道菜,我们俩的争来斗去就像是麻辣调味剂,会让工作和生活变得更有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