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第一明君柴荣 本可扫平天下无奈英年早逝

2017-08-1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柴荣,后世又称柴世宗.父名柴守礼.祖父柴翁都是当地有名的富豪.后被郭威收养,改姓郭.继位后复姓柴.据说,他的姑母本唐庄宗之嫔御,庄宗没,明宗遣其归家,行至河上遇大风雨,止于逆旅数日,偶遇郭威,看他体貌非凡,一见倾心.而郭威亦闻柴氏贤惠,父母知志不可夺,遂成婚于逆旅中.家道中落,年未童冠的柴荣前去投奔嫁给郭威的姑妈,他性谨厚,帮助郭威处理各种事务,深受郭威喜爱,被收为养子,改名郭荣.当时郭威家境并不富裕,柴荣为资助家用,外出经商,做茶货生意,往返江陵等地.其间学习骑射,练就一身武艺,又读了大量史书

柴荣,后世又称柴世宗。父名柴守礼、祖父柴翁都是当地有名的富豪。后被郭威收养,改姓郭。继位后复姓柴。据说,他的姑母本唐庄宗之嫔御,庄宗没,明宗遣其归家,行至河上遇大风雨,止于逆旅数日,偶遇郭威,看他体貌非凡,一见倾心。而郭威亦闻柴氏贤惠,父母知志不可夺,遂成婚于逆旅中。

家道中落,年未童冠的柴荣前去投奔嫁给郭威的姑妈,他性谨厚,帮助郭威处理各种事务,深受郭威喜爱,被收为养子,改名郭荣。当时郭威家境并不富裕,柴荣为资助家用,外出经商,做茶货生意,往返江陵等地。其间学习骑射,练就一身武艺,又读了大量史书和黄老著作。及长,弃商随郭威从戎。

后周世宗柴荣的皇后符氏,是后晋节度使、魏王符彦卿之女。符氏出身名门闺秀,是个明果而胸怀大志的女人。曾嫁给大将军李守贞之子李崇训,后来李守贞据河中反叛,后汉枢密使郭威奉命讨伐,李氏父子畏罪自杀。临死前,他要先杀死全家人。符氏匿于帷幔后。李崇训找不到妻子,自杀身亡。符氏从帷幔中走出来,对冲进来的军士说:"我乃魏王之女,郭将军与吾父交往甚厚,速报"郭威闻报,立即前来相认,并把她带回符彦卿的魏王府,让她与父母团圆。郭威非常欣赏符氏的沉稳勇敢,符氏拜郭威为义父。

郭威养子柴荣镇守澶渊(河南濮阳)。他的夫人刘氏死后,郭威为柴荣提亲,遂纳符氏为继室。郭威死后,柴荣即位,是为世宗,册封符氏为皇后。符皇后谦和有教养。世宗脾气暴躁,自从与符皇后成婚以后,符皇后总是从容劝说,免得他对兵将施暴而影响军心。世宗要率兵征讨淮南,皇后以为不宜亲征,世宗不听,硬要前往。皇后只好同行,正如符皇后所料,战果不佳。时值炎暑又遭暴雨,皇后身染重病,回到京师后,于公元955年七月二十一日,于汴梁(河南开封)滋德殿病逝,终年二十六岁。世宗对符皇后之死十分悲痛,为她服丧七日,谥为“宣懿皇后”,葬懿陵。

公元956年(显德三年)一月,柴荣下诏亲征南唐。显德五年(958)正月二十三日,柴荣率主力部队兵临楚州城下,随即下令攻城。 这场楚州之战,是周军在淮南打得最为艰苦的一场战役,交战过程异常惨烈。整个五代十国的城市攻坚战史,在作战强度和惨烈度上,唯一能和楚州之战相提并论的,也许只有宋太宗灭北汉强攻太原的那场战役了。 具体的战斗过程,陆游在《南唐书》中记载得非常详细,如下: 及梯冲临城,凿城为窟室,实薪而焚之,城皆摧圮。遂陷,彦卿犹列阵城内,誓死奋击。谓之巷斗。日暮,转至州廨。长短兵皆尽,彦卿取绳床搏战,及兵马都监郑昭业等千余人皆死之。无一人生降者。

当然,并不否认,楚州屠城事件,是柴荣人生中最大的污点。不管屠城令是不是他下的,但终归是他的部队进行屠杀的。柴荣没有直接责任,也必须负有间接责任。楚州的南唐军顽强抵抗,绝对不是周军屠城的借口,只能说五代时期道德价值观的崩溃,导致视人命如芥土,柴荣显然也没有逃出这个恶性怪圈,至少他还没有来得及消除这个恶性怪圈。

与李煜崇佛佞佛形成强烈反差的是,隔江立国的后周世宗柴荣。这位雄才大略、励精图治的乱世明君,凭着一身无所畏惧的浩然正气,针对五代时期中原后汉帝王诏修佛寺,广度僧尼,造成社会的赋税和兵役来源枯竭,国力贫弱的严重后果,在即位的第二年(955)三月就大刀阔斧颁诏抑佛毁佛。由于柴荣抑佛的措施得力,行动果断,结果收效明显。仅仅一年,全国就停废了寺院三万零三百三十六所,同时还废除了寺院田产免交赋税的特权,迫使大批坐食的僧尼还俗转事农桑,从而增加了国家的人力和财力。

为了解决由于铸佛造成的社会的严重钱荒。柴荣又毅然下诏毁佛铸钱,宣布自显德二年九月初一,除朝廷法物(庙堂乐器、仪仗、天子车驾等)、军器及铜镜,寺观内的钟、磐、钹、相轮、铃铎外,其他各类铜器和佛像,限于五十日之内毁废送交当地官府铸钱,官府根据所交斤两付钱。如有隐藏逾期不交者,按照斤两多少判刑,五斤以上者处以死刑。

柴荣是周太祖的义子,他本人出身十分卑微,从小待在周太祖的身边,很小就跟随义父上战场,英勇作战,战功赫赫。而赵匡胤为了出人头地,去投奔柴荣的义父。他们两人认识的时候,柴荣已经二十九岁了,赵匡胤比他小六岁。在南征北战中,两人感情越来越深成为义兄义弟的关系。周太祖登上皇位之后,两个儿子被杀,所以把柴荣封作太子。周太祖死后,柴荣成了新的君主,也就是后人所称的周世宗。北汉和契丹来犯,柴荣坚持挂帅亲征,大获全胜。回朝之后他对军队中的各种毛病加以整改,下令赵匡胤改编军队,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而且赵匡胤在军队里的威望也越来越高。后来赵匡胤在作战中证明了自己的军事能力,成为后周的一员大将。

后来柴荣病逝,把自己的儿子立为太子,拜托给赵匡胤照顾,把国家大事委托给范质和王博,军权交给赵匡胤,可以见得,柴荣对赵匡胤的信任。只能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960年,后周的没有了英明的君主的领导之后,军心十分涣散,军队中极力要求举荐以为新的国君来领导人民。人后便有了后来的陈桥兵变,赵普等人趁着赵匡胤睡着的时候把黄袍披在赵匡胤的身上。赵匡胤便成了新一代的君主,年纪尚小的柴宗训就把皇位让了出来,被贬官到房州做个一官半职。当时赵匡胤三十有三岁。976年赵匡胤去世。

周世宗的死因,《资治通鉴》没有作过考证,但是,有一件事情,也许与他英年早逝有关,这也是周世宗一生最大的缺憾。周世宗刚上台时,亲自率军和北汉打了一仗。当时,众朝臣纷纷反对他这样做,但周世宗没听从,结果大获全胜。从此,周世宗大小政事全由自己亲自决定,文武百官只有接受命令的分儿。身居皇帝高位,却想包揽天下事务,长期这样操劳过度,不累出病来才怪呢。周世宗的英年早逝,会和这毫无关系吗?

就算“包打天下”的做法没有“打”坏周世宗的身体,我们也完全有理由相信:这种做法延续下去,将给后周的管理埋下严重的隐患,国家迟早会垮在这上。一个人包打天下,自身的潜能倒是能发挥到极致,但另一方面,却挫伤了多数人的积极性,消除了来自多方面的力量。这样做到底值不值?这应该是个很简单的算术题,可惜周世宗太“忙”了,没有时间去算一算。

后周世宗柴荣在公元959年展开了收复失地攻打辽国的战争,从水陆两个方面齐头并进,仅仅在一个月之内就收复了三个州,这是一场十分具有历史意义的战争, 本来大家都对柴荣充满了希望,可是最后却以柴荣病逝而遗憾告终。那么如果柴荣不死能打下燕云十六州吗?

对于这个问题,历来会出现两种不同的声音。柴荣在军事作战上一直是十分的出色,他将军队整治的非常强大,自己的作战计划也是集百家之长,一口气攻打下三个地区,足可以看出柴荣的能力,所以有很大一部分人都认为如果时间充足,柴荣没有死,那么打下燕云十六州指日可待。当然还有一小部分的人不认同这个观点,他们认为对于辽国的实力不可以小觑,柴荣强大不假,可是如果辽国势弱那么也不会一直让中原久攻不下了。如果柴荣不死,在幽州的作战可能会毁了他一世英名。对于这件事各种说法都有着自己的依据,可是毕竟柴荣已经去世了,所以柴荣不死能不能打下燕云十六州也成了一个巨大的历史疑团。

柴荣凡事率先垂范,甚至事必躬亲。他先后五次亲自领兵出征,每次都亲力亲为,战斗在第一线。有一次,柴荣率军打算从水路进攻南唐,但有段河道无法疏通,将领禀告说河道一旦被掘通,河水必然倒灌,所以无法安全施工。柴荣亲便自前去察看,几天后传下手谕,竟然有详细的施工方法。工匠依法施行,果然安全地疏通了河道,大军得以出征。

显德元年(954年)十月,柴荣吸取高平之战周军将不用命、士不能战的教训,下令整顿军队,他说:“侍卫士兵,老少相半,强弱不分。”“况百户农夫,未能瞻一甲士。且兵在精不在众,宜一一点选。精锐者为上军,怯懦者任从安便,庶期不用,又不虚费。”柴荣遂命赵匡胤负责,广募天下壮士“选取优者为殿前诸班”,通过整顿,禁卫军成为一支威震邻国无比强大的军队。赵匡胤升为殿前都虞侯,张永德出任殿前都指挥使。在叶县巡检日,“挟私断杀平民”的供奉官郝光庭以“弃市”处决。左羽林大将军孟汉卿,以“监纳厚取耗余”之罪,令其自尽。十一月,黄河郓州界决口,“数州之地,洪流为患。”柴荣派宰相李谷监筑河堤,征发丁六万人,三十日而罢。

五代十国的乱世,在他手上走向统一。如果按照正常的轨迹他完全可以重建盛唐,更别说驱逐契丹收复幽州了。结果39岁就暴病而死,后周交到赵匡胤手上完全成了重文轻武,软弱无力的畸形儿。因为柴荣的突然离世,整个历史的轨迹,中国的命运都改变了。赵匡胤以前是他的先锋大将,最信任的小伙伴之一。结果柴荣在御驾亲征契丹的途中突得暴病而死,然后很快赵匡胤就发动兵变夺取了政权。其他的小伙伴要么就是被赵匡胤干死了,要么就是被解除了兵权。很快赵匡胤又被他弟弟赵光义发动政变给弄死了。

赵光义好大喜功,性格阴险而又无能,为了证明自己而贸然进攻幽州,结果柴荣拉扯十年建立起来的百战精锐,因为外行错误的指挥一战而全军覆没。总而言之,柴荣如果有机会完全可以建立千古一帝的不世功业。就当时中国的形势来说,柴荣已经走到了统一中国的最后一步,结果被人阴死后上台的逗比连这最后一步都给走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