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腹泻症状都有哪些 如何护理照顾

2018-05-1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腹泻,是婴幼儿期最常见的一种胃肠道功能紊乱,以腹泻.呕吐为主的综合征,以夏秋季节发病率最高.本病致病因素分为三方面:体质.感染及消化功能紊乱.临床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排稀便和水电解质紊乱.本病如治疗得当,效果良好,但不及时治疗以至发生严重的水电解质紊乱时可危及小儿生命.腹泻常导致营养不良.多种维生素缺乏.多种感染以及水电解质紊乱,心肝肾功能受损.消化道外感染可能是腹泻的病因,但也常因腹泻后全身抵抗力低下而受感染.常见的有皮肤化脓性感染.泌尿道感染.中耳炎.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静脉炎

腹泻,是婴幼儿期最常见的一种胃肠道功能紊乱,以腹泻、呕吐为主的综合征,以夏秋季节发病率最高。本病致病因素分为三方面:体质、感染及消化功能紊乱。临床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排稀便和水电解质紊乱。本病如治疗得当,效果良好,但不及时治疗以至发生严重的水电解质紊乱时可危及小儿生命。

腹泻常导致营养不良、多种维生素缺乏、多种感染以及水电解质紊乱,心肝肾功能受损。消化道外感染可能是腹泻的病因,但也常因腹泻后全身抵抗力低下而受感染。常见的有皮肤化脓性感染、泌尿道感染、中耳炎、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静脉炎和败血症。病毒性肠炎偶有并发心肌炎。

病程迁延或原有营养不良的患儿易并发鹅口疮,尤在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后更多,如不及时停药,真菌可侵袭肠道,甚至引起全身性真菌病。腹泻病程中可出现黄疸,多见于原有营养不良的患儿。可能大肠杆菌引起的肠炎,并发大肠杆菌败血症,导致中毒性肝炎。腹泻后病情很快加重,出现黄疸后很快死亡。但如及早发现及时注射多粘菌素、氨苄或羧苄青霉素,多数可治愈。

腹泻迁延日久,或反复多次禁食、长期热量不足,易导致营养不良、贫血和维A缺乏。久泻致肝功受损,维生素K吸收减少和凝血酶原减低,而致出血。脱水严重时可并发急性肾衰竭。此外有中毒性肠麻痹、肠出血、肠穿孔、肠套叠和胃扩张。还可因输液不当引起急性心力衰竭、高钠或低钠血症,或高钾血症。小婴儿呕吐护理不周时可引起窒息。

婴儿胃肠道发育不够成熟,酶的活性较低,但营养需要相对多,胃肠道负担重。婴儿时期神经、内分泌、循环系统及肝、肾功能发育均未成熟,调节机能较差。婴儿免疫功能也不完善。血清大肠杆菌抗体滴度以初生至2周岁最低,以后渐升高。因而婴幼儿易患大肠杆菌肠炎。母乳中大肠杆菌抗体滴度高,特别是初乳中致病性大肠杆菌分泌型IgA高,所以母乳喂养儿较少发病,患病也较轻。同理小婴儿轮状病毒抗体低,同一集体流行时,小婴儿罹病多。

婴儿体液分布和成人不同,细胞外液占比例较高,且水分代谢旺盛,调节功能又差,较易发生体液、电解质紊乱。婴儿易患佝偻病和营养不良,易致消化功能紊乱,此时肠道分泌型IgA不足,腹泻后易于迁延。

消化道内感染,致病微生物可随污染的食物或水进入小儿消化道,因而易发生在人工喂养儿。哺喂时所用器皿或食物本身如未经消毒或消毒不够,亦有感染可能。病毒也可通过呼吸道或水源感染。其次是由成人带菌(毒)者的传染,成为无症状肠道带菌(毒)者,可导致病原传播。

消化道外的器官、组织受到感染也可引起腹泻,常见于中耳炎、咽炎、肺炎、泌尿道感染和皮肤感染等。腹泻多不严重,年龄越小者越多见。引起腹泻的原因一部分是因为肠道外感染引起消化功能紊乱,另一部分可能是肠道内外均为同一病原(主要是病毒)感染所引起。

肠道菌群紊乱,长期较大量地应用广谱抗生素,如氯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氨苄青霉素、各种头孢霉素,特别是两种或以上并用时,除可直接刺激肠道或刺激植物神经引起肠蠕动增快、葡萄糖吸收减少、双糖酶活性降低而发生腹泻外,更严重的是可引起肠道菌群紊乱。此时正常的肠道大肠杆菌消失或明显减少,同时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难辨梭状芽胞杆菌或白色念珠菌等可大量繁殖,引起药物较难控制的肠炎。

因腹泻轻重而异。轻型腹泻,主要是大便次数增多,每日数次至10余次。大便稀,有时有少量水,呈黄色或黄绿色,混有少量黏液。每次量不多,常见白色或淡黄色小块,系钙、镁与脂肪酸化合的皂块。

偶有小量呕吐或溢乳,食欲减退,体温正常或偶有低热。面色稍苍白,精神尚好,无其他周身症状。体重不增或稍降。体液丢失在50ml/kg以下,临床脱水症状不明显。预后较好,病程3~7天。

重型腹泻,可由轻型加重而成。每日大便十数次至40次。开始转为重型时,便中水分增多,偶有黏液,呈黄或黄绿色,有腥臭味,呈酸性反应。换尿布不及时者,常腐蚀臀部皮肤,表皮剥脱而发红。

随病情加重和摄入食物减少,大便臭味减轻,粪块消失而呈水样或蛋花汤样,色变浅,主要成分是肠液和小量黏液,呈碱性反应。大便量增至每次30ml,多者可达50ml。镜下见脂肪滴、游动的细菌、黏液、重症偶见红细胞,白细胞可达每高倍视野10个左右。患儿食欲低下,常伴呕吐。多有不规则低热,重者高热。体重迅速降低,明显消瘦。

如不及时补液,脱水、酸中毒逐渐加重。少数重症病起急遽,高热达39℃~40℃,频繁地呕吐、泻水样便,迅速出现水和电解质紊乱的症状。近十余年来,由于多能提早就诊,严重的重型腹泻已明显减少。

以脱水、酸中毒为主,有时有低钾、低钙症状。

脱水患儿较快地消瘦、体重减轻,精神萎靡,皮肤苍白甚至发灰、弹性差,前囟和眼窝下陷,黏膜干燥,腹部凹陷,脉细数,血压降低和尿量减少。脱水分为轻、中、重三度:轻度脱水 体液丢失占体重的5%以下。患儿精神稍差,面色略苍白,皮肤稍干但弹性尚好,眼窝稍陷,小便较平时略少;中度脱水 体液丢失约占体重的5%~10%。患儿萎靡、阵阵烦躁,皮肤苍白发灰、干燥、松弛、弹性差,捏起后不能立即展平。口周发青,前囟和眼窝明显下陷,唇及黏膜干燥,心音钝,腹部凹,四肢发凉,小便明显减少;

重度脱水 体液丢失占体重的10%~15%。患儿萎靡、淡漠,对周围环境无反应,皮肤苍灰,弹性极差,捏起后不易平复。前囟与眼窝深陷,眼不闭,结膜干涩,哭无泪,角膜无光,口唇发绀,黏膜干燥、不清、心率速,血压不易测出。腹深陷。四肢厥冷。尿极少或无尿。估计脱水程度时,应重视眼窝、前囟凹陷程度。低渗性脱水易出现皮肤弹性减低,而营养不良儿平时弹性就差,应予注意。

酸中毒,主要是精神萎靡,呼吸深长。严重者呼吸增快,甚至昏迷。新生儿或小婴儿无或较晚出现呼吸深长,主要表现为嗜睡、苍白、拒食、衰弱等,估计酸中毒时,要注意患儿年龄。

低钾血症,多在水泻1周以上出现明显低钾,原有营养不良者出现较早、较重。一般患儿未输液前较少有低钾症状,输入不含钾液体后,随脱水酸中毒的纠正,逐渐出现低钾症状:精神萎靡、肌张力低、第一心音钝。再重则出现腹胀、肠鸣音减弱或消失、腱反射减弱。如未及时补钾,低钾严重时可出现肌肉麻痹甚至呼吸肌麻痹、肠麻痹、膀胱麻痹,腱反射消失,心率减慢、心律不齐、心尖部出现收缩期杂音、心脏扩大,可危及生命。血钾在3.5mmol/L以下多出现低钾症状。

低钙血症,原有营养不良、佝偻病或腹泻日久的患儿,常在输液后出现烦躁不安、手足搐搦甚至惊厥等低钙症状。检查可见佛斯特氏和腓反射阳性。低镁血症 少数患儿纠正脱水、酸中毒、补充钙后出现低镁性手足搐搦症。表现为手足震颤、搐搦、哭闹、易受刺激、不能入睡。

调整饮食,原则上不禁食。但应停止不易消化食物。婴儿可缩短每次喂奶时间或选用配方乳、低乳糖乳等过渡。年长幼儿可给与米粥、面条等。2日后恢复正常饮食。

一般腹泻患者可以通过家庭服药并配合饮食调整的方法来进行。多吃流食,如牛奶、菜汁、果汁、蛋汤、软面、稀粥等水分丰富的食物,以补充腹泻时损失的大量水分。

添加含维生素B、C丰富的水果和蔬菜,比如西红柿、茄子、黄瓜、柑橘等,这些食物不仅能补充维生素,还有止泻作用。另外,吃些鸡蛋羹也不错,它对于胃肠粘膜有着很好的保护作用,对收敛腹泻也效果明显。

当腹泻好转,恢复正常进食时,不要马上就恢复腹泻前的饮食状态,要按照从稀到稠、从软到硬的规律逐渐过渡,少量多餐,否则容易伤胃[2]。重型及呕吐严重者,暂时禁食6~12小时后逐渐恢复原来的饮食。

大多数的腹泻状况都不是很严重,只要宝宝有足够的水分补给,没有其他健康问题,腹泻会在几天之内痊愈。水分充足。虽然腹泻一般来说不会太严重,但如果出现脱水就很麻烦了,所以首当其冲的一件事就是要补充足够的水分,通过奶瓶喂养补足缺失的水分,还可以配给一些盐水,或者加盐的米汤。

禁止乱吃。不要给宝宝乱喝含糖饮料,也要减少奶量,这些都会导致腹泻症状恶化。同时,在没有医嘱的情况下,不能随便给宝宝吃止泻药。选择喂补,一些食物中含有合成碳水化合物,例如米饭,小麦,土豆,面包,麦片,精肉,酸奶,水果和蔬菜,都可以安全食用。如果宝宝没有食欲,也不要着急,只要保持水分充足,一两天胃口就会好起来了。孩子反复不好,还是和喂养有很大的关系。

精心护理。宝宝腹泻过程中会感到不适,要尽可能地抱他,安慰他。孩子便后,最好用水冲洗,不要用纸,容易损伤肛周皮肤黏膜。喂养不当是1岁以下孩子腹泻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减少奶量和次数,可以很好的减轻症状。

勤洗手。如果是细菌性腹泻,经常洗手是最好的防护措施,因为引起腹泻的微生物很容易由手进行传染。所以每次换完尿布或者上完厕所之后,都要用肥皂彻底清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