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为什么会有攻击行为 家长该如何正确看待

2017-10-3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宝宝那么小怎么会有攻击行为呢?什么是宝宝攻击行为呢?它是指宝宝常常生气并有攻击行为,而攻击对象也比较广泛,从家长到好朋友,甚至是宠物.而攻击的主要方式有打.咬.踢.抓等等.不过这很普遍,因为这是这个年龄的标志,是每个宝宝都要经历这个阶段,所以家长也不必过于担心.但是如果没有及时纠正小朋友这种行为,那

宝宝那么小怎么会有攻击行为呢?什么是宝宝攻击行为呢?它是指宝宝常常生气并有攻击行为,而攻击对象也比较广泛,从家长到好朋友,甚至是宠物。而攻击的主要方式有打、咬、踢、抓等等。

不过这很普遍,因为这是这个年龄的标志,是每个宝宝都要经历这个阶段,所以家长也不必过于担心。但是如果没有及时纠正小朋友这种行为,那么他很可能就养成坏习惯,变得爱攻击。

怎样判断宝宝是否有攻击行为呢?家长可以通过宝宝的一些行为表现来判断,那么宝宝攻击行为通常有哪些表现呢?主要就是孩子有暴力行为,喜欢攻击别人,具体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工具性攻击。主要是为了抢夺物品或者空间而攻击他人,并不是为了伤害他人。比如宝宝通过咬、推、打等攻击行为,占有玩具或者活动范围。

第二类,敌意性攻击。这种就是为了伤害他人而进行攻击,主要通过语言、工具以及肢体攻击他人,以得到心理以及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比如宝宝在别人跌跤时嘲笑,直接打小伙伴,或者背后说坏话或者造谣等等。需要提醒的是,攻击行为在大部分孩子身上都有体现,而随着年龄变大,其攻击方式也有改变。所以家长一定要时刻关注宝宝,一旦出现攻击性行为,就要及时阻止并纠正。

宝宝这么小为什么会有攻击行为呢?想要纠正宝宝的攻击行为之前,家长还是应该先了解一下宝宝攻击行为的原因。有些宝宝是因为总遭遇挫折,当宝宝的要求不能被满足、总是面对失败或者被别人侵犯的时候,就非常容易出现攻击行为。比如一个人玩的很开心的时候,小伙伴出现打扰了宝宝,抢走了他的娃娃,那么他就可能通过语言或者肢体攻击这个小伙伴。

而有些宝宝是因为得不到关注,如果宝宝长时间得不到家长或者其他小朋友的重视,那么他很可能爆发攻击行为。比如宝宝长时间被家长忽视,那么他就会通过很多方式获得大人的关注以及自我满足。还有些宝宝是为了获取成就感,如果宝宝感觉自己很失败,希望获得成就感,那么他就可能通过攻击别人来展示自己的强大,满足其追求成功的心理。比如宝宝得不到表扬或者关注,他就会通过打架而“出名”,博得大人的重视,让其他小伙伴畏惧,获得这种畸形的成就感。

当宝宝出现攻击行为的时候该怎么办呢?家长要如何纠正宝宝这种不良的行为呢?作为家长首先要以身作则,家长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总表现出攻击行为。此外宝宝的小伙伴要自信甄选,选择那些品行优良的孩子一起玩耍,消除不良影响。还要给宝宝道理灌输,平常要借用典故、儿歌等,向宝宝传输道德行为标准,让他逐渐了解,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当孩子出现攻击行为时,不要激动要冷静下来,并及时好好教导孩子。比如先严肃地告诉孩子这么做不对;然后和他讲道理;最后带这孩子向别人道歉,承认错误并且保证以后不再打人。如果宝宝屡教不改,那么可以采取一些惩罚手段,比如不让其玩游戏、吃零食,或者没收玩具等等。让他认识到这是错误的行为,只有不再打人,别人才愿意和他玩耍。

如果宝宝逐渐纠正自己打人习惯,那么大人就要多给予赞扬和鼓励。让他知道打人这种行为是不对的,而且知错能改才能得到大人的青睐。还有就是在生活中就要找各种机会教孩子讲文明懂礼貌,此外多多和孩子聊天,让其说出自己的烦恼并加以引导。最后就是在别的孩子打自家宝宝时,也要给予一定批评,让宝宝知道这种行为是不对的。作为家长也要懂得倾听孩子的心声。放下身段,去了解宝宝需要什么,以发现宝宝为什么要攻击别人,而不是单纯的想要知道他为什么会有攻击行为。当宝宝有攻击行为时,不妨采用一些冷处理的方法,比如教他站在角落,让他冷静一下。之后再和他讲道理,并教会他正确的处理方法。

有些家长看到孩子打人或乱丢东西,就开始教育起来了!教育孩子当然是没错,但是也要讲究方法,如果是出手打宝宝那就不行了,想要宝宝不攻击别人,家长就要先管好自己,不要用体罚的方式控制宝宝的行为。因为体罚式的教育,负面影响远远大于正面收益。

当宝宝有攻击行为时,不要给他制造负罪感,比如大喊:“你怎么能打别的小朋友!”虽然这种方法非常有效,宝宝会立即停止攻击行为,并且变得很安静,但是也伤害了他的自尊,对自己产生负面想法。打孩子、给孩子制造罪恶感都是许多家长教育宝宝的一个误区,这样也会给宝宝带来不良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