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称雄世界技能大赛引发的讨论:中国的工匠水平真的上去了吗

2017-08-2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最近这段时间,一则"中国称雄世界技能大赛,外媒称令西方工业相形见绌"的新闻引发了网友们的热议,中国人拿奖,当然会让大多数网友感到自豪,甚至有不少人这比奥运健儿们在奥运会上夺得金牌更有意义.但也有人持反对意见,他们觉得一个诸如美国等工业强国成绩平平的比赛说明不了什么,那么这到底是个什么赛事呢?称雄世界技能大赛,能否说明中国制造或中国工匠的水平提高了?据了解,2013年的世界技能大赛上还看不到中国金牌的影子.2015年大赛上它仍然在瑞士之后排名第五位.但眼下,中国已经是世界冠军(15枚金牌

最近这段时间,一则“中国称雄世界技能大赛,外媒称令西方工业相形见绌”的新闻引发了网友们的热议,中国人拿奖,当然会让大多数网友感到自豪,甚至有不少人这比奥运健儿们在奥运会上夺得金牌更有意义。但也有人持反对意见,他们觉得一个诸如美国等工业强国成绩平平的比赛说明不了什么,那么这到底是个什么赛事呢?称雄世界技能大赛,能否说明中国制造或中国工匠的水平提高了?

据了解,2013年的世界技能大赛上还看不到中国金牌的影子。2015年大赛上它仍然在瑞士之后排名第五位。但眼下,中国已经是世界冠军(15枚金牌、7枚银牌、8枚铜牌和12个优胜奖),“而且几乎再也无法被打败了。”

看到这样的消息自然令人非常兴奋,但很多人也产生了疑虑——这个赛事几乎从未听过,含金量到底如何?不会是个什么“山寨”比赛吧。这个质疑不是没有道理,因为“世界技能大赛”不仅中国人几乎没有听说过,在国际上知名度可能也不高。几份最重要的国际时政和商业报道,如美国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彭博新闻,英国的金融时报等,几乎都没有报道过这个赛事。

这主要还是因为,“世界技能大赛”是个偏行业的比赛,主要展示某个国家或地区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事业发展的成果。虽然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一个国家的制造业水平和产品质量,但这更应该由产品本身来说话,金牌反映不了太多。

而尽管是个行业活动,但赛事本身还是很有意义的,迄今已经举办了44届,参赛国家和地区遍布全球。赛事一方面向世界宣传技能人才的重要价值,另一方面向全世界推广全球化的职业技能标准,并促进各国之间的交流。我国的两个近邻韩国和日本,都颇为重视这个比赛。上世纪韩国总统曾接见过代表团,感谢代表团取得金牌提升了国家形象,也曾举国欢庆,也大大推动了韩国的职业教育。而日本则是最早加入世界技能组织、最早承办该比赛的亚洲国家,也曾经在大赛中取得好成绩,对于一贯重视职业培训,有着尊重手艺和手艺人的日本来说,对这项比赛的重视也是理所当然的。

不过不得不说的是,中国代表团既然可以在参赛短短4次的情况下就取得了金牌世界第一的成绩,主要还是反映了国家意志。正如瑞士《每日新闻报》所说的,“中国和韩国政府甚至会负责比赛选手的训练,而且会训练整整两年的时间。”“对中国政府而言,世界技能大赛是衡量国际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一个准绳。而且它将技能人才视为体现经济成就的标志。评审团的一位专家赞赏地说:‘中国选手是被认真挑选并作了最充分准备的。未来的标准将由中国人确定。’”

这个说法当然不是虚言,自中国开始参加世界技能大赛以来,人社部就非常重视这项赛事,与天津市合作,在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共建了世界技能大赛中国研究中心,为我国参与世界职业技能大赛等相关工作提供全方位支持和服务。近几年国内关于赛事的研究也很多,不仅有专门的选手心理训练模式研究,还有对大赛技术文件、评测策略及规则变动方面的研究。中国代表团成员的选拔、培训,都非常有针对性,可以说几乎是按照奥运会或奥数的那套模式来进行的。这可以说是中国人的专长,取得好成绩也就很好理解了。而很多国家并不是那么注重金牌。所以,也无需过于夸大、拔高中国在世界技能大赛“称雄”的意义。

需要说明的是,中国对世界技能大赛的这种重视,本身就对于中国的技能人才培训有很大帮助。从行业的角度来说,世界技能大赛制定的标准,包括通用标准和专业标准,是有关专家通力合作参照业内最佳实践标准共同制定的。所以说,认真地研究世界技能大赛,将其成果反馈给业界,就有很大的意义。

而正是以这种人才培养的理念为主导,在实际的竞赛活动中贯彻着对选手现代技术能力的检验,使得世界技能大赛越来越受到从业者的关注。前世界技能大赛组织主席杰克·杜塞尔多普曾表示:“世界技能大赛中列出的几十种技能,都是与实实在在的经济活动相关的,许多世界级大公司也来到赛场展示自己的相关产品或招募需要的技能人才。”

这个说法并不是虚言。在2015年的43届世界技能大赛中为中国取得金牌零的突破的,是杭州技师学院的杨金龙,他挑战的项目是汽车喷漆。按照世界技能大赛的要求,油漆上下的厚度误差不超过0.01毫米,相当于一根头发直径的1/6左右,而油漆一般要喷五六层以上。要获得金牌,需要的训练量,对技巧熟练度的要求可想而知。其实这种非同寻常的吃苦钻研,杨金龙在上学期间就开始了,在校期间他就获得了浙江省职业院校汽车运用与维修汽车涂装一等奖,全国职业院校汽车运用与维修汽车涂装二等奖等成绩。而杨金龙毕业后就被一家奥迪4S店挑中,凭借出色技术,工资一路上涨。如今他是浙江省第一个、也是唯一的特级技师,被破格提拔为杭州技师学院教师,享受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待遇。

在杨金龙看来,正是工匠精神铸就了他,“我上学前都没有摸过汽车,但一碰到各种颜色的油漆我就着魔了。”据报道,上学期间,他对喷漆技术就到了痴迷的程度,常常为了攻克一个问题而在实训车间待到凌晨。

杨金龙表示,“以前的手工艺人都是工匠,追求精益求精,我们这代人要把这种精神找回来。”相信对世界技能大赛的重视,对工匠精神的培养, 以及中国工匠水平的提升,都是有帮助的。

每当谈起中国人的工匠精神,人们总是很难不提到中国制造四个字。其实中国制造从业者的工匠精神如何,跟中国制造的水平不是一回事,毕竟一国制造业的水准,与科学技术的积累是有很大关系的,从业者的职业态度只能起一部分作用。

但不少人谈及工匠精神这个话题的时候,会严重跑偏。比如,有些人非常不忿这个概念,认为这纯粹是外国人吹牛用的,比如认为那个“寿司之神”小野二郎,搞得神乎其神,其实虚头巴脑没什么实际意义。这些人也往往否认中国制造跟发达国家存在差距。这种想法显然是有问题的,似乎忘了中国人其实自古以来就主张工匠精神,“庖丁解牛”的故事就是最好的证明。其实,日复一日地不断精进、乃至为一项技艺奉献终生的这种理念,并不是很虚的一种东西,等到中国制造需要以品质而不是价格取胜的时候,那种需要时间沉淀的工匠精神,很有可能就是进行高端竞争的关键。

另一种想法则恰好相反,认为工匠精神或者说职人精神就是外国人才有,而在中国目前急功近利、凡事都谈钱的环境下,工匠精神压根就难以存在,甚至认为中国制造与日本制造、德国制造在品质上的差距永远弥补不了。他们经常举的例子是汽车发动机,认为多年来中国造不出好的发动机,就是整个国家工业缺乏品质感的标志。

这种说法不能说毫无道理,但过于悲观,其实近年来情况已经大有改观,国产发动机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国内产商所使用,而且造不出好的汽车发动机也有多方面的原因,如市场先占者优势太大,后发者挑战动力不足等。但如果行业出现颠覆性变革,比如电动车快速取代燃油车,那中国人弯道超车也不无可能。

总而言之,正确的态度是,不能盲目自大,也不宜妄自菲薄。目前在培养国人工匠精神方面,通过世界技能大赛等,已经看到一些好的趋势,希望这种趋势能够进一步提升中国制造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