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邀》许知远什么来头 许知远个人资料背景介绍

2018-05-2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许知远曾为<三联>.<新周刊>等等有名的杂志主稿,更是许多有名杂志的主编.内容总监,也曾因为<那些忧伤的年轻人>而风靡一时.怎么看也算是在文坛叱咤多年.拥有着不小的话语权的"公知"了.一起来了解下许知远的更多资料吧!许知远个人资料中  文  名:许知远 国 籍:中国 民 族:汉族 出生日期:1976年 职 业:作家.出版人 毕业院校:北京大学 代表作品:<那些忧伤的年轻人> 因为与马东的一场谈话,许知远的<十三邀>从一个略为小

许知远曾为《三联》、《新周刊》等等有名的杂志主稿,更是许多有名杂志的主编、内容总监,也曾因为《那些忧伤的年轻人》而风靡一时。怎么看也算是在文坛叱咤多年、拥有着不小的话语权的“公知”了。一起来了解下许知远的更多资料吧!

许知远个人资料

中  文  名:许知远 

国  籍:中国 

民  族:汉族 

出生日期:1976年 

职  业:作家、出版人 

毕业院校:北京大学 

代表作品:《那些忧伤的年轻人》

因为与马东的一场谈话,许知远的《十三邀》从一个略为小众的深度访谈节目一夜间变作被围观群评的流量焦点,令人猝不及防,却也颇具意义。许知远与马东的这一场对谈被迅速解读解构,类似“你为什么不抵触这个时代”“我没那么自恋”式的问答被快速传阅!

这个名叫《十三邀》的节目的初始推介中,许知远说,“我找不到一种表达方式,来描述此刻的中国社会和我自己。”于是,许知远尝试用影像去对抗这种失语,带着顽固的“偏见”与这个时代碰撞,等待这些“偏见”被打破或者再次印证。

生于1976年的许知远是著名的公共知识分子,他的文章中体现着一个知识分子对中国过去与未来的思考,充满忧患意识。2010年5月,韩寒入选《时代周刊》年度百人榜之后,其撰文《庸众的胜利》,对韩寒的“公共知识分子形象”进行批判。

从24岁到31岁,许知远称,他的写作已经从追求华丽转变为注重对生活真实的体验。“我希望在写作中寻找安宁、美好的东西。”尽管他同时也认为,写作不应该是一件随性的事,发表意见应该是一种义务。

曾经的“琼女郎”,现在的美女“立委”高金素梅,在2011年和小自己11岁的大陆文人许知远过从甚密,两人还同游北京什剎海等地。不久后,许知远在参加有中国人民大学学生自管会主办的一项活动上公开承认恋情:“是啊,她是我女朋友。”

高金素梅历来的绯闻对象,从艺人、歌手、作曲家、企业家、篮球手到首长官员都有,遍及各行各业。对此,高金素梅电话受访时说:“谢谢你的关心,我现在不想谈这件事。我认识他,谢谢,bye-bye。”

许知远迟迟不婚,年届四十仍固执地孑然一身。重要的是,许知远喜欢独居。孤独使他敏感,带给他创造力。对他而言,除了极少数愉快的交谈和真正亲密的关系,大多数时候别人都是分散注意力的,是需要花费力气去应对的他者,而“独自一个人的时候你可以跟整个世界交流”。

这些年里有那么一两次,许知远闪过结婚的念头。这其中有赌气的意思,“被催得烦了,你非要结就结呗”,当然交往的姑娘也的确可爱。但最终,作家发现自己既不能为了父母也不能为了姑娘而放弃自由。

自去年5月首播,在许知远的《十三邀》中,每位嘉宾确实都曾展现出一些“不一样”的样貌。于是媒体评价,这个时代,我们能在屏幕上看到许知远的“矫情”,未尝不是一件幸事。不止在节目中许知远说出一些惊人之语,在之前的著作中,他也有不少经典语录!一起来看看吧!

许知远经典语录

1.人们不倾听内心的渴望,回避孤独与焦虑,身在通行的规则背后,但人们也终究会发现,这种生活其实不值得一过。你越回避自己的内心,越茫然无措。

2.我们的平庸,似乎也正是我们从来不敢赤裸裸地面对自己,对于我们的内心世界缺乏持久的关怀和信任。

3.真正感动人的,从来不是思想,而是年轻的勇气

4.愤怒可能充满快感,却代价不菲,它容易遮蔽你的感受力,令你陷入姿态的窠臼,进而滋生出狂妄。

5.世界不是由复杂的概念和事实构成,而只是人内心真实与直接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