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兰香因病去世中山“八大创新工程”为全省专业镇创新发展探

2017-07-2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拥有35个国家级产业,67%的镇区为省级专业镇,产值占全市比重达72%,贡献税收达65%--作为全省专业镇密度最高的地级市,中山市近年来也备

拥有35个国家级产业,67%的镇区为省级专业镇,产值占全市比重达72%,贡献税收达65%……作为全省专业镇密度最高的地级市,中山市近年来也备受专业镇经济“旧常态”的困扰。与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一道,正在改写中山专业镇经济版图的,还有另一个重要因素:要素资源配置方式的变革。

拥有35个国家级产业,67%的镇区为省级专业镇,产值占全市比重达72%,贡献税收达65%……作为全省专业镇密度最高的地级市,中山市近年来也备受专业镇经济“旧常态”的困扰。如何突破“旧常态”,让曾经辉煌了多年的专业镇与中山经济迸发新的强大生机与活力,适应乃至引领新常态?

1月22日召开的中山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将推进新型专业镇发展作为推动全市转型升级、落实主题主线的主战场,审议通过《关于推进新型专业镇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包括科技创新、模式创新、组织创新等在内的八大创新工程,首次系统性地将新型专业镇发展纳入经济新常态的框架中进行阐述,也是省内首个全面思考与部署专业镇转型升级的市委全会文件。

一块“试验田”打开专业镇转型新局

一年多前,具有“中国红木产业之都”、“中国牛仔服装名镇”之称的中山大涌镇,开始实施《中山市大涌镇产业转型升级发展规划纲要(2013—2020年)》,成为中山市首个镇区产业整体转型升级发展的第一块“试验田”。

,兼并重组拉动转型的“一揽子”方案,成效快速。2014年前三季度,大涌镇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3.9%,居中山全市第一。

大涌镇的探索很快成为该市共识。2014年10月,中山市委薛晓峰提出,要明确把创新专业镇发展作为今后若干年贯彻落实主题主线的主战场,闯出一条新型专业镇发展之,努力争当经济新常态下全省创新专业镇发展的开先锋。

这一创新发展在本届中山市委全会中得以全面系统的阐述与部署。根据审议通过的《意见》,中山将通过实施科技创新工程、模式创新工程、组织创新工程、集群创新工程、要素资源集约创新工程、产城融合创新工程、生态创新工程、人才创新工程“八大创新工程”举措发展新型专业镇,形成产业化、市场化、城市化联动发展的新模式。

狠抓“创新驱动”打造科研平台“升级版”

创新驱动无疑成为中山此轮新型专业镇发展的核心线索。

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专业镇经济开始疲软已经成为珠三角模式不得不正视的问题。其中,缺乏有序的规划、以中小民营企业为主的主体科研能力欠缺、产业链条断裂等问题,成为专业镇经济当前亟需突围的掣肘。

而《意见》所明确的“八大创新工程”,便系统性地将上述薄弱环节纳入新型专业镇发展的突围框架——其中涉及的几大创新发展举措,都集中指向公共创新服务平台的“升级版”打造。如《意见》提出中山将通过突破产业共性技术、提升智能制造水平、推动创新公共平台、建立产学研同盟等手段,为新型专业镇提供持续的动力。

优化空间从“一镇一品”迈向“多镇一品”

与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一道,正在改写中山专业镇经济版图的,还有另一个重要因素:要素资源配置方式的变革。

在这个过程中,中山所提出的一个新引起关注:经济区经济。

这一概念,是相对于传统的“行政区经济”而言的。中山是少数没有县级行政单位的地级市,其传统的专业镇经济,便是“行政区经济”。扁平化的行政架构为各镇区发展提供了个性化的空间,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也对全市要素资源统筹整合制造了难题,出现了“各自为镇”的弊端。

在新的部署下,新型专业镇成为“有统筹”的专业镇,《意见》提出的优化产业空间举措,正是要打破传统镇区行政藩篱,用招商一盘棋、搭建市级平台、整合工业园区等举措,举全市之力优化项目、土地等要素资源配置,进而推动“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转变。通过新一轮的产业空间布局,让“一镇一品”格局向“多镇一品”聚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