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宝箴陈寅恪 也谈陈寅恪之“恪”的读音

2017-10-1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陈寅恪是中国极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是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之一,被誉为"教授中的教授".作为家乡人,让我们倍感骄

陈寅恪是中国极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是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之一,被誉为"教授中的教授"。作为家乡人,让我们倍感骄傲和自豪。但令我们尴尬的是,竟然不能准确读出他的名字。

有的读陈寅恪之"恪"为"Ke",有的则读成"que",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笔者认为是这样读

笔者的家乡离陈家很近,相距仅数华里,同属一个乡镇,先辈涂家杰(濂山书院山长、《义宁州志》主编)就是陈宝箴的同窗好友。笔者是听着陈氏家族故事长大的,陈氏家族自小就是我们心中的丰碑。得地利之便,笔者对陈寅恪之 "恪"读音进行了考证。笔者认为:陈寅恪之"恪"应读为"Ke"音, "que"音系误读,是不正确的读法。理由有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恪"有约定俗成的读音

"恪"字是陈氏家族行辈派号,整个桃里陈家的行辈派号顺序是:"三恪封虞后,良家重海邦。凤飞占远耀,振采复西江"。陈氏家族多是按辈份来取名的,根据有关研究者统计,记录在桃里陈氏族谱上的"恪"字辈共有960余人。

其中陈三立生五子三女,其五个儿子均用行辈派号"恪"字取名,分别是:衡恪、隆恪、寅恪、方恪、登恪。"恪"字既然是行辈派号,故只应有一个读音,不应该有两个读音。陈寅恪的族兄族弟,特别是名噪海内的亲兄弟陈衡恪,毫无争议的均读"Ke"音,陈寅恪也不应例外。特别是陈寅恪是研究传统文化之人,不可能自己名字读音与兄长有异,与家族有别。

其二:桃里客家人从未将"恪"读成"que"

有的专家说因为陈寅恪的家乡人将"恪"读成"que",所以按照陈寅恪家乡的读法而读"que"。这是极不负责任的说法。只需到陈寅恪故里宁州镇桃里片区一问即知,桃里客家人从未将"恪"读成"que",并且当地人听到将"恪"读成"que"音会感到很刺耳。

得同乡之便,我很熟悉陈氏家族关于"恪"的读音,我的老师和同学中就有很多叫"陈*恪"的,他们读"恪"为"ho"(入声)。与普通话"Ke"音相近。当老师或同学用普通话互相称呼时,均无一例外地读成"Ke",从未听到过有"que"的读音。

其三:"恪"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读"Ke"音

笔者查阅了1983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辑、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在第644页中有"恪"的注音和注释,读为 "Ke"音,去声。词典中"恪"并没有"que"的读音。汉语言是规范的、严谨的,不可能因为一个人而确定一个音,显而易见"que"的读法是错误的,是不符合汉语言规范的。

因此,陈寅恪之"恪"字应读"Ke"音无疑。那么为什么会出现"que"这种错误读法呢?甚至一大批专家学者也如是读。笔者因此请教了多年从事陈氏家族历史研究的南昌大学教授刘经富,向他求证了"恪"的读音及其多种读法的原因。

他明确告诉我,"恪"应读"Ke",而非"que"。之所以出现了错读,是因为陈寅恪夫人唐筼之故,在唐筼所运用的方言中,将陈寅恪之"恪"读成"que"音,夫人如此称呼他,于是陈寅恪的学生也跟着夫人称呼,陈寅恪也没有纠正,于是就如此错读了下来。

至于陈寅恪自己,则是读"Ke"音的,有很多材料可以佐证。比如,陈寅恪本人在1940年5月致英国牛津大学的英文亲笔信的署名即是:"Tschen Yin Koh"。陈寅恪的读音渐成颇具争议的学术问题,似成见仁见智。

但笔者认为,陈寅恪家乡人应理直气壮地读陈寅恪("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