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明朝十大开国名将 大将军蓝玉功高震主

2018-05-2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徐达徐达(1332年—1385年),字天德,汉族, 中国明朝开国军事统帅,民族英雄,濠州钟离(今安徽省凤阳东北)人,农家出身.徐达从最开始参加起义就一直跟着朱元璋,他治军严整,军事战略上眼光深沉,多次率军为朱元璋打下难攻之地.是为朱元璋打下江山的第一功臣,死后追封中山王,徐达被朱元璋誉为“万里长城”.徐达一生骁勇有谋,战功及筑边皆功劳显赫,被朱元璋誉为“万里长城”.他话语较少而思虑精深,在军中,军令一旦发出便不改变.各位将领遵奉其令都凛然畏惧,而在太祖面前则恭敬谨慎像不敢讲话一样.徐达善于安抚将

徐达

徐达(1332年—1385年),字天德,汉族, 中国明朝开国军事统帅,民族英雄,濠州钟离(今安徽省凤阳东北)人,农家出身。

徐达从最开始参加起义就一直跟着朱元璋,他治军严整,军事战略上眼光深沉,多次率军为朱元璋打下难攻之地。是为朱元璋打下江山的第一功臣,死后追封中山王,徐达被朱元璋誉为“万里长城”。

徐达一生骁勇有谋,战功及筑边皆功劳显赫,被朱元璋誉为“万里长城”。他话语较少而思虑精深,在军中,军令一旦发出便不改变。各位将领遵奉其令都凛然畏惧,而在太祖面前则恭敬谨慎像不敢讲话一样。

徐达善于安抚将士,与下级同甘共苦,将士无不感激他的恩德愿意报效尽力,因此,兵锋所向无不克敌制胜。更能严格约束部队,所攻克大都会二处,省会三处,府城县城一百余处,市井安然,百姓不受战乱之苦。

胡大海

胡大海,字通甫,安徽泗县人,祖籍波斯,为朱元璋十大回回名将之一,也是明朝开国功臣之一。后被投降的苗将部领,袭击而死,死后特赠光禄大夫,追填封越国公,朱元璋亲自为其书写祭文。

元朝末年,从朱元璋起事。渡江后攻取皖南、浙江等地,胡大海率兵将杨完者打败,苗将蒋英、刘震、李福等归降。任江南行省参知政事。镇守浙江金华。虽是文盲,但是能折节下士,曾荐刘基、宋濂、叶琛、章溢于朱元璋。胡大海军纪严明,不妄杀人,不掠妇女。

胡大海的民族身份是个有争议的话题,回族民间传说他是波斯穆斯林移民之后,回族学者把他也编入了回族人物志,但没有什么证据,不足以立论,民间传说不足信,不具有史料价值。考证胡大海的民族属性的难点在于,明史明确记载胡大海是绝后的,自然也没有家谱传世,只能根据历史记载的他的行为来推测他的民族属性。

胡大海长子因喝酒被朱元璋处死,但伊斯兰教规严格禁酒,穆斯林是绝对不喝酒的,如果胡大海的儿子生长在穆斯林家庭,不可能酿酒,以此推知胡大海不可能是穆斯林。

冯国用

冯国用(1323年-1358年),濠州定远(今属安徽)人。元末朱元璋帐下大将,宋国公冯胜之兄。少好读书,通兵法,初与弟冯胜结寨自保,后归朱元璋,劝朱元璋先取金陵以为根本。渡江后掌亲兵,多立战功,累擢至亲军都指挥使。至正十九年(1359年),因暴卒于军中,年仅三十六岁。洪武三年(1370年),追封郢国公。崇祯十七年(1644年),追谥“武翼”。

冯国用幼时喜欢读书,并精通兵法。元朝末年,正值各地农民义军蜂起反抗蒙古族的压迫,冯国用与弟冯胜组织武装,召集数百人据守山寨自保。

朱元璋率军至定远妙山时,冯国用兄弟二人率部前来归附,朱元璋见冯国用儒冠儒服,温文尔雅,对他甚为信任。朱元璋曾向他询问平定天下的大计。冯国用答道:“金陵(集庆路,今南京市)为虎踞龙盘之地,世代帝王的都城。可先夺金陵作为根本。然后四出征伐,倡导仁义,广收人心,不要贪图子女玉帛。这样,天下就不难平定。”朱元璋听后十分高兴,当即留他在自己身边当谋士。后来朱元璋果真采纳了他的建议,定都南京。

常遇春

常遇春(1330年—1369年),字伯仁,号燕衡,南直隶凤阳府怀远县(今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人,元末红巾军杰出将领,明朝开国名将。元顺帝至正十五年归附朱元璋,自请为前锋,力战克敌,尝自言能将十万众,横行天下,军中称常十万,官至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封鄂国公,洪武二年病卒军中,追封开平王。

常遇春对朱元璋一直忠心耿耿,敢于直言,效命疆场,尽瘁而终。朱元璋对常遇春很爱重,认为常遇春的功勋“虽古名将,未有过之”。

常遇春逝世后,中国很多地方怀念他的功绩为他建祠祭祀。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20年)乾隆皇帝亲笔御提“勇动风云”四字,颁诏常遇春家乡建开平王庙,三层大殿,巍峨壮观。于乾隆十七年七月二十八日由尹继善到怀远常遇春祠堂安位主祭。其奉旨题联一副:“将十万众之威名,常诵都人仕女;居七八分之功业,永留大地河山。”

蓝玉

蓝玉(?―1393年),定远(今属安徽定远县)人,常遇春妻弟,明朝开国将领。有胆有谋,勇敢善战,屡立战功。官拜大将军,封凉国公。于捕鱼儿海中大破北元,基本摧毁其职官体系而名震天下。洪武十二年(1379年)封永昌侯,洪武二十年(1387年)拜征虏大将军。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拜大将军、凉国公。他恃功骄纵,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以谋反罪被杀,剥皮实草,传示各地。究其党羽,牵连致死者达一万五千余人,史称“蓝玉案”。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锦衣卫指挥蒋瓛告发蓝玉谋反,下狱鞫讯后,狱词称同景川侯曹震、鹤寿侯张翼、舳舻侯朱寿、定远侯王弼、东筦伯何荣及吏部尚书詹徽、户部侍郎傅友文等谋反,拟定乘朱元璋藉田时发动叛乱。正在巩固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朱元璋深感不安,以谋反罪将其逮捕下狱,并被剥皮实草,抄家,灭三族,并株连蔓引,自公侯伯以至文武官员,被杀者约一万五千人。

邓愈

邓愈(1337年-1377年),汉族,明朝开国名将。原名邓友德,字伯颜,虹县(今安徽省泗县)人。他16岁领兵抗元,1355年(元至正十五年),率所部万余人从盱眙投奔朱元璋,任管军总管,朱元璋将他改名为邓愈。

邓愈跟随朱元璋渡长江,攻克太平(今安徽当涂)、集庆(今南京),直取镇江,屡立战功,升为广兴翼元帅。转战浙西,屡败元军。因为军功屡次升官,历官佥行枢密院事、江西行省参知政事、江西行省右丞、湖广行省平章、右御史大夫、太子谕德。

1377年(明洪武十年),吐蕃残部抢劫乌斯藏贡使。同年农历四月,邓愈任征西将军,和副将军沐英前去征讨吐蕃反抗势力。邓愈、沐英领兵至甘肃、青藏,分三路前进,进攻川藏,深入吐蕃腹地,追杀敌人至昆仑山,俘虏斩首万人,获马、牛、羊20余万匹,招降诸国,开辟疆土数千里。朱元璋见到捷报后,降旨嘉奖邓愈,赐红蟒暖袍一件,玉带一围。

邓愈班师回朝,在回师途中生病。1377年(明洪武十年)十一月初九日,明军到达寿春的时候,邓愈因病去世。

丁德兴

丁德兴(1327年—1366年),定远(今安徽定远)人,明朝开国将领,济国公。丁德兴生时有异兆出现,于至正十二年(1352年)投靠朱元璋,大破洪山寨,后屡建战功。至正十五年(1355年),随军渡江,分兵攻取溧水、溧阳。至正十七年(1357年),攻克宜兴,封凤翔指挥使。后参与了平定陈友谅、张士诚的战斗,在围困平江时去世,赠都指挥使。

洪武元年(1368年),追封济国公,列于功臣庙。丁德兴后裔聚居山东青州,藏有《益都丁氏族谱》,记载丁德兴祖先由鲁穆国而来。

丁德兴跟随朱元璋以来,大破洪山寨,用百余骑兵击败数千贼军,擒获贼帅,尽降贼众,为刚起义的朱元璋壮大了军事力量,随后率领部分军队攻取溧水、溧阳,身先士卒,战无不胜。至正十七年(1357年),又平定了宁国的叛乱,攻略城池无数,更是在攻破宜兴时立了大功,此后参与了平定张士诚、陈友谅的战斗,为朱元璋一统江南作出了贡献。

李文忠

李文忠(1339年-1384年),字思本,小名保儿,江苏盱眙人,明太祖朱元璋的外甥。是朱元璋的名将、谋臣,明朝开国第三功臣。

李文忠十二岁时,母亲曹国长公主就去世了,父亲李贞带着他辗转乱军之中,多次濒临死亡。二年之后才在滁州见到舅舅朱元璋。朱元璋见到李文忠,十分喜爱,便将他收为养子,跟随自己姓朱。

十九岁时,李文忠以舍人的身份率领亲军,随军支援池州,击败天完军,骁勇善战为诸将之首。朱元璋对李文忠十分宠信,常派他监军随将领出征。文忠转战沙场,官至荣禄大夫、浙江行省平章事,复姓李。

1383年(洪武十六年)冬季,李文忠得病。太祖亲临探视,并命淮安侯华中负责医治。1384年(洪武十七年)农历三月,李文忠去世,终年四十六岁。太祖怀疑华中下毒,便降低华中的爵位,将其家属逐至建昌卫,其他医生及妻子儿女都被斩首。太祖亲自写文致祭,追封李文忠为岐阳王,谥号武靖。配享太庙,肖像挂在功臣庙,位列第三。

冯胜

冯胜(?—1395),中国明朝开国名将,初名国胜,又名宗异,冯国用弟,定远(今属安徽)人,喜读书,通兵法,元末结寨自保。洪武二十年(1387年),以冯胜为大将军,与傅友德、蓝玉等率兵二十万远征辽东,降伏纳哈出,肃清元朝在辽东的势力。因累积军功而受封宋国公,“诏列勋臣望重者八人,胜居第三”,后以功高遭太祖猜忌,赐死。崇祯十七年(1644年),追封宁陵王,谥号“武壮”。

洪武二十一年,冯胜奉诏调遣东昌番兵征讨曲靖。番兵中途反叛,冯胜镇守永宁,进行安抚。洪武二十五年,明太祖命冯胜在太原、平阳招民为兵,立卫屯田。皇太孙册立后,冯胜被加封太子太师,偕同颍国公傅友德前往山西、河南练兵,诸公、侯均听其节制。

当时所诏列的德隆望重的勋臣有八人,冯胜居第三位。明太祖年事已高,对人猜忌甚多。冯胜功劳最多,多次因小事违背了明太祖的心意。蓝玉被杀当月,冯胜应召回京。两年之后,被赐死,诸子都不许继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