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鹏举的故事 怒放的青春——一位八零后大学生的创业故事

2017-06-0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我人生的第一个梦想就是不要让自己的鞋里进土."这是西安兰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兰乔)董事长张鹏在参加"创业点亮未来"大学生创业经历

“我人生的第一个梦想就是不要让自己的鞋里进土。”这是西安兰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兰乔)董事长张鹏在参加“创业点亮未来”大学生创业经历上谈及的人生第一个梦想。

23岁注册公司,24岁大学毕业养猪卖猪肉,创建“和合公社”品牌;27岁买店铺、买房买车、结婚成家;27~29岁,3年时间将一家店铺做到极致,成为招商银行、民生银行、延长石油等40多家大型企事业单位的长期供货商;30~31岁,一年多时间开了6家零售店、3家体验店,并与金花投资集团、绿地集团、金地地产、劳斯莱斯、高尔夫球场等多家企业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带领着一群卖猪肉的兄弟姐妹,赴泰国、新加坡、港澳台观光旅游……

23~31岁,整整八年的时间,张鹏的青春曲线用创业的激情绘就,用坚持和努力实现了一个又一个梦想,让如火的青春怒放,使美丽的梦想开花,令成长的悸动归依。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是刚刚走出大学校门自主创业的张鹏的真实写照。早在上大学期间,张鹏就对猪肉市场进行了调研,发现充斥市场的都是一律的美国白条猪,采用饲料喂养,生长期短,仅三个半月的时间,一头猪就可迅速增至250~300斤。而采用传统方法放养的黑猪却早已难觅其踪,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其生长期长(需12个月)、纯粮食喂养,导致喂养成本偏高所致。

本着让大家吃到“小时候猪肉的味道”的质朴想法,张鹏产生了回乡养猪卖猪肉的创业想法,并在大四那年注册了自己的公司。当时年23岁的张鹏拿到属于自己的第一张营业执照时,他激动得难以自抑,创业的激情在心中汹涌澎湃。24岁,张鹏拿到了北京交通大学的毕业证,踏上了返回老家山西闻喜的创业之路。得知大学毕业的儿子要回家养猪卖猪肉,一直望子成龙的张鹏父母坚决反对,亲朋好友也都纷纷相劝。但张鹏还是遵从了自己内心的想法,承受着各种流言蜚语,东拼西凑了1.4万元,买了四头野山猪,寻觅到一个废弃游泳池作为猪圈,认认真真养起了猪。由于游泳池的下水管细弱,一遇下雨天就会排水不畅导致水漫猪圈,每逢此时,张鹏就得冒着雨、踩着猪屎,一下下往外舀积水。一年酸苦,张鹏始终严格采用纯粮食喂食、自然放养的模式,不加任何添加剂,四头野黑猪个个长得健壮有力。

为了保证猪肉品质,张鹏委托方欣肉联厂对出笼成猪进行屠宰加工,然后在八里村租了一间不到20平方米的民房,将猪肉命名为“和合公社”,自己用保鲜膜对猪肉包装后放入手提式冰箱,到三桥车辆厂门口支个摊卖起了猪肉。

由于各种成本偏高,在利润合理化的基础上,张鹏将猪肉的售价定位为每斤60元。尽管大家都看好山猪肉,但一听张鹏的报价,许多人不禁咋舌,还有人直接呛道:“你干脆抢钱得了!”面对诸多不解,张鹏总是微笑着承受,不紧不慢地给大家解释个中原因,并让顾客先吃肉后付钱。

渐渐地,一些人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拿了一些猪肉,回去试吃,结果发现:张鹏养的的山猪肉肉质偏硬,鲜香耐嚼,让人想起了小时候猪肉的味道。口口相传后,张鹏的猪肉有了一些口碑,于是他又增加了几个销售点,招聘了几个兼职大学生,一步步扩大了营销规模。

为了省钱,张鹏对摊位进行了包月,中午就在公园的树荫下略事休息,渴了喝几口好心顾客送来的开水,晚上到附近校园打打球,然后回到出租屋继续准备第二天的猪肉。

这样的日子过了一天天、一年年,整整三年的时间,“和合公社”的品牌在附件几个小区树立了良好的口碑,只要一提及此,周围的居民都会笑着说:“那是原生态山猪肉,贵是贵点,可绿色、健康、无任何添加剂,能吃出小时候猪肉的味道!”

2010年,是张鹏事业的新起点:他终于在高新区科技六路枫林绿洲东南门内拥有了一间40平方米的店铺,“和合公社”的猪肉也从摊位移进了冰柜;买了一套位于32层的80平方米的房子和一辆小车。

喜悦才刚刚漫上心头,父亲却被查出罹患肝癌晚期。为了满足父亲最后的心愿,张鹏匆忙结婚。看到儿子成家立业,张父带着欣慰的笑容安然离世,时年仅54岁。

“失去从不珍惜开始。”这是父亲去世后张鹏经常说的一句话,既是对生活感恩的态度,也是他招聘员工的理念。本着下岗职工优先原则,他的员工队伍主要由下岗职工和应往届大学毕业生组成。

下岗后的张大姐,尽管50岁了,却被张鹏招录到了门店负责销售工作。对于这次工作机会,张大姐十分珍惜,和年轻人一样起早贪黑,加班加点,超额完成了销售指标。毕业于长安大学物流专业24岁的李敏,负责西安所有门店的猪肉配送,身兼包装、搬运、装卸、配送、核订等数职,每天凌晨四五点起床,奔波在大街小巷。为了省时,渴的时候喝口水,饿的时候就咬口面包,这种节奏一直持续到深夜十一二点。回到宿舍,往往衣服都来不及换,人就直接倒在床上睡着了。

尽管在心底,张鹏将自己的员工视为可爱可亲的兄弟姐妹,但他清楚地知道“严是爱,松是害”,所以一直奉行“铁的纪律、爱的教育”原则,要求核心团队的管理人员从工作中的点点滴滴做起,力求做到最好。新近开业的白桦林居店负责人因手机没有流量而未在规定时间内发送店面照片,被张鹏要求发送200张店面照片以示惩戒。于是他从中午一时开始,从各个不同角度拍摄店面照片,边拍边发,一直拍到下午六时半,共发送了377张不同角度的照片,除了白桦林居店的照片外,他还专程跑到曲江店补拍了177张那里的店面照片。

正是拥有这样一支爱岗敬业的团队,张鹏和他的企业如虎添翼,在四年时间内迅速发展,成长为业内公认的原生态农产品龙头企业,创建了“和合公社”和“巴布里”两个品牌,开了6家零售店、3家体验店,旗下拥有100多名员工和系列健康农产品。主要为餐桌的主食提供原材料,不仅将山西闻喜变成了养猪基地,还以非转基因、原生态产地为标准在全国各地甄别优选各种绿色、健康的有机农产品,并以加盟、直营、进货等多种模式在全国范围推广自己的企业理念和生活方式,成为招商银行、民生银行、延长石油等40多家大型企事业单位的长期供货商,并与金花投资集团、绿地集团、金地地产、劳斯莱斯、高尔夫球场等多家企业结成了战略合作伙伴。

带着自己的兄弟姐妹环游世界是张鹏一直以来的梦想,对于每年完成指标的员工,他实行国内旅游的奖励制度,对于超额完成指标的员工,则实行国外旅游的奖励制度。

今年4月,当张大姐站在泰国首富谢国民的家里,吃着燕窝、鱼翅时,不由得感慨万千:“张鹏,大姐谢谢你!让我一个卖猪肉的还能享受如此待遇!”一旁的李敏也由感而发:“张总,我从来没想过一个送猪肉的,还能活得如此有尊严!”

新加坡、港澳台都留下了兰乔人身上特殊的猪肉味,下一步,张鹏打算将这种味道带到德国带到欧美。“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兰乔人的双脚,不仅踏踏实实走出了一条卖猪肉的希望之路,更能快乐地环游世界,不可谓不奇妙。

在张鹏卖猪肉的八年中,碰到的顾客千千万万,一些人和事早已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远去,只有那位保洁阿姨的故事,却永远驻进了心底。

那是一位年逾古稀的陕北老太太,老伴因病去世,在枫林绿洲社区做保洁员,每月工资和各种补贴加起来有1450元的进项。尽管收入不高,但老太太却时不时地会到张鹏的店面买肉,每次只买25元一份的小盒装。看到周围人诧异的目光,老太太就会语重心长地说:“病人比你们更懂健康,病从口入,吃东西,一定要吃好,哪怕吃少点也行。”老太太的生活态度让张鹏感慨万千,也让他更加坚定了做健康食材的信念,并由己及人,身体力行地在企业中推行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抽烟,不喝酒,按时运动,吃好的健康的东西。

一直以来,循着“原生态、纯绿色、无污染、非转基因”的理念,以“自然的环境,传统的方式,健康的品质”为目标,张鹏和兰乔人一起为顾客还原着“小时候饭香的味道”,为餐桌提供原生态健康食材,真正将企业办成欣欣向荣的“朝阳产业”。

山西闻喜养猪基地和所产猪肉在张鹏多年的努力耕耘中,分别获得了国家无公害产地认证和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在此基础上,张鹏还以全国为搜索范围,聚焦原生态、无污染的有机农产品种植地,将目光锁定在内蒙古、新疆和东北等边疆地区,分别建立了陕北小米、内蒙古河套小麦、新疆玉米、东北稻花香米、太白珍珠鸡、贵妃鸡和中年老母鸡及其蛋类产品、山西吕梁苦荞米、新疆木垒胡麻油、木耳和西伯利亚冷水鱼、渭南水中天茶府菌茶等生态农产品生产基地,坚持为人们的餐桌打造健康无公害的系列原生态食材而努力。

“企业不赚钱就是犯罪,赚了钱就是提供高品质健康食材。”身上担负着呵护人们健康的重任,从事着与食品安全相关的事业,张鹏对产品的管理可谓严苛,不容许出丝毫纰漏,在他看来,产品比人品还要重要。

对猪肉、冷水鱼等肉类制品,全部按照国际标准进行冷冻排酸处理后真空包装;对于各个门店的装修,全部采取简装,防止因过度装修导致成本价格转移到产品;对于新客户,本着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的原则,不计成本邀请顾客到体验餐厅试吃、去养殖基地参观,打出“不满意就退款”的口号,让客户心甘情愿为产品买单。

目前,兰乔已形成了集原生态农产品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及销售于一体的有机食材开发全产业链。2014年,张鹏为企业设定的发展目标是开设15家分店,辐射整个西安市区,从而让产品进入平常消费;继续以食用型礼品为主打,撬动礼品市场,扩大战略合作范围;以微信和网站为平台,发展会员,进行加盟,做好战略布局。到2015年,以“西安模式”为样板,向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中心城市逐步渗透,向全国推广。为了给企业上市做准备,张鹏接连注册了相关产业链的90多个“巴布里”商标。“只要路选择对了,就不怕远;我的人生没有选择,只有坚持。”承载着上百兰乔人快乐生活的希望,张鹏深知自己任重而道远。

梦想在远方,成长在路上,人生的步履在拼搏中坚定,奋斗的号角在坚持中嘹亮,燃烧的是激情,怒放的是青春,讲述的是故事,主人公自然是张鹏。(本报记者 张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