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中式英语采访的央视记者是谁?【图】

2017-11-2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近日,一段央视记者采访赞比亚发展署官员的视频在微博上迅速走红.视频中的男记者操着一口流利的"中国方言式英语"和发问,所幸赞比亚官员能够听得明白并对答自如,"雷倒"一片网友."这是要气死英语老师啊"."我突然对自己的口语有自信了"--虽然男记者的英语发音令人忍俊不禁,但网友们的"神回复"更是奇葩百出,令人忍俊不禁. 英语发音语法都很标准 可惜是中式的26日的<朝闻天下>中,央视记者专访了赞比亚发展

近日,一段央视记者采访赞比亚发展署官员的视频在微博上迅速走红。视频中的男记者操着一口流利的“中国方言式英语”和发问,所幸赞比亚官员能够听得明白并对答自如,“雷倒”一片网友。“这是要气死英语老师啊”、“我突然对自己的口语有自信了”……虽然男记者的英语发音令人忍俊不禁,但网友们的“神回复”更是奇葩百出,令人忍俊不禁。

英语发音语法都很标准

可惜是中式的

26日的《朝闻天下》中,央视记者专访了赞比亚发展署总监安德鲁。这条播出时间仅1.5分钟的新闻在昨天成为了微博的热议头条。新闻中,出镜的央视男记者一共用英语提出了三个问题。他的中式发音让网友称听出了“好熟悉的味道”,有的还质疑他“是不是用汉语拼音标注法学的英语?”

除了不标准的英语发音外,第二个问题“How do you see China’s development in recently years?(你怎么看待中国近年来的发展)”也成为网友们吐槽的重点。

通过英语专业八级考试的贺小姐对此啼笑皆非,“短短一个问题,就出现了三处语法错误。”在看完视频后她如是点评。“按照标准的语法,该问题应该是:What do you think of China’s development in recent years?”贺小姐指出,虽然在口语中对于语法的要求不是太严格,但“How do you see”的表述明显是中文的思维,是对“你怎么看”的生硬译法,不符合基本的语言规律。

昨天,一位知名英语培训机构的美国外教Chris在看完视频后,对于该记者的提问也做出了点评:“在整个采访过程中,记者在第一个问题时显得比较紧张,说得非常快,但到了第三个问题时,他的表现已经好很多了。他需要对‘V’的发音更加留意,比如development中的V音。整体来说,记者的英语水平是在中级以上的,他最需要留意的是要放松,说得稍慢一点,另外,在整个采访过程中,他的动作也可以更加轻松一点,比如问完一个问题,话筒可以稍慢一点举给对方,显得更加从容一点。”

网友调侃:对方听懂了就是胜利

昨天,该微博成为新浪微博最“火”的微话题,共有超过13万网友参与了讨论,网友们的“神回复”更是奇葩百出,令人忍俊不禁。微博回复中,男记者的英语发音被很多网友调侃:“这样的发音口语是体育老师教的吧?”更有不少网友表示,看完视频后“重燃”了对自己英语水平的自信。@singcan 说:“58秒时世界安静了~多么熟悉的口音~官员的表情有说不出的意味深长~帅哥,口语是体育老师教的吧?” @麦兜大头诸说:“突然发现我对自己的英语发音信心百倍。神奇的是他们彼此之间都听懂了!”

也有网友对于该记者送上了鼓励的寄语,认为“对方听懂了就是胜利”。@王丰-SCMP 说:“其实,除了腔调和发音,也没那么差……口齿清楚,句式简单,对方听懂了就是胜利!”而@不隐尘:中国方言式英语,这小哥说得特自信。

“你怎么看待中国近年来的发展”

应该怎么说?

央视记者:How do you see China’s development in recently years?

正常语法:What do you think of China’s development in recent years 

央视记者中式英语引发何种思考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词汇发音自然有所不同,即使是同一个国家、同一个民族,相同一句话都有不同的发音,即所谓“方言”,这是受历史沿革、语言习惯和地理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的。特别是在这样一个有共同的母语,而且有复杂语系的国度,想要通过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就能学的英语的精髓,就能把发音等各方面弄得和别人一模一样,那又怎么可能呢?

一段记者采访赞比亚官员的视频今日在网上走红,获得数万微博网友关注和转发。视频中,一位男记者和赞比亚官员对答,网友称其“发音夹杂方言腔调,语法存在中文思维痕迹”,掀起了一场关于“中国式英语”的争论。有人说,这是中国英语教学僵硬呆板的表现,有人说,只要能沟通,“中式英语”又何妨?(3月28日 新华网)

邓小平同志曾说,不管是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语言也是一样,学习外国语言就是为了方便相互文化交流,促进政治经济沟通,加强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只要我说的你能懂,你说的我明白,发音是否完全符合本土英语的标准又有什么关系呢?中国的英语教育兴盛于上世纪末,至今只有数十年的发展过程,普及程度能达到现在的程度,已经是很了不起了。

实际上,有很多地方的英语都不是纯正的英语发音,而是与当地语言的结合,经过比较长的时间发展而来的。新加坡英语是一种英语方言,通用于新加坡,主要受到英国英语影响,但最近日益受到美国英语的影响。此外很多的词汇、语法也借自福建话、广东话、普通话和马来语,有克里奥耳语(混合语)的特征。新加坡英语的发音也很独特。简单地说,新加坡英语就是:英文词汇+混合语法+以中文为主体的语气和语调。虽然发音词汇与日美英语多有不同,也鲜有人诟病它。由于历史及多方面的原因,英语在印度的使用和发展已达两个世纪之久,已为印度人所接受并深深打上了印度本土文化的烙印,形成独特的“印式英语”的特征。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词汇发音自然有所不同,即使是同一个国家、同一个民族,相同一句话都有不同的发音,即所谓“方言”,这是受历史沿革、语言习惯和地理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的。特别是在这样一个有共同的母语,而且有复杂语系的国度,想要通过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就能学的英语的精髓,就能把发音等各方面弄得和别人一模一样,那又怎么可能呢?

其实英语本土化在中国已是潜滋暗长了。比如英语在翻译中国的人名地名时直接用汉语拼音,这就是本土化的表现。英语本土化的好处也是人所共睹。一方面吸收了一些当地居民的语言习惯、词汇等,使他们便于接受这样的外来语言,容易产生认同感;另一方面,丰富了当地的语言文化,为两种语言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再者,促进了不同国家的有好交流和合作,这就比如团队工作一样,如果策划方案都是某一个人的,那么其他人在后期执行过程中积极性可能就不那么高;相反,如果这个方案是大家共同的智慧结晶,那么合作起来必定十分融洽积极了。

有人说这位记者说的英语表现了中国英语教学的僵硬呆板,恕笔者不敢苟同。这个世界舶来品很多,真正能发展好的,是那些善于与本土文化结合、与实际情况相对比后的产物。马克思主义不是也从国外舶来的么,它为什么在中国实践的好?是因为与中国的现实情况紧密结合在一起,不断发展创新的结果。语言的学习也正是这样,君不见外国人说普通话,发音语调完全与我们相同的也不多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