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谷城的孙子 周谷城的学识:15岁已通读《十子全书》等典籍

2017-11-1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周谷城(1898-1996)毕生治学,从上世纪20年代到90年代,他一共写了40多本书.200多篇文章.这些成果足以用来说明他的学问之深厚和

周谷城(1898—1996)毕生治学,从上世纪20年代到90年代,他一共写了40多本书、200多篇文章。这些成果足以用来说明他的学问之深厚和博大,但统计数字毕竟是枯燥和笼统的,一些具体事例或许能更生动地体现他的学识。

周谷城是湖南益阳人,15岁考入长沙的第一中学。此时的周谷城便显现出某种学术潜质,他将一部《十子全书》以及《国语》、《国策》、《史记集解》等几十种典籍都通读一过,作文里常出现难认的字,老师改他的文章,也不得不借助字典。

一中的国文教员袁吉六后来对人说:“我在第一师范教书时古文好的学生是毛泽东,在一中古文好的学生是周谷城。”其实周谷城不单是古文好,英文也一样好,他在学校组织了一个英语学会,自任会长,并尝试用英文演讲。

中学毕业后,周谷城考进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英语部。1921年春,离毕业还有半年时,周谷城退学回到长沙,在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任英文教师,开始了他此后七十多年的教学和科研生涯。周谷城后来成为著名历史学家,但其实是英语专业出身,他出版的第一本书也不是史学论著,而是译作《实验主义伦理学》。

周谷城说:“我写书和写文章,好像很杂:既要写历史,又写逻辑,又写美学。但这不是偶然的,在我的思想系统中非写这些不可,这一点,我在1924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生活系统》一书已决定了。

”这与很多从史学到史学,一辈子只研究一个断代乃至一个断代中的某个问题的史家形成了鲜明对照。学者金冲及是周谷城在复旦大学教过的学生,他后来回忆说:“在中学读书时就看到周先生在开明书店出版的两大卷《中国通史》和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世界通史》(那时似乎出版了三册)。

一个人能写出一部中国通史,又写出一部世界通史,而且都是有分量的学术著作,在中国学者中恐怕没有第二人。

”其实,在周谷城名下,不仅有史学著述,还有哲学、教育学、社会学、政治学、文学等几乎覆盖社会科学所有领域的著述,这与他并非历史专业出身,应该是有点关系的。学者胡绳武是周谷城在复旦大学教过的另一个学生,他回忆说:“(周谷城)多次和我谈过,他在读大学时,就认真读过黑格尔的《小逻辑》,收获很大,这对他以后的研究和写作很有帮助……周先生本来并不从事古文字的研究,但后来胡厚宣先生来复旦后,由于彼此常在一起谈甲骨文字的问题,他渐渐也对中国古文字的研究发生了兴趣,并开始认真着手研究起古文字来。

在这方面,周先生对个别古文字的考释,还得到了郭沫若和丁山先生赞许。”俗话说“隔行如隔山”,但用在社会科学研究方面,这未必是一条铁的定律。

钱穆、梁漱溟、金克木、沈从文等都是没上过大学的大学者;郭沫若则集诗人、戏剧家、文学家、史学家、古文字学家等称号于一身;周谷城的科研成果更是兼及社科方面的几乎所有领域,这些都是典型的例证。

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术的生命力,体现在学术争鸣上。周谷城便是一个喜欢辩论也善于辩论的学者,“文革”前,他曾对一个亲戚说:“只要是学术辩论,我乐于参加争鸣。当初在《民铎》杂志上与李石岑打笔墨官司,争论不休。

现在关于形式逻辑与辩证法的争论,居然可以编成一本书。对手如朱光潜这样,开展辩论很有味。问题是现在有些人没有多少道理,就是拿政治棍子打人,真是既可气又可笑!”周谷城有一次和姚文元当面争论时说:“小姚,你没有多少道理可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