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础教育李政涛 叶澜:“新基础教育”内生力的深度解读

2017-09-2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一项研究,一项改革研究,靠什么持续下去?研究的持续,需要外部支持,但是只有外力不行!任何事物真要长大,真要有力量,必须要有内生力!"新基础教

一项研究,一项改革研究,靠什么持续下去?研究的持续,需要外部支持,但是只有外力不行!任何事物真要长大,真要有力量,必须要有内生力!“新基础教育”的内生力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成人成事”的目标。实现学校整体转型,这是我们的“成事”追求,但如果只关注学校转型,不思考在转型过程中如何促进人的变化,那么事做不好、人变不了,最终也不能实现综合整体的学校变革。所以,我们一开始就把“成人成事”作为目标,而且把成人成事关联起来思考:“成人”是在“成事”的过程中实现;成长起来的人又能更好地促进转型变革事业的实现。

“内生力”首先要清楚地知道“成人成事”,不能只有事没有人,也不能只想成为怎样的人,却不去做事。“新基础”是做出来的,不是唱出来的,也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在实践中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成人成事”是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一直没有忘记的目标。

二是“发展自觉”的培养。人如何“成”?如何在做事中“成”?如何让人自觉地发展?我们把“发展自觉”概括为四句话:以学促自明,以思促自得,以省促自立,以行促自成。

何为“以学促自明”?做研究首先要明白为什么做、做什么,所以做“新基础”一开始先要学习,大学的老师要学习,所有参与研究的老师和校长都要学习,以明白为什么做“新基础”,自问愿不愿意做“新基础”。如果做研究都需要靠命令,那怎么做得好?!学习作为“新基础”的主旋律贯穿始终。

何为“以思促自得”?学习是明白,但要成为自己的东西,还需要通过思考,想清楚它和我是什么关系?有没有意义?想清楚了才能认同,从“明”到“得”,是一个飞跃。“得”还不够,还要去做,做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无论是进步还是障碍,都必须要反思,这就是第三句话“以省促自立”。

“新基础”的一个特点是,在做的过程中定期进行规划、总结、反思、重新规划。每个人每年、每学期都有阶段性反思,知道自己“长”了多少,问题在哪里,还能怎么“长”。只有不断地反省、明白、更好地“长”,才能让自己的脊梁骨直起来,才能站起来,才能成为独立的研究主体。

最后一句话“以行促自成”。我们强调要实践,不能光说不做,不搞夸大宣传,而是实实在在地静下心来做研究。我们从一开始就和老师、校长们说:做“新基础”,不能图热闹,要安心做好自己的事情,这样我们才能一起合作研究,如果说“新基础”带给你什么好处的话,那就是你自己的成长。每一个人,包括校长、中层和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实践空间,都能在自己的实践空间中进行研究、变革,促进自己成长,促进自己相对以前更成功。

20多年“新基础”,在我们心里,在我们的生命成长史中,留下了什么?留下的,就是有深度的;留不下的,都是浮云!只有留在生命中的,才是最有生命力、最宝贵、属于你自己的东西,也是你可能贡献给大家的。我们做了这么久,什么是始终坚持、最根本的东西?我们最珍惜、同时成为推进发展的力量是什么?

读懂时代,唤醒投身教育改革的自觉

四个“读懂”贯穿“新基础”的始终。我们一直在读懂,现在还在不断地“读”。四个“读懂”首先是“读懂时代召唤,唤醒投身教育改革的自觉”。教育改革要读懂时代,因为教育不是空中楼阁,身处转型期,不懂时代,就无法知道改革的价值在哪里。

“新基础”改革研究始于1994年,大家比较熟悉的是我1997年发表的《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其实,我自己也是被时代唤醒的。当年,市场经济的冲击,使社会方方面面变得令我陌生。我意识到必须读懂这个时代,明白时代精神到底是什么。正是这一读懂的过程让我豁然开朗,意识到一个呼唤新教育理想的时代到来了!由此确定要做“新基础”改革研究。

1994年我发表的《时代精神与新教育理想的构建》[1]一文记录了这个读懂的过程。“新世纪的教育创造,无疑需要以新教育理想的构建为起点”,这是“新基础”强调的理论适度先行。当时我对“时代精神”进行了再构。

文中写到,时代精神首先是关注未来与变革:“人类在时间维度上取向的重要变化:一个重视未来,强调发展,立足变革的时代到来了”,直至今日,社会依然在转型中,而且转型变革进入新阶段。我们始终需要读懂时代。第二,时代精神多元丰富,注重选择:“平衡而单一的局面被打破,不确定性和可选择性同时增强。

”当时我只是认识到社会是多元的,目前连教育领域也是多元的,教育的上空飘浮着无数旗帜,我们怎么办?学校怎么办?做出正确的选择,对每个教育工作者,对每个教育学研究者而言,都是一场价值观、认识水平和对教育情怀的考验!

第三,发挥人的主体精神:“时代需要能在多样、变幻的社会风浪中把握自己命运、保持自己追求的人。”在社会风浪中,每个人需要自己把握命运,没有人可以代你活,你必须在风浪中学会把握自己的命运,保持自己的追求。

以上三点,是我当时对“时代精神”的核心认识,现在看来仍未过时,甚至可能更加尖锐、更加激烈。基于这样的思考,我在文中提出了“新人素养”的观点。在这样的时代,需要培养怎样的理想新人,这是教育学人的思考。理想新人的论述,突出的是:和过去相比提出哪些新素养,不是全面论述新人素养,而是思考“新”在哪里?文中我归纳了三个维度。

首先是认知,要“具有善于捕捉、组织、判断各种信息价值的能力”;“具有善于认识自己的需求、能力、思维品质的反思能力和自我调控力”;“养成多维视角、多元统一、动态把握事物的思维方式”。

要善于对信息进行价值判断,比如现在的微信,如果你每条都看,那你永远也看不完,你的眼光就是你的价值选择。此外,针对同一个问题会有许多不同的回答,人需要认识自己的需求和能力,才有可能进行综合。

同时,在思维品质上,要增加两个方面,首先是善于反思,善于反思才能做到自我调控。其次是看世界的思维方式要多维、开放。既要打开又要聚焦,需要多元统一的思维方式,对多维碎片进行综合。不能钻牛角尖,在一个开放的时代,一个不开放的人很难前进。

现在我常常和我的合作者说:走到一个阶段,要学会“归零”,重新开始。不能一个报告走遍中国,一套模式包打天下。信息时代需要有动态把握事物的思维方式,才能认识丰富、复杂的时代变化。

我们的校长每学期初要制订规划,期中有评价,期末有总结和下学期的新计划,校长的这三个基本功,从不会到学会,从执行上级规定、一级级演绎学校规划,到研究自己学校的发展状态,包括成长变化、问题和潜力,然后再制订属于自己的学校发展规划,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这使得“新基础”一直朝前走,而不是原地重复。现在许多校长、骨干老师具有了多维视角、多元统一、动态把握事物的思维方式,他们很少沾沾自喜、扬扬自得,总在思考如何发展得更好。

第二个是道德,我们要继承传统,坚守国家、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更重要的是,核心价值观不是纸上、书上的,而是你头脑里的,是你自觉建构的人生价值取向。只有自觉建构的,才能转化为自觉行为。此外,社会公德的坚守。道德很重要的是自尊和尊重他人的统一,知道他人和你一样独特、有尊严,尊重每一个人才是知道何谓道德。在强调个性独立的时代,要强调尊重他人,学会尊重他人。

第三个是精神。在转型、复兴的时代,特别需要精神的力量,首先是“自信”。没有自信,无事可成。改革一开始,我们遇到这样的困扰,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力量来自内部,要有“迎接挑战的冲动和勇气”。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要有“承受挫折和战胜危机的顽强意志”。

每个人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要“规划人生、追求超越”,追求超越不是要超越别人,而是自我超越,自我超越比什么都重要。现在,中国教育有一种“病”,这个病就是“赛”,无数比赛,各个层级都在赛,赛的结果是“争”,争的结果呢,是“晒”,“晒”争到的成绩。

一个“赛”,一个“晒”,使我们变得浮躁。改变此种状态,要把精力花在自我超越上,而不是胜过别人,为了拿许多没有价值的第一,结果弄得很累,最后除了一堆奖状,还有什么?!

这种心态不能怪大家,这是时代的浮躁,把握不住时代,就会越来越“躁”。一个“赛”、一个“晒”;一个“争”、一个“浮”;越来越“躁”,结果越来越“糟”。今天,我特别希望我们的校长、老师们静下心来,学会超越自己,才能实现转型。

对新人新素养的要求,也是校长、老师需要在改革中养成的新素养,只有养成这样的新素养,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社会的转型与发展价值。当时,我对时代充满信心,用一段深情的话表达了对时代和教育发展的向往:“虽然面临着经济大潮和从未遇到过的许多新问题的困扰,但我们深信,这大潮能孕育出新的生命,这困扰会锻炼出新的勇士……时代之潮会把我国的教育推向一个新的无限宽广的天地。

”这是时代把我唤醒,让我们一批人投入改革中,最初只有5个人,现在是如此大的一个团队!当今时代的挑战丝毫不弱于当初,而且更强,更需要人有面对时代挑战的精神力量,才能在千年难遇的大时代里,做好大时代的基础教育改革。

读懂学校,明晰研究性质为整体转型的自觉

读懂学校是为了明晰研究的性质,华东师范大学团队主要是由教育基本理论研究者构成,追求的不是一种教学方法、模式的改变,如语文的阅读、数学的计算、班队活动的设计,这些是有价值的,但不是我们追求的,我们追求的是学校整体转型。我们从三个方面读懂学校。

首先是读懂学校教育的根本问题。学校教育问题很多,最根本的是什么?现在大家都明白,但当时我花了很大力气才弄明白:第一,以知识传授为本;第二,以工业生产的方式办学,工业生产方式追求的是一致、一律、效率、对产品进行设计、产出,这些现象在实践中至今尚存;第三,管理重心高,教育过程单向、封闭。

校长作为一校之长,学校一层层的工作思路,大多是上级规定的演绎和执行,是单向、封闭的过程,缺乏真正的全体投入。当时我很困惑:学校是人集聚最多的地方,为什么人集聚最多的地方,只看到事情,只看到知识,只看到一层层的组织,却看不到人。

人丢失了,充满人的地方却没有人的意识,这是可怕的!这是我们要努力改变的根本问题,把学校中丢失的人找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