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山桥米:古老贡米的现代传奇

2018-03-2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如果说京山桥米的得名是来自于贡米的传说,那么京山桥米的出名则是因为真正的贡米品质.京山地处鄂中丘陵至江汉平原过渡地带,有"鄂中绿宝石"."武

如果说京山桥米的得名是来自于贡米的传说,那么京山桥米的出名则是因为真正的贡米品质。京山地处鄂中丘陵至江汉平原过渡地带,有“鄂中绿宝石”、“武汉后花园”之称。在这里,昼夜温差很大,最高能达到12~13度,不但能延长稻米的生长期,而且能大大减少病虫害,可以说是稻米生长的最佳条件。同时,京山有大小河流500多条,大中小型水库150多座,而且大都是泉水汇集而成,含有丰富的人体所需的多种微量元素。这些因素造就了桥米先天的品质。
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京山县孙桥镇蒋家大堰村民开始引种优质稻“鉴真2号”,加工出的桥米十分抢手,并以“皇族品质”在南方大米市场刮起了一股“京山旋风”,深圳还曾一度“京山米贵”。

一位长期从事大米加工的李姓老板说,当时,只要运到广州后1公斤京山桥米能赚2块钱。
桥米自此显示出了“贡米”的独特品质与市场价值。
然而,在巨大的利益诱惑推动下,几乎是一夜之间,京山冒出了500多家大小粮食加工厂,可谓“家家机器响,户户筛米忙”。为了便宜、省事,许多农民自己育种,有的竟连续种了9代。外地一些不良商贩也乘虚而入,挂羊头卖狗肉。到了1995年前后,市场上出现许多假冒伪劣桥米,桥米在市场上遭受冷落。曾经可口不腻、喷香味绵的京山桥米,却变成了假冒伪劣的代名词,几百年创下的一块牌子,几乎在一夜之间就砸了。
1998年,京山规模最大的稻米加工企业京山国宝桥米公司陷入困境。

其年生产能力为5万吨,1999年实际加工仅3000多吨,每月只能开工三四天。2000年前后,京山桥米首次出现积压。桥米牌子的多而杂,最终害了企业,苦了粮农。
久乱必治。京山认识到,要想真正让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品牌增辉,必须保护好桥米这个品牌。为此,京山县相关部门开始组织专家,对桥米主产区的地理、气候特征、土壤、水质、种植技艺等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制定了从种子培育、种植、收购到加工全过程系列标准,引导农民按标准种植,企业按标准生产。
否极泰来。2004年12月,京山桥米正式获得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的对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公告,成为湖北省第一个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农产品。近年来,京山县的“鉴真二号”、“鄂中五号”等一级优质稻生产面积一直稳定在30万亩左右。
桥米产量、质量的提升也推动了企业的成长。2000年,由政府牵线,上市公司京山轻机集团收购京山国宝桥米公司。2003年国宝桥米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005年国宝桥米公司获准使用地理标志产品标志。2006年,国宝桥米集团公司成立。该集团积极推行标准化种植和生产,不断提升京山米的产品质量和品牌形象。

“一袋米”战略助成长

京山桥米近年来的快速发展,除了得益于昔日的盛名外,还与湖北省的一项战略规划密不可分。湖北稻谷产量多年居全国前列,可是,长期以来湖北却一直没有叫得响的大米品牌。虽然“国宝”牌桥米在省内已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但相对于其他省市的“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而言,仍不可同日而语,这对于“鱼米之乡”而言,是一个无法言说的尴尬。为此,2005年,湖北省提出了打造湖北“一袋米”工程,并确定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决定举全省之力,打造一个在全国乃至在国外叫得响的大米品牌。
京山桥米凭借着昔日的辉煌与今日日益提升的品质很快进入了省级高层的视野,而国宝集团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湖北省重点打造的企业。
“一袋米”战略于2006年正式启动,当时的基本构想是以国宝桥米为核心,通过资源整合重组,扩大生产规模,延伸产业链条,统一产品品牌。

按照部署,战略分为三步走:第一步,在京山县内整合大米加工企业,形成年加工能力30万吨,销售收入过10亿元;第二步,在荆门市及周边县市整合,形成年加工能力50万吨,销售收入过15亿元;第三步,面向全省乃至周边省份整合,形成年加工能力100万吨,销售收入过30亿元的规模。
合力的作用是巨大的。在2006年就实现第一部目标后,国宝集团采取组建集团、联合体和联营、贴牌等形式,于2007年先后对荆门市域范围内的泰昌、京和、全兴和唯天、宏发等24家粮食加工企业进行了整合重组,企业生产规模达到了50万吨。

当年,国宝牌桥米荣获中国名牌产品,国宝集团也晋升为国家级龙头企业,顺利实现了第二步战略目标。2008年,国宝集团再次创新合作模式,把资源整合的着力点从市域范围扩大到湖北全省,先后对中意米业、太子米业等6家国有粮食加工企业进行了整合,整合企业达到30家,年产能突破80万吨。2009年,国宝集团又把整合的重点瞄准资源丰富的浠水、蕲春等县市,采取联营等形式又整合了5家粮食加工企业,使集团生产能力达到105万吨,销售收入达30亿元,基本实现了湖北“一袋米”工程三步走的战略目标。
2009年4月25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正式认定“国宝”商标为中国驰名商标,“国宝”成为湖北大米行业首个行政认定的中国驰名商标。
“一袋米”战略在短时间内提升了湖北大米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同时,也成就了国宝集团和京山桥米。

孙桥镇蒋家大堰村是京山桥米的发源地,也是国宝桥米的标准化示范基地。
“稻种、生物剂都由公司免费提供,县里还派了农技员驻村,教农户施肥、施药、防治病虫害,指导标准化生产。”孙桥镇蒋家大堰村党支部***赵荣学说,大堰村实行无公害化生产后,每年可减少农药施用2万多公斤,化肥2500多万公斤,有效地保护了种植基地水体和农田。
大堰村只是国宝桥米公司开展订单农业的一个缩影。采用 “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10.2万粮农加入了国宝产业链。截至去年末,国宝集团在县内及周边县市建立原料基地140万亩,其中优质稻原料基地121万亩,有机稻、专用稻19万亩。
据湖北国宝桥米集团总经理桂忠华介绍,为保证种子质量,该公司在海南开辟300多公顷种子繁育基地,为鉴真2号提纯复壮。

为了指导种植,国宝桥米集团高薪聘请了3名农技专家,组建了12人的京山桥米标准化种植制度小组,对种植基地实施全面的监控管理,常年为农户提供标准化种植技术指导与服务。全面负责种子的繁育及基地种子供应以及指导农户施肥、施药、防治病虫害,形成了完整的生产管理体系。
除了企业、农民之外,政府部门也在对京山桥米进行着细心的呵护。
为保证农业投入品的合理、安全使用,京山县在继2003年制定发布了《桥米》湖北省地方标准后,又编制了《农产品生产操作规程》和 《农药安全使用管理规定》,收集制定标准12个;并组织专家深入田间地头,按照农业标准化的要求指导农户施肥、施药、防治病虫害,确保桥米形成完整的标准化种植生产管理体系。


按照质监部门制定的标准,蒋家大堰村的农田里,每隔50米就有一个频振灯,每片农田都有10只鸭子生物灭虫,京山县农业部门特派6名农技员驻村,全程指导农民按标准化生产。
而为了防止掺杂使假,京山县质监局对生产企业的监管也尤为严格,桥米加工实行“三不准”:即不合格的原料不准投入生产,不合格的半成品不准流入下道工序,不合格的产品不准出厂。
此外,自2005年10月1日起,湖北省京山县质监部门对全县200多家粮食加工企业进行全面清理,仅有国宝桥米公司等9家企业生产的大米,获准使用京山桥米地理标志,其余数百家加工厂,不能使用该项标志。


京山县出台的保护办法规定,9家获京山桥米标志权的企业,在购粮时须记录售粮人姓名、住址,确保原粮质量;印制新包装须报质监部门备案,由指定厂家印制。其他企业不得随意使用“京山桥米”和“桥米”等字样或近似标志。
京山桥米就是从这样的标准化优质原料基地出发,通过产业化的链条,源源不断地走向沃尔玛、家乐福等大型超市,走上国家运动队的餐桌,走入香港精品市场。这里出产的最好的有机桥米在香港市场卖到每斤90多元。
一头连着历史荣耀,一头挑着振兴湖北粮食产业的千钧重担,京山桥米已走出京山,飘香***,把一个古老传说演绎成了一部跌宕起伏的现代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