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阳区委书记孙立杰:新型城镇化新在以人为核心

2018-01-1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城阳区,1994年设立,地处青岛近郊城乡结合部,总面积372平方公里,辖6个街道办事处.195个农村社区,户籍人口40万.在经历了前期以旧村

城阳区,1994年设立,地处青岛近郊城乡结合部,总面积372平方公里,辖6个街道办事处、195个农村社区,户籍人口40万。在经历了前期以旧村改造为重点的城镇化阶段后,虽然城乡面貌发生很大变化,但随着生产方式的转变、人的需求升级,城镇综合配套服务功能相对滞后等问题也逐渐显现。

为此,城阳区重新审视发展之路:以回应人的需求为核心,以城乡统筹、产城一体为主攻方向,全面推进城乡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配套、社会事务配套、商业商务配套、生态环境配套,探索出一条以规划为引领、以产业为支撑、以服务为保障、以宜居乐业为根本的新型城镇化之路,加快实现由"农村"到"城市"的全方位转变。

遵循城镇化形成发展的客观规律 合理确定新型城镇化方向

城镇化是一个渐进的长期过程,每个阶段都有其形成发展的必然性和客观规律性,与生产方式、人口分布、环境承载力等因素紧密相关。只有遵循城镇化形成发展的客观规律,选择合理的模式和途径,才能保证城镇化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城阳区立足经济社会快速转型的阶段性实际和不同区域的现实基础,因地制宜、分类分片探讨研究新型城镇化方向,多种模式、多种途径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生产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城镇化道路选择。新型城镇化不是简单的拆旧房建新楼,更不是要"农民"上楼居住。从人的角度出发,适应生产方式的居住方式才是最佳选择。城阳区在城镇化模式探索中,对地处城区中心、土地大都为建设用地、城镇化与服务业发展高度融合的区域,主要选择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产城一体"城镇化模式。

对产业园区相对密集、工业企业众多的区域,则选择以制造业为主导的"产城一体"城镇化模式。对基本农田较多、一产比重较大、尚不具备大规模推进城镇化条件的区域,则选择将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长远谋划、合理分工、分步推进。

对处于生态保护区或者水源保护区的区域,则将重点放在服务功能完善、群众就业增收上,着力建设生态型特色小镇。

以动车小镇为例,城阳区针对该区域轨道交通产业密集、从业者5万余人的现实情况,撤并原青大、锦绣、金岭3个工业园,整合棘洪滩街道全域和上马街道部分区域,规划建设占地86平方公里的动车小镇,统筹实施产业配套、商贸配套和生活配套,实现"产城一体"发展。

特色城镇不是规划出来的,而是逐步建设出来的。有特色的城镇才有魅力、才有吸引力。所谓现代气派、整齐划一的规划设计,只会使城镇千城一面、缺少个性,而通过逐步建设演化成的城镇,风格就会多样化。城阳区在动车小镇示范区建设中,强化"人文传承、弹性开发、自主建设、健康生活"的开发理念,由政府给定规划原则,设定准入条件,完善各类配套,以居民作为建设主体,自主设计、自主建设,既保证基础设施的完善、城市功能的完备和服务设施的齐全,又保证了生产生活环境的低密度、原生态,建筑风格的多样化,使该区域成为一个有着自然生长机理、舒适安逸的新型特色小镇。

这种模式在国内尚属首例,也为将来新城开发、卫星城建设做了有益探索。

城镇化布局与人口分布、人口迁移密不可分。人是城镇化的主体,因为人的集聚才逐步形成原始的村落、城镇,人又随着产业布局调整而迁移集聚。在尊重人的分布规律之上的村庄合并、集聚改造、外人移入,可获得资源配置的集聚效益。

因此,城阳区坚持居住相近、人文相亲的原则,既考虑原著居民分布,又兼顾外来人口流入,以原有的社区、城镇和园区为重点,将195个社区划为40个组团,实施就地建设、就地安置,实现组团式布局、小镇式建设。

同时,针对外来人口总量大的现实状况,注重发挥产业布局对城镇化的带动效应,依托"两区引领、八园支撑、三带崛起、组团发展、生态间隔"的总体发展格局,全面推行"产城一体"城镇化模式,启动动车小镇、白沙湾片区、总部经济集聚区等重点区域开发建设,打造了产业优势明显、服务功能完善、居住环境优越的新型城镇片区,实现产城良性互动、融合发展。

城镇化规模受环境承载力影响制约。城镇化不是摊大饼、一味求大,一些区域受土地资源、环境保护等瓶颈制约,不适宜大规模推进城镇化,如果过度开发,只会破坏环境,导致发展不可持续。在城镇化进程中,城阳区将环境承载力作为先决条件,坚持宜大则大、宜小则小,合理控制不同区域城镇化规模。

以惜福镇街道青峰社区为例,城阳区针对该社区位于崂山西麓生态保护区、毛公山景区的现实状况,将社区改造定位为建设生态旅游特色区域,在不破坏生态环境、不突破旧村址的前提下,实施以住宅翻新为主的就地改造模式。

改造后,由社区将群众闲置房间统一管理,集中发展家庭旅馆、农家宴等旅游度假配套产业,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群众居住条件改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配套、居民和社区双增收的多赢效果,对山区社区改造起到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兴城"先"兴业" "兴业"必"兴城"

产业是城镇化的基础,只有夯实产业根基,才能够满足群众的就业创业需求、让人留下来,才能够聚集人气商气、保持城镇化持久活力。作为大青岛"三城联动"北岸新城所在地,正处于由青岛近郊区向副主城区的加速成长期,转变发展模式势在必行;同时,作为全省闻名的外经贸强区,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尤为明显,转方式调结构成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必然要求。

城阳区适时调整发展思路,加快由加工贸易型产业模式向总部聚集服务型产业模式转变,培育适应长远发展、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体系。

将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转调的重中之重,打造青岛总部经济集聚区引领服务业扩张升级。将拆迁改造腾出的空间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项目,着力提高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重点培育了总部经济、文化创意、现代物流三大主导产业和商务商贸、金融保险(放心保)、休闲旅游、现代商住等特色产业,服务业比重达到39.

7%。特别是依托密集的工业企业,大力发展园区型总部经济,实现了短期内的强势崛起,累计落户总部项目35个,总投资428亿元,总建筑面积820万平方米,使总部经济成为拉动区域发展新的引擎。

与此同时,城阳区也清醒地认识到,没有雄厚的工业基础,也不可能实现区域综合、可持续发展。城阳区坚持双轮驱动、二三产并举,在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将转调重点放到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速发展新兴产业上,加快实现制造业由量的优势向质的优势转变。

目前,已经培育形成了高速列车、精密机械、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纺织服装、食品加工6大百亿级产业集群,全区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近1600亿元。其中,高速列车产业年产值超过400亿元,全国在线运营的动车组60%以上从城阳驶出,城阳已成为全国轨道交通产业最密集的区域,规划建设的轨道交通产业区被认定为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新型城镇化之"新"在于以"人"为核心

留得住人的城市才是宜居城市,要从物的城镇化转化到人的城镇化,舒服的城市生活应该是四有,有收入、有服务、有善治、有舒适。城阳区始终把"人"的城镇化摆在首要位置,统筹推进软硬环境配套,持续加大民生改善力度,加快农民向市民转变,使群众成为城镇化最大受益者。

在基础设施和商业商务配套上。基础设施坚持先配套后开发,先"地下"后"地上",完善各类基础设施网络专项规划,不懈推进水、电、气、暖、公共交通等各种基础设施向农村社区延伸。商业商务配套则积极推进星级酒店、大型购物中心、大型专业市场、便民小超市建设,并按照"布局合理、管理规范、安全放心、便民利民"的原则,大力加强农贸市场规划建设,实现了解决就业和促进消费的互利共赢。

在社会事务配套上。围绕群众反映的生产生活不便等问题,每年实施一批"解民忧送温暖"项目,工作逐项落实,问题逐个解决,投入逐年增加,将七成财力投向民生领域。

在公共服务配套上。面对当前不断加大的社会管理压力,学习借鉴新加坡"邻里中心"的先进经验,通过"社区中心"的建设运营,实现了公共服务的集中、下沉、全域覆盖,在全区形成了"15分钟便民服务圈",创造了青岛市城镇化进程中的公共服务配套标准。

在管理模式配套上。一方面,随着城镇化的加快推进,资源集约利用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以"原村"为单位的基层管理模式在协调跨区域事务上常常力不从心。为此,城阳区依托片区组团的规划布局,通过设立联合党委,统筹抓好片区党建、公共服务、协商议事、综合治理等工作,构建起"组织融合、资源共享、大事共议、服务一体"的基层工作格局,实现了社区之间的协调发展。

另一方面,随着群众由农民向市民的转变,民主意识不断增强,行政命令式的管理已明显落伍。为此,城阳区通过开展市民议事活动,让社区干部面对面接受全体群众质询、发表不同意见,有效满足了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愿望,保证了权力的阳光运行。

在生态环境配套上。强化"生态间隔"理念,以山体、河流、岸线、道路、公共绿地为重点。

在内在素质的要求上。人的城镇化,不仅是丰富物质条件的分享,背后更要有道德素质的提升,只有二者之间和谐共生、同步成长,才是人的城镇化的理想图景。虽然这一过程比较漫长,往往需要几代人的时间,但若不能与物质文明建设同步推进,就意味着新型城镇化这艘巨轮将失去和谐前进的"压舱石"。因此,城阳区把打造人的道德素质优势作为增创区域发展优势的重要内。

以"城镇化质量"论英雄

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的新要求,城阳区目前城镇化率已达到75%,是否与城镇化质量相匹配,需要从城镇发展质量、城镇推进效率和城乡协调程度等多方面进行全面评估。

从城镇发展模式看。通过分片分区的新型城镇化模式促进城乡融合、产城融合发展,通过推进城镇化不断为产业发展开辟新的空间,通过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为城镇化持续注入新的动力。随着这一模式的深入实施,城镇化进程中钱从哪里来与钱投向哪里、城乡融合与产城融合、群众居住与就业等关系将得以理顺,区域发展不均衡、不协调等问题将迎刃而解,城阳区城镇化也将步入快速、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

从产业发展前景看。总部经济、文化创意等服务业主导产业发展将逐渐步入成熟期,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加快形成。

从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和民生改善的成效看。在基础设施配套方面,确立了城镇建成区全覆盖的目标,以供热为例,在2013-2030年供热专项规划中,全区热源供热能力2015年将达到2060万平方米,2030年达到1亿多平方米。

在生态环境方面,确立了林木覆盖率达到50%以上的总体目标和白沙河等重点流域达到60%以上的具体目标。在公共服务方面,确立了以社区中心为载体打造便民型城市的目标,以城阳街道为例,受社区中心建设经验的启发,因地制宜加强室外活动场所建设,全街道人均休闲健身场所面积超过5.

2平方米,在全国都是领先的。在民生改善方面,确立了实现学有优教、劳有应得、病有良医、住有宜居、老有颐养、困有所助的"六有"目标。

在群众就业方面,确立了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增幅高于生产总值增幅、农村居民收入增幅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低收入者收入增幅高于社会平均收入增幅的目标。随着这些目标的逐一兑现,"人"的城镇化将得以全方位实现,让群众共享生态宜居幸福的城镇梦可望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