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齐勇国学热 [高知访谈]国学热只是表面现象:武大郭齐勇教授一席谈

2017-05-2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荆楚网消息 (湖北日报) 郭齐勇,1947年生,武大哲学学院教授.博导.院长,湖北哲学史学会会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

荆楚网消息 (湖北日报) 郭齐勇,1947年生,武大哲学学院教授、博导、院长,湖北哲学史学会会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国际儒联理事暨学术委员、国际中国哲学会主席(会长)。主要从事中国哲学史的教学与研究,专长为儒家哲学与20世纪中国哲学。

著有《文化学概论》、《传统道德与当代人生》、《儒学与儒学史新论》、《中国哲学史》等。 尽管有关“国学”的界定众说纷纭,亦有人对国学人才是否容易就业表示疑虑,武大哲学学院院长郭齐勇教授却执著地推行国学教育。

昨日在与校内外专家商榷有无必要增设国学博士点时,他表示希望培养出立足当今、放眼世界而又真正能懂得传统经史子集的通才与专才。 国人对国学的隔膜 由于社会巨变所发生的诸多新问题,特别是强势的西化趋向的影响,国人对于国学已相当陌生、隔膜。

列举了许多常识错误的例子后,郭齐勇教授指出在传统文化各门类、各方面,包括民间技艺、经史子集等的传承上,亦有相当大的断层。

他感叹:“五四以来,片面的、平面的西化思潮和教育、学术结构与体制,使得我们这一代甚至前后几代人逐渐丧失了解读前现代文明(或文献)的能力。” 郭齐勇强调,国学不仅仅是指传统学术,尤其指其中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与民族精神。

无论从道德价值与人生意义的层面,还是从国魂与族魂的层面,都令人迫切感受到国学复兴的重要性。 国学是否真热了 近年来,社会上对国学有了一定热度。多所著名高校开办了国学班;公私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由热衷于学习西方式的管理,转过来学习古代哲学智慧与管理方略;一些MBA、EMBA、总裁班开始通过学习中国经典来丰富人生;不少民间人士开拓空间,让儿童诵读经典。

“这都是十分可喜的现象,虽然遭到不少非议。

”郭齐勇教授认为,国学随着国力的增强,到了发展的最好契机。 但是他同时表示忧虑:当前国学是真的热了吗?国民对本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常识还不甚了了,从幼儿到博士的受教育的制度安排基本上是西化的,中国青少年学习英语的时间与精力大大超过了学习母语,而体制内有关中国历史文化的教育又非常薄弱。

这使他感到所谓“国学热”只是表面现象。 培养“思想的能力” 近些年来,郭齐勇与同事们创办小型国学试验班,已招收了七届本科生、三届硕士生,试图以小班授课、原典教学的方式,改变时下我国大学文科教育分科过细、不重视原著经典的状况。

郭齐勇认为,几十年来受苏联影响,大学人文教育最大的弊病是“概论加通史”的模式。

学生们学一点是有必要的,但如果所有课程统统如此,不直接读一些原创性经典,就有很大缺憾,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原创力的人才。长期以“专家们嚼过的馍”,硬性地、填鸭式地喂养学生,会养成学生学习的被动、怠惰,特别是思想的懒惰。

长此以往,就丧失了思想的能力,只会人云亦云。 他进一步直言:我国大学人文学科的教育,往往变成背诵无聊教条的过程,学生所获益的甚少、甚浅,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无关身心修养。 武大在招收国学试验班本科学生时,虽然每届约有百余名同学报名,通过笔试、面试、试读,真正进入并坚持读下来的只有十余人。

在奖学金的额度、推荐免试硕士生的指标方面,国学班都不如教育部基础学科的基地班,加上时风的影响、就业的压力,学生及其家长当然有很多犹豫与疑惑。 然而郭齐勇仍充满信心地说:“积以时日,我们一定会培养出肯坐冷板凳、有一定学养的传承国学的人才。”(记者 韩晓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