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智商究竟有多高 他是怎么获得诺贝尔奖的

2018-01-2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爱因斯坦可谓是科学巨匠,他探索的科学文明可以说为后来人指引了方向.做出的种种假设都能做出论证,解释各种现象的发生.正是有了他才让人们开始越来越信赖科学了,很多东西都能用科学做出合理的解释.爱因斯坦1879年出生于德国乌尔姆市的一个犹太人家庭(父母均为犹太人),1900年毕业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入瑞士国籍.1905年,获苏黎世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爱因斯坦提出光子假设,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因此获得1921年诺贝尔物理奖,创立狭义相对论.1915年创立广义相对论.爱因斯坦为核能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开创

爱因斯坦可谓是科学巨匠,他探索的科学文明可以说为后来人指引了方向。做出的种种假设都能做出论证,解释各种现象的发生。正是有了他才让人们开始越来越信赖科学了,很多东西都能用科学做出合理的解释。

爱因斯坦1879年出生于德国乌尔姆市的一个犹太人家庭(父母均为犹太人),1900年毕业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入瑞士国籍。1905年,获苏黎世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爱因斯坦提出光子假设,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因此获得1921年诺贝尔物理奖,创立狭义相对论。1915年创立广义相对论。爱因斯坦为核能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开创了现代科学技术新纪元,被公认为是继伽利略、牛顿以来最伟大的物理学家。1999年12月26日,爱因斯坦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世纪伟人”。

20世纪30年代,爱因斯坦有一次在巴黎大学演讲说:“如果我的相对论证实了,德国会宣布我是个德国人,法国会称我是世界公民。但是,如果我的理论被证明是错的,那么,法国会强调我是个德国人,而德国会说我是个犹太人。”(韩国人说:别争了,爱因斯坦祖籍韩国)爱因斯坦到底是哪国的人呢?爱因斯坦18793月14日生于德国乌尔姆市,爱因斯坦是出生在德国的犹太人。1896年,17岁的爱因斯坦由于不喜欢德国人的军国主义精神,放弃了德国国籍,甘当“无国籍人士”。

1895年他脱离德国国籍是为了逃避兵役,因为德国人都有服兵役的义务,他又是讨厌战争的.1918年他已经回到德国,所以又加入德国籍,所以1921年那块诺贝尔奖是属于德国的,虽然他是双重国籍,但显然德国人在政治上更占优势。1940年他不脱离德国国籍也没有办法,因为纳粹已经不把犹太人看成德国人了,当时他又在美国,所以又加入美国国籍。综观爱的一生,他从没有看重过国籍,没有真心属于哪个国家,所以说他哪个国家都是不妥当的,相对而言,德国作为他的祖国,说他是德国人相对更有底气,但一般书都不提是哪国人,说他是世界公民.

狭义相对论(Special Theory of Relativity)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在1905年发表的题为 《论动体的电动力学》一文中提出的区别于牛顿时空观的新的平直时空理论。“狭义”表示它只适用于惯性参考系。这个理论的出发点是两条基本假设:狭义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理论的核心方程式是洛伦兹变换(群)(见惯性系坐标变换)。

狭义相对论预言了牛顿经典物理学所没有的一些新效应(相对论效应),如时间膨胀 、长度收缩、横向多普勒效应、质速关系、质能关系等。狭义相对论已经成为现代物理理论的基础之一:一切微观物理理论(如基本粒子理论)和宏观引力理论(如广义相对论)都满足狭义相对论的要求。这些相对论性的动力学理论已经被许多高精度实验所证实。

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理论在天体物理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它直接推导出某些大质量恒星会终结为一个黑洞——时空中的某些区域发生极度的扭曲以至于连光都无法逸出;而多大质量的恒星会塌陷为黑洞则是印裔物理学家钱德拉塞卡的功劳——钱德拉塞卡极限(白矮星的质量上限)。

有证据表明恒星质量黑洞以及超大质量黑洞是某些天体例如活动星系核和微类星体发射高强度辐射的直接成因。光线在引力场中的偏折会形成引力透镜现象,这使得人们能够观察到处于遥远位置的同一个天体的多个成像。广义相对论还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爱因斯坦于1918年写的论文《论引力波》),现已被直接观测所证实。此外,广义相对论还是现代宇宙学的膨胀宇宙模型的理论基础。

光照射到金属上,引起物质的电性质发生变化。这类光变致电的现象被人们统称为光电效应(Photoelectric effect)。光电效应分为光电子发射、光电导效应和阻挡层光电效应,又称光生伏特效应。前一种现象发生在物体表面,又称外光电效应。后两种现象发生在物体内部,称为内光电效应。

按照粒子说,光是由一份一份不连续的光子组成,当某一光子照射到对光灵敏的金属(如硒)上时,它的能量可以被该金属中的某个电子全部吸收。电子吸收光子的能量后,动能立刻增加;如果动能增大到足以克服原子核对它的引力,就能在十亿分之一秒时间内飞逸出金属表面,成为光电子,形成光电流。单位时间内,入射光子的数量愈大,飞逸出的光电子就愈多,光电流也就愈强,这种由光能变成电能自动放电的现象,就叫光电效应。

能量守恒定律即热力学第一定律是指在一个封闭(孤立)系统的总能量保持不变。其中总能量一般说来已不再只是动能与势能之和,而是静止能量(固有能量)、动能、势能三者的总量。能量守恒定律可以表述为:一个系统的总能量的改变只能等于传入或者传出该系统的能量的多少。总能量为系统的机械能、热能及除热能以外的任何内能形式的总和。

如果一个系统处于孤立环境,即不可能有能量或质量传入或传出系统。对于此情形,能量守恒定律表述为:“孤立系统的总能量保持不变。”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其它物体,而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能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普遍的基本定律之一。

20世纪20年代,天文学家认为宇宙的大小是固定的。即便广义相对论预示事实并非如此的时候,爱因斯坦也没有转变思路,找出正确答案。相反,他在自己的理论中发明了一个术语去抵消几乎无处不在的引力,用以保持宇宙的恒定不变。爱因斯坦后来将这一术语(宇宙常数)称为他一生中“最大的错误”。

美国科学家埃德温-哈勃的研究揭示了爱因斯坦的错误,让天文学家放弃对静态、稳定宇宙的原有认识,重新开始揭示一个奇异而令人困惑的宇宙。哈勃在自己的研究发现中采用了当时新发现的“宇宙卷尺”称为“造父变星”(Cepheidvariable)的一类特殊恒星。通过在威尔逊山天文台扫描天空,哈勃确定了天体――模糊星云(被认为是银河系中的气态云)的距离。

在数学里,特别是将线性代数套用到物理时,爱因斯坦求和约定是一种标记的约定,又称为爱因斯坦标记法,在处理关于坐标的方程式时非常有用。这约定是由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于1916年提出的。后来,爱因斯坦与友人半开玩笑地说:“这是数学史上的一大发现,若不信的话,可以试着返回那不使用这方法的古板日子。”

所谓Einstein约定求和就是略去求和式中的求和号。在此规则中两个相同指标就表示求和,而不管指标是什么字母,有时亦称求和的指标为“哑指标”具体约定如下:在同一项中,如果同一指标(如上式中的i)成对出现,就表示遍历其取值范围求和。这时求和符号可以省略。上述成对出现的指标叫做哑指标,简称哑标。表示哑标的小写字母可以用另一对小写字母替换,只要其取值范围不变。当两个求和式相乘时,两个求和式的哑标不能使用相同的小写字母。为了避免混乱,常用的办法是根据上一条规则,先将其中一个求和式的哑标改换成其它小写字母。(这一条规则以后会用到)这就是爱因斯坦求和约定。采用爱因斯坦求和约定,可以使数学表达式显得简洁明快。

爱因斯坦获诺贝尔奖是靠“效应理论”。并非是因为相对论别人无法接受,而是因为诺贝尔奖授予的一大前提是必须有足够的事实或证据表明提出的理论或研究成果为真实有效的。要知道,那时没有粒子加速器,没有粒子对撞机,没有人能对他提出的理论进行实验上的证明,包括他自己。这就像霍金关于黑洞的理论无法获奖一样。

光电效应首先由德国物理学家海因里希·赫兹于1887年发现,对发展量子理论及提出波粒二象性的设想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菲利普·莱纳德用实验发现了光电效应的重要规律。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则提出了正确的理论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