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传熊召政 张居正死后 被明朝文人刻薄评价 这是为何?

2018-11-0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在张居正任职的最后几年,张居正与文人们的关系变得愈加微妙.张居正雷厉风行地进行改革,表面上看,文人舞文弄墨的文人在他眼中只是花花架子,在政治上毫无用处,大路朝天各走一边.但实际上"学而优则仕"是几千年的传统,文人注定与政治挂钩,文人们对他的指责甚至谩骂,早已经将他未来可能的结局给表现出来了.当张居正死后,各种说法莆田盖地而来.张居正传熊召政 张居正死后 被明朝文人刻薄评价 这是为何?大家是如何"诽议首辅"的呢?有这么几件事,看起来张居正做的确实不妥:1.如提倡节俭,

在张居正任职的最后几年,张居正与文人们的关系变得愈加微妙。张居正雷厉风行地进行改革,表面上看,文人舞文弄墨的文人在他眼中只是花花架子,在政治上毫无用处,大路朝天各走一边。但实际上“学而优则仕”是几千年的传统,文人注定与政治挂钩,文人们对他的指责甚至谩骂,早已经将他未来可能的结局给表现出来了。当张居正死后,各种说法莆田盖地而来。

张居正传熊召政 张居正死后 被明朝文人刻薄评价 这是为何?

大家是如何“诽议首辅”的呢?有这么几件事,看起来张居正做的确实不妥:

1、如提倡节俭,却不能以身作则,甚至凡是和他有关系的人都能受惠。他修宅子时,万历皇帝唯恐老师拮据,特拨银一千两作为资助,但实际上,增修费用是拨款的十倍,而且,这栋宅子不仅修在了北京,有阿谀奉承者让一模一样的宅子在张居正的故乡拔地而起。

张居正传熊召政 张居正死后 被明朝文人刻薄评价 这是为何?

2、张居正整理驿传时,曾致力于使真正公务在身的人才能受此接待,但张家的奴仆或是他亲戚的奴仆都可以肆意利用这个方便。严于律人,却宽以待己,本就容易落人口实,更何况这样的事一向为文人所不齿。

张居正传熊召政 张居正死后 被明朝文人刻薄评价 这是为何?

除了这两点被骂之外,还有贪恋权势,独揽大权等等都被文官弹劾了个遍,所作所为,都成了错的,就连可能造福万代的土地丈量也被丢弃,直到清朝才被重视。事实上,收钱盖房子的事情,作为一个首辅是不可能顾及的,而且从历史上看,所谓“两袖清风”的宰相基本是不存在的,“在其位,得其成”,并不是什么错误。

张居正死前德高望重,为何死后就遭人唾弃呢,而且连盖房子花多少钱都不放过?

首先,张居正一死,以他为首的党派群龙无首,地位一落千丈。所在派系楚党政治斗争落败,所以张居正生前的种种就被拉出来重新算账。而东林党作为楚党的敌对方,此时自然要不遗余力地痛骂张居正。

其次,身为帝师,除了皇帝之外没有学生。身后没有可靠党羽支撑,门下缺乏像样弟子,这样的弊端在死后就显现出来。中国古代通常都是学生继承老师衣钵,但皇帝显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生, 因此张居正一倒,也就没有了力挺他的人。

最后一点,倒张运动已经席卷朝堂,张居正是真的罪大恶极,还是情有可原,这些都已经变得不重要。一旦风向形成,就会把所有的官员都裹挟进来,痛骂张居正既能踩着他得到好名声,还有可能升官发财,何乐而不为呢?因此对张居正的谩骂愈演愈烈。

文人虽然自命清高,纵观历史有气节的人实际上只是很少一部分,折腰何须五斗米。作为“后七子”之一的大文豪王世贞,曾在文坛独领风骚二十年,声望极高,他一向有志于成为尚书,数次向张居正示好,比如为其父母做寿序,又如赠送珍贵古人法书。

王世贞本以为两人同年进士,又有礼品加持好感度,尚书一职十拿九稳,但不料张居正不为所动,礼品照收,回信却是什么“吴干越钩,轻用必折”,话里话外,意思已经非常明显,讽刺虽然文学水平很高,其中看不中用。这一信之仇,在日后王世贞作《张公居正传》时,字里藏刀,悉数奉还。

要知道,对待文人的态度,就是对待史书中自己的态度。毕竟身死之后,史书是这些人写的。

后来到了唾骂的地步,张居正甚至与秦桧可以拼,如果他能适当地用个人声望缓和各种矛盾,使文士能发挥其所长,合理的进行利益集团的分配,未来就算人设崩塌,也不至于抄家掘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