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获奖历程 杨振宁惋惜吴健雄与诺奖无缘

2017-11-1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南开新闻网讯(记者 张国) 半个世纪前与李政道共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杨振宁12月2日在南开大学说,"20世纪的大物理学家"吴健雄当年同样应该获

南开新闻网讯(记者 张国) 半个世纪前与李政道共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杨振宁12月2日在南开大学说,“20世纪的大物理学家”吴健雄当年同样应该获得诺贝尔奖。如果此言实现,1957年的诺贝尔奖领奖台上,也许将同时出现三位黄皮肤的面孔——杨振宁、李政道、吴健雄。

已故的“中国居里夫人”、“物理科学第一夫人”吴健雄,一生获奖无数,却遗憾地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

杨振宁、李政道1956年发现的宇称不守恒定律,在吴健雄1957年的实验中得到证实,引起科学界的震荡,同年杨振宁、李政道成为首获诺贝尔奖的华人科学家。“可是,吴健雄始终没有获得她应该得到的诺贝尔奖。这是什么缘故呢?没有人知道真正是怎么回事。”杨振宁说。

2日,杨振宁到南开大学演讲“1957年宇称不守恒所引起的震荡”。时隔50年,他对当年的一切仍记忆犹新。他说,宇称守恒这个结论,“似乎是不容质疑的先验”,它是物理学两大支柱牛顿方程和麦克斯韦方程决定的。而且宇称守恒观念“已经成为一个普遍使用的工具,使得许多研究、许多实验用这个观念,得出很正确的结果,变成了大家觉得不可能不对的事情”。

“特别是在众多β衰变实验中,几百上千个实验都做过了,跟实验结果非常吻合。所以宇称不守恒是绝对不可思议的。”

“宇称会不会不守恒?当时的年轻人不敢提出这样的问题。因为宇称守恒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1956年6月22日,杨振宁与李政道的文章寄出,当时的预印本题目是“在弱相互作用里,宇称是守恒吗?”但文章正式发表后,题目被改为“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的问题”。“因为当时《物理评论》的编辑说,一个文章的题目里头不可以有问号。我还是觉得我们原来的题目更传神。”

“预印本发出去后,大家都不相信。”杨振宁说,在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1945年得奖人泡利看到预印本以后表示“我不相信上帝是个弱的左撇子”,并准备投入很多赌注。1965年的得奖人费曼提出了50对1的赔率。1951年得奖人布洛赫则说,如果真的宇称不守恒,他会把自己的帽子吃掉。

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物理学家都不想进行我们这个实验。他们觉得非常困难,不值得去做,因为结果一定会证明前人的观点,但是吴健雄有更深入的战略性眼光。她独具慧眼。”

1956年李政道、杨振宁提出宇称可能不守恒后,吴健雄立即组织包括低温物理学家在内的小组进行一个实验,开创性地把β衰变和低温技术结合在一起,历经艰辛后证实了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不守恒。

1957年初,“吴健雄实验的结果旋即传遍整个物理学界,盛况空前”。当时有人记录:在最大的演讲厅里挤满了人,很多人几乎爬到吊灯上面去。

获知结果后,泡利说:幸亏当时没有人跟我打赌,否则我要破产。费曼则真得开出了一张50美元的支票。

杨振宁曾形容物理学家之前的处境“就像一个人在一个黑屋子里,他知道找一个门,但不知道向什么方向找这个门”。但宇称不守恒证实后,“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称他们“走出了那扇门”。

宇称不守恒的发现,是二战后物理学界的两大震荡之一。杨振宁说,吴健雄的实验引发了许多新的成果,后来这些成果陆续获得了3项诺贝尔奖,但她本人始终未能问鼎。

据他解释,有一个流传的说法是:1957年的诺贝尔奖获奖者必须要在那年2月1日以前被提名,而且提名时文章必须发表。吴健雄的文章恰好发表于2月,因为时间限制不可能得奖。而诺贝尔奖委员会1957年就把奖颁给了李政道和杨振宁。如果是1958年,获奖的可能是3人。“为什么这么‘着急’,大家纷纷传说,没有人知道。”

1980年,诺贝尔奖再度奖励了一项有关宇称不守恒的工作,“因为吴健雄是在这方面第一个工作,自然的事情是把她包括在里头,可是他们没有这样做。”

但杨振宁说,诺贝尔奖委员会有个规矩,50年过后可以去查看当时怎么回事。也就是说,再过两个礼拜,研究科学史的人就可以去查为什么当时没有向吴健雄颁奖。

他强调:“不管怎么样,我相信真正念物理的人会知道,吴健雄确实应该得到诺贝尔奖。”

在南开演讲最后,杨振宁以吴健雄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导师、195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塞格瑞的一段话结尾:“这三位中国物理学家(杨振宁、李政道、吴健雄)显示了下面的预测:历史上中国曾扮演世界文化领袖的角色。当中国从她(目前的)浴血革命时代走出,重新担任她的角色以后,她对未来世界物理学将有多么大的贡献。”这段话赢得了热烈的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