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动症儿童的特征有哪些 最新治疗方法大全

2018-03-2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多动症医学名称为轻微脑损伤综合症(MBD),也叫学习技能障碍症.多动症主要分两类型即注意障碍,及注意障碍伴有多动都称多动症.多动症是自从幼年就有的,可延续到成人,但以学龄儿童症状最为突出.据统计有5—10%学龄儿童患有多动症,男孩比女孩多,比例5:1,其中65—80%多动症儿童出现学习困难.另外,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在我国称为多动症,是儿童期常见的一类心理障碍.表现为与年龄和发育水平不相称的注意力不集中和注意时间短暂.活动过度和冲动,常伴有学习困难.品行障碍和适应不良.国内外调查发现患

多动症医学名称为轻微脑损伤综合症(MBD),也叫学习技能障碍症。多动症主要分两类型即注意障碍,及注意障碍伴有多动都称多动症。多动症是自从幼年就有的,可延续到成人,但以学龄儿童症状最为突出。据统计有5—10%学龄儿童患有多动症,男孩比女孩多,比例5:1,其中65—80%多动症儿童出现学习困难。

另外,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在我国称为多动症,是儿童期常见的一类心理障碍。表现为与年龄和发育水平不相称的注意力不集中和注意时间短暂、活动过度和冲动,常伴有学习困难、品行障碍和适应不良。国内外调查发现患病率3%~7%,男女比为4~9:1。部分患儿成年后仍有症状,明显影响患者学业、身心健康以及成年后的家庭生活和社交能力。

根据上文我们知道,多动症多发于幼儿时期。那么,什么样的情况就是患了多动症呢?下面就跟着小编一起来了解下,看看你是否是多动症吧!

注意缺陷

表现为与年龄不相称的明显注意集中困难和注意持续时间短暂,是本症的核心症状。患者常常在听课、做作业或其他活动时注意难以持久,容易因外界刺激而分心。在学习或活动中不能注意到细节,经常因为粗心发生错误。注意维持困难,经常有意回避或不愿意从事需要较长时间持续集中精力的任务,如课堂作业或家庭作业。做事拖拉,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或指定的任务。患者平时容易丢三落四,经常遗失玩具、学习用具,忘记日常的活动安排,甚至忘记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

活动过多

表现为患者经常显得不安宁,手足小动作多,不能安静坐着,在座位上扭来扭去。在教室或其他要求安静的场合擅自离开座位,到处乱跑或攀爬。难以从事安静的活动或游戏,一天忙个不停。

行为冲动

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快速地做出行为反应,表现冲动,做事不顾及后果、凭一时兴趣行事。在别人讲话时插嘴或打断别人的谈话,在老师的问题尚未说完时便迫不及待地抢先回答,不能耐心地排队等候。

学习困难

因为注意障碍和多动影响了患者在课堂上的听课效果、完成作业的速度和质量,致使学业成绩差,常低于其智力所应该达到的学业成绩。

神经系统发育异常

患者的精细动作、协调运动、空间位置觉等发育较差。如翻手、对指运动、系鞋带和扣纽扣都不灵便,左右分辨困难。少数患者伴有语言发育延迟、语言表达能力差、智力偏低等问题。

品行障碍

品行障碍表现为攻击性行为,如辱骂、打伤同学、破坏物品、虐待他人和动物、性攻击、抢劫等。或一些不符合道德规范及社会准则的行为,如说谎、逃学、离家出走、纵火、偷盗等。

现在,我们已经了解了什么是多动症以及多动症的表现症状。那么,引发多动症的病因又是什么呢?据悉,多动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清,目前认为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致。下面就和小编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神经递质

神经生化和精神药理学研究发现,大脑内神经化学递质失衡,如患者血和尿中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功能低下,5-HT功能下降。有学者提出了ADHD的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及5-羟色胺(5-HT)假说,但尚没有哪一种假说能完全解释ADHD病因和发生机制。

神经解剖和神经生理

结构磁共振成像(MRI)发现患者额叶发育异常和双侧尾状核头端不对称。功能MRI还发现ADHD患者存在脑功能的缺陷,如额叶功能低下,在额叶特别是前额叶、基底节区、前扣带回皮质、小脑等部位功能异常激活。

家庭和心理社会因素

父母关系不和,家庭破裂,教养方式不当。父母性格不良,母亲患抑郁症,父亲有冲动、反社会行为或物质成瘾。家庭经济困难,住房拥挤,童年与父母分离、受虐待,学校的教育方法不当等不良因素均可能作为发病诱因或症状持续存在的原因。

遗传

家系研究、双生子和寄养子的研究支持遗传因素是ADHD的重要发病因素,平均遗传度约为76%。

环境因素

包括产前、围生期和出生后因素。其中与妊娠和分娩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ADHD患者母亲吸烟和饮酒、患儿早产、产后出现缺血缺氧性脑病以及甲状腺功能障碍。与ADHD发生有关的儿童期疾病包括病毒感染、脑膜炎、脑炎、头部损伤、癫痫、毒素和药物。更多存有争议的因素包括营养不良、与饮食相关的致敏反应、过多服用含食物添加剂的饮料或食物、儿童缺铁、血铅水平升高、血锌水平降低与ADHD发生有关,但目前证据尚不充分。

有些人从幼儿时期就有多动症,等到成人了还是会有相应的症状。那么,多动症究竟能否治愈呢?下面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下,需要帮助的朋友不妨进来看看吧!

其实生活中,人们普遍以为,多动症是小孩子的病,而且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愈,成年人是不会发生这种疾病的。但事实并不是这样,马士薇主任表示,多动症小孩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会自愈,并且多动症并不是儿童专有的疾病。

根据确诊的多动症患者,从现在的研究来看,有三分之二的患者是持续到青春发育期的,有三分之一的是持续到成人的。多动症患儿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就会自愈,并且多动症是不能治愈的。患者只能通过治疗来缓解,以提高孩子适应环境的能力、交往能力、沟通能力、语言能力,改善亲子关系,家庭关系。

多动症是很多小孩子都会有的疾病,那么,这种病症要怎么治疗呢?下面就跟着小编一起去了解下多动症治疗方法都有哪些,希望能够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家长首先要认识到多动症是一种疾病,不能歧视打骂多动症患儿。更不能侮辱其人格,损伤其自尊心。发现其品质中的闪光点,应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但对患儿的打架伤人等攻击性行为、破坏公物等破坏性行为以及说谎逃学等不端行为,应像对待正常儿童一样坚决制止,不可袒护。对待多动症的患儿,家长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发展孩子的注意力

孩子的无意注意占优势,可让他从事感兴趣的活动,如看画册、听故事。随着孩子年龄增长,可有意识地让他下棋、画画等,锻炼注意的集中性、持久性。但是,要求孩子学习做事的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引起疲劳。

培养孩子善始善终的习惯

孩子做事时,往往容易受外界事物干扰的影响,如别人的交谈,窗外的声响等都会使孩子放弃手中正在做的事情。因此,家长对孩子做事要多关心和指导,加以肯定和表扬。鼓励他善始善终做好每一件事,坚持把每一件事做到底而不半途而废。

培养孩子的自制力

要提高孩子的认识,让他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帮助孩子逐步学会正确判断和评价自己的行为。要制订一些简单的规章制度,作为孩子的行为准则,让孩子约束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把过多的精力引导发挥出来

对于这类活动过多的儿童要进行正面的引导,家长和老师要组织他们多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如跑步、打球、爬山、跳远等,使他们过多的精力能释放出来。但是,在安排他们进行活动时,应注意安全,避免危险。

进行心理治疗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矫正治疗孩子的多动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耐心地对其教育引导和矫治,切不可采用打、骂等粗暴的手段。否则不但不能达到矫治的目的,而且有可能使其加剧,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在生活中,专家提醒对待多动症儿童,家庭方面、学校方面都要给予多一点的耐心。那么应该如何教育多动症儿童才合适呢?现在一起去了解看看,你做到了几点吧!

家长、教师要端正态度

不要责备、怪罪、歧视、打骂孩子,要相互协作,耐心教育,抓紧辅导,帮助其树立战胜“病态”的决心。

要求必须切合实际

不要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提出过高要求,应当积极主动地帮助他解决学习上的困难。帮助他安排合理的课程和学习计划,逐步提高孩子学习成绩。

正确引导其将多余的精力释放出来

要组织他们多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如打羽毛球、乒乓球,并认真记分,使之为了赢球而集中注意力打球。

逐步培养其静坐集中注意力的习惯

可以从看图书、听故事做起,逐渐延长其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如果儿童在集中注意力方面有所进步,应及时表扬、鼓励,以利于强化。

注意环境的安排

学校里可安排他坐第一排座位,以利于教师对其进行监督和指导。教师应多向这些学生提问,问题不要太难,只求提醒他集中注意力。在家做作业时安排较为安静的地方,不要放置可引起其分心的玩具或其他物品。

培养有规律的生活习惯

应从小培养其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在儿童吃饭、做作业时,不要主动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培养患儿一心不二用的好习惯。要按时饮食起居,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对于多动症,我们已经有了个全面的了解,知道了大概的病因。那么,如今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从而预防多动症的发生呢?接下来,大家就和小编一起去了解下多动症的预防措施。感兴趣的不妨一起去看看吧!

婚前检查,避免近亲结婚。配偶的选择,要尽量注意有无癫痫病、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患。适龄结婚,勿早婚,早孕,也勿过于晚婚,晚孕,避免婴儿先天不足。另外,为了避免产伤,减少脑损伤的可能。应尽量自然顺产,因为临床中发现,多动症患儿中剖腹产者比例较高。孕妇应注意陶冶性情,保持心情愉快,精神安宁,谨避寒暑,预防疾病,慎用药物。

创造温馨和谐的家庭生活环境,使孩子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中度过童年。切勿盲目望子成龙,剥夺孩子欢乐的童年,造成不必要的精神创伤。注意合理营养,使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偏食、不挑食,保证充足的睡眠。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防止疾病的发生。尽量避免让孩子玩含铅的漆制玩具,尤其不能将这类玩具含在口中。不要让孩子长期食用方便面类食品、涮羊肉、烤羊肉串等。孩子每日应饮用充足的水,不能用饮料代替水喝,经常并多吃含水和维生素多的天然食品不失为预防或缓解本病的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