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十大特产盘点 去旅游就该带点特产回来作纪念

2018-02-1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1.狗不理包子狗不理包子以其味道鲜美而誉满全国,名扬中外.与十八街麻花.耳朵眼炸糕并称的“天津三绝”!狗不理包子倍受欢迎,关键在于用料精细,制作讲究.在用料上,狗不理包子的肉馅别具特色,选用七成瘦三成肥的新鲜猪肉,上等酱油找口,放上香油.味精.葱姜末等佐料,边加水边搅拌,打成肉丁水馅.包子皮使用半发酵“一拱肥”富强面.做工上,狗不理包子从揉面.揪剂.擀皮.装馅.掐包.上屉.上大灶,都有明确的规格标准,掐出来的包子褶花匀称,每个包子的褶不少于十五 六个.刚出屉的包子,看上去如薄雾之中的含苞秋菊,爽

1、狗不理包子

狗不理包子以其味道鲜美而誉满全国,名扬中外。与十八街麻花、耳朵眼炸糕并称的“天津三绝”!狗不理包子倍受欢迎,关键在于用料精细,制作讲究。在用料上,狗不理包子的肉馅别具特色,选用七成瘦三成肥的新鲜猪肉,上等酱油找口,放上香油、味精、葱姜末等佐料,边加水边搅拌,打成肉丁水馅。包子皮使用半发酵“一拱肥”富强面。

做工上,狗不理包子从揉面、揪剂、擀皮、装馅、掐包、上屉、上大灶,都有明确的规格标准,掐出来的包子褶花匀称,每个包子的褶不少于十五 六个。刚出屉的包子,看上去如薄雾之中的含苞秋菊,爽眼舒心,咬一口,油水汪汪,香而不腻。

2、十八街麻花

桂发祥麻花的创始人是范贵才、范贵林兄弟,他们曾在天津大沽南路的十八街各开了“桂发祥”和“桂发成”麻花店,因店铺座落于十八街,人们又习惯称其为十八街麻花。十八街麻花是经过反复探索进行创新,在白条和麻条中间夹一条含有桂花、闵姜、桃仁、瓜条等多种小料的酥馅,使炸出的麻花酥软香甜与众不同,创造出的什锦夹馅大麻花。

其特点是香、酥、脆、甜,在干燥通风处放置数月不走味,不绵软、不变质。来天津旅游的国内外宾客,临走时都要带上几盒天津地道麻花,送亲朋好友。

3、耳朵眼炸糕

耳朵眼炸糕为天津三绝食品之一,始创于清朝光绪年间(1900年),旧时因店铺紧靠耳朵眼胡同而得名。耳朵眼炸糕选料精,制作细。成品为在滚油内炸成的金黄色球冠状,色泽金黄爆“刺儿”,口感外焦里嫩、酥皮脆而不硬、馅鲜嫩而不干、细甜爽口、香味芬芳。是津门特产。

耳朵眼炸糕历史悠久,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粗纤维以及钙、磷、铁、钾、镁、VB1、VB2等营养成分,并兼有补中益气、温胃止泻、安神养颜、健脾利湿、清热利尿、解毒消肿等食疗功效。

4、泥人张彩塑

天津泥人在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已享有很大声誉。使天津泥人大放异彩、成为民族艺术奇葩的,是“泥人张”的彩塑,它把传统的捏泥人提高到圆塑艺术的水平,又装饰以色彩、道具、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天津“泥人张”艺术的创始人是张长林。

泥人张彩塑被公认为是天津的一绝,早在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就已经享有很大声誉。泥人张把传统的捏泥人提高到圆塑艺术的水平,又装饰以色彩、道具、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旅游的游客都会带回去作纪念或者送人。蛮有意义的!

5、风筝魏

风筝魏是天津著名风筝艺人魏元泰制作的风筝,故称“风筝魏”。1872年魏元泰生于天津,自幼在一家扎彩铺当学徒,他对制作风筝产生浓厚兴趣。为了提高扎风筝的造诣,他反复研究飞禽和飞虫的飞翔姿态以及它们的身躯各部位的比例关系,并应用于风筝的制作。以前的风筝,以硬翅为主,造型简单,色彩也比较单调,为整体式。

他扎的风筝可以拆展折叠,一尺多长的大风筝,折叠后可放在一个小信封里,便于收藏和携带。他研制的平板式、弓子式、立体式、串式和袖珍式风筝近200余种。在着色上富于民族特色,并吸收了古建筑彩绘上使用的退晕法以及冷暖对比色调,使之更加适合高空放飞的特点。

6、杨柳青年画

天津民间艺术珍品。也是我国著名的民间木版年画之一。因产生于17世纪初叶的天津西郊杨柳青镇而得名。光绪年间,这里年画进入极盛时期,“户户全善丹青”。清末以后逐渐衰落,1949年后获得新生。它综合了中国古代绘画、传统本刻版画、工艺美术、戏剧舞台的表现形式,早期作品多为仕女画和娃娃画,清乾隆、嘉庆年间,技法上有了创新。

出现了多人物的繁复场面,并有背景、道具烘托主题。光绪年间又受到文人画的影响,画法细腻,画面有题词。它采取木刻套印和人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制作,形成既有道劲功力的木刻韵味,又有民族绘画的独特格调。深受群众欢迎,是天津特产。

7、大福来锅巴菜

大福来锅巴菜是天津的一道家常菜,以摊好的煎饼为主料,煎饼的主要原料是绿豆、小米、虾皮、香料和水。首先,这摊煎饼就得有一定的功夫,要想吃口好,必须摊得薄,没两下子的话,这煎饼不是生就是焦,不是太软就是太硬。

煎饼摊好后,切成柳叶条形状,放在卤锅(一直不断火)内稍加搅拌,连卤盛碗,再加上腐乳汁、芝麻酱、香菜、辣子等佐料,成品既脆又酥,味道鲜美。来到天津一定记得品尝看看!

8、贴饽饽熬小鱼

正宗的贴饽饽熬小鱼不是分开做,而叫“一锅熟”,就是贴饽饽和熬小鱼同时在一锅里做熟上桌其味道与山珍海味媲美。制做贴饽饽熬小鱼,鱼要选择个头小的,最好是活的白鳞小鲫鱼,肉嫩刺软棒子面是当年的新鲜粮食。农家用的大锅烧热后,锅底熬鱼,锅帮四周转着贴满饽饽。

禾不能烧得太猛太久,要注意掌握火候,温火把作料靠净。到时一揭锅盖,香味四溢。饽饽出锅,黄灿灿的结着一层焦嘎,咬一口,又脆又香,再就着熬小鱼,连鱼刺都不用吐出。那味道,那鲜劲,吃起来保准没个够。

9、石头门坎素包

石头门坎素包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其制作方法是以绿豆芽菜、粉皮、香干、香菜、面筋、馃子、腐乳、芝麻酱、香油等调拌成馅,用精面粉作皮,加工成包子蒸熟而成。石头门坎素包具有浓郁的独特风味,食之素香,回味无穷,很受老年人喜爱。

天津传统风味小吃。由清末天后宫旁的真素园餐馆发明,馅料讲究,作工精细,    以木耳、花菜、豆皮、口蘑、香干、面筋、豆菜、腐乳、麻酱、香油等作为馅料,每个包子都捏成21个摺,旺火蒸十几分钟即熟。特点是馅大皮薄、香味浓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