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十堰中医余浩任之堂地址 任之堂余浩博客 余浩 任之堂

2017-07-0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湖北省十堰市茅箭区二堰小学综合楼1单元101 任之堂大药房 电话:0719-8886408是药房电话.我去过那里看病.一般接电话都比较慢,可

湖北省十堰市茅箭区二堰小学综合楼1单元101 任之堂大药房 电话:0719-8886408是药房电话。我去过那里看病。一般接电话都比较慢,可以反复打!我还记得2010年8月8日拜师典礼那天结束后,张老师得知我游学经过后,笑着问我:你下一站是哪儿?我回答:十堰。

每次我游学返京后,就去张老师的医院跟诊,张老师经常这样问我:你下一站是哪?…是啊,我心里有无数下一站,我的人生也有无数的下一站……有长期规划,也有短期规划。在十堰的这些天,心情非常好。每次我出门在外,心情就特别好。借用孙老师的话来说:是我心火大,需要散散。2010年9月16日,早上吃完早饭我就来到任之堂大药房。

当时有人来任之堂找余老师看病,居然还称呼余老师“任大夫”,我心想,他们怎么也不知道余老师的名字?拿起余老师桌边的名片一看,上面写的:字任之,余任之。余老师看病比较注重舌根的厚腻程度,说明下焦寒湿情况,尤其是肠腑寒湿。这天有个病人是来看心慌,但心电图检查正常。

余老师说小肠经脉郁滞导致的心慌,查 心脏功能是查不出来的。小肠经脉?我问余老师是不是手上三部六侯的表里关系体现的脏与腑经脉?余老师说是啊。余老师说,我摸脉就摸郁脉,郁字就说明郁塞不 通,气机雍滞。于是,来了病人我就伸手摸脉,感受何为郁脉。

嗯,这个很有意思,我心里暗自点点头,郁脉!本身我对脉法就超级感兴趣,09年底学了许跃远老师的微观脉法,其中的特色就是“脉晕点”。知道何为“脉晕点”再感受到“郁脉”就容易得多了。两者相似性很大。而且郁脉的称呼非常形象,郁滞、郁塞。

看着余老师摸脉、出方子,我再一边摸脉一边思考处方。此来彼往。我好像有那么点“心领神会”、“融会贯通”的感觉。余老师基本上是根据左右手三部六侯各出 方药,虚则补之,实者泻之。不足补之,太过泻之。

何为实?郁脉皆实脉。何为虚?不足俱为虚,弱者为虚。何为太过?亢盛则太过。我当时有点恍然大悟地问余老 师,我说,“余老师,您这样处方应该比较轻松吧?”余老师说:“不轻松啊,要在摸脉的同时,思考出病人的病机,然后处方。

这个思考的过程很不轻松。”我当 时有些不解,但没多问。后来,余老师给我在一张处方签上画下了五行生克的关系图,给我讲了脉上的五行生克关系在左右手脉的脏腑表现出的病机。(原话我记不 那么详细了)左尺肾水滋肝木,左关肝木生心火,心火生脾土,脾土生肺金。

有生就有克。木郁克乘脾土,心火刑肺金,等等。  余老师又拿出自己用卡片制作的“人体阴阳气血脏腑图”跟我解释,我叫它为车轮子。讲完后,我把这张图我放在我的桌前,可是一会儿居然没了,我问余老师是否看见了给我画的五行图,余老师说扔纸篓了,我惋惜地说:“我还想要留起来的呢”。 余老师便从纸篓里头找出了这张已经揉成团的纸,我展平后夹在了我的书中。

写到这里,两年后的今天,再次拜访余老师时 发现终于还是按三部六侯走的了。我有个习惯,只要教我的人给我画的图、写的字什么,我都保留起来。余老师借了两本书让我回旅馆看,一本是郑寿全《医理真传》,对我很有帮助,我对医理很感兴趣,一个晚上就看完了,并将重点归纳到小本上。第二本是《太氏药谱》,我对秘方不太感兴趣,可是对传记感兴趣,等于看了个热闹,所以收获不多。

这天晚上,我趴在旅馆的床上,心里想:好像对余老师的诊脉处方有些明白了。心里头涌动着一股无法言明的愉悦,这种愉悦刺激着我的大脑,兴奋得睡不着觉。是 不是应该也像在渭南时一样,写出来给余老师看看?这样既可以让老师明白我所学习掌握的情况,也可以印证自己的所学,是个两全之法。现在已是夜晚,脉象不 准,还是明天早上写吧。

2010-9-17 清晨,起床之后,我便手摸自己的脉象,在处方签上写下了用药思路:枇杷叶20 半夏10 枳壳10 麦冬15 沙参10 丹参10 归尾15 柴胡8 白芍10 薄荷10 炒枣仁10 生地10 熟地10 红藤10 苦参6 艾叶10 桂枝8 苍术10 女贞子15早上迫不及待地来到任之堂大药房,见到余老师我赶紧告诉余老师,这是我按照余老师的思路,根据自己的脉象处方的。

余老师拿起来一看,再摸了摸我的脉,说:“嗯,不错,挺有悟性的。你看没看过我的《医间道》?”我说:“《医间道》?好像没有看过。” 2010年8月之前我一直在渭南学习,也就是六七月份的某一天才看到《我的医学故事》,8月北京拜师、集中培训。

不久就来到了十堰,我还没来得及仔细阅读余老师的博客呢。接着,余老师脸有喜色地说:“那我以后北京开任之堂,你就去那里坐诊吧……”我听后雀跃之余,很受鼓励。内心有一种像武侠小说中描述的:某个比较不太聪明的、运气比较好的、直爽的、诚实人在无意之中、机缘巧合地得到某种武林秘籍的感觉。

病人离开之后,我又有机会向余老师提问了。“余老师,您怎么判断病人有颈椎病?”余老师又给我讲了讲如何从脉象上推理疾病症状。当天,我有点机械地记住了,还不太明白其中的深意。比如:左寸左尺弱的病人,有颈椎病;尺沉关郁的病人有胆囊炎、背痛;双尺弱则腰痛,等等。得到余老师鼓励的这天,似乎信心倍儿足。

也似乎窥视到了余老师的脉法“门道”,心中一阵高兴,并且决定第二天独自去爬武当山,看看是否遇到传说中的“仙 人”。中午回到旅馆就跟老板娘打听好了乘车路线,中午便去买了双软布鞋。老板娘说,最近上武当山的缆车坏了正在检修,只能徒步爬上去。我说:没事,我也想 挑战一下自己的耐力极限。爬上武当山真不错,确实挑战了自己的极限,雨中登上了金顶,一次次地在自己的鼓劲儿中坚持、再坚持。

爬山时呼吸要配合好,深呼吸,将山里清新的空气深深吸 入丹田,再慢慢呼出。爬山便不会觉得特别气短或者无法忍受的疲劳。上山、下山一共花费了八个多小时,下到山脚下,有点迈不动腿的感觉,一步也不想挪动了。但出门在外阿,还得坐车回十堰火车站再打车回旅馆。有点累瘫了的感觉!回去后给余老师报了平安。

第二天按时来到任之堂大药房。这天是2010年9月19日,如往常一样,余老师看病、摸脉、处方。我也是摸脉,看余老师处方,提问。我又忘了 颈椎病的脉象了。余老师解释说,“左尺肾阴济肝木,如果肾虚不能封藏水液,则随肝气上冲于左寸颈部,则使颈椎受湿而病,这就是颈椎病的脉象左手寸尺都 弱”。

哦,原来是这样的,我心里想,是了。余老师也重视双手气机的升降,这点渭南的孙老师也重视。左手气机以上升为顺,右手气机以下降为顺。左手任何一部 郁滞,尤其是关部郁滞,则气机上升受阻,导致升降失常。反之,右手任何一部郁滞,导致气机下降受阻,右手影响左手,两手气机互相影响。

把这些道理想明白了之后,结合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确实可以推断出病人的很多症状,这些不是胡猜,而是疾病的表现或者趋势,所以从脉象上看,不仅可知“已病”还能知“未病”。这在我之后的多次摸脉中得到了印证(疾病在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凸显)。

我归纳了一下从脉象上看大概有这么几种克乘关系导致出现病理变化:右寸肺与左关肝的关系可以是肺金克乘肝木,肺金过盛则制约肝木生发导致肝木郁滞,而肝木 郁滞阻碍气机上升,所以左寸心脉常不足;肺金亢盛或不足皆不能生水;左关肝木与有关脾土的关系可以是土湿木郁或者为木郁克乘脾土;左手脉的病机可以是心肾 不交、肝气郁滞(化火)而心气不足、肝木乘土、胆火扰心、木陷水中等;右手脉的病机可以是肺胃上逆、脾肾阳虚、命门火衰等。

按脉象的病机处方等于抓住病情 中的一对主要矛盾,按三部六候补泻等于抓住几对矛盾,无论哪一种都是有效的,理法方药自在其中。2010年9月20日,这两天我都让余老师把最近一周甚至更久一些的的方子拿出来给我学习。因为一旦领悟了余老师的脉法,就能明白处方思路,并且能够以方测脉、反推出病人脉象或者病机。

我一张一张地翻看处方,遇到没有见过的用药、或者不明白用药思路,就向余老师提问请教,余老师一一作答。余老师非常注重药材的特性,也经常使用一些不常见 的药材。孙老师那里使用的都是非常普通的药材,所以在余老师这里很多药材我不认识,自然也不知道其特性。

我在小本上记下了每天我新认识的药材,它们是:丹 参、红藤、鸡血藤、归尾、黑豆、牡蛎、艾叶、苦参、火麻仁、蜂房、淫羊藿、伸筋草、穿山龙、紫石英、海浮石、生牡蛎、蜈蚣、全蝎、芒硝、龙胆草等。

一些常 规药对的配伍,如艾叶、苦参和红藤;白术、茯苓和干姜;黑豆和生牡蛎;黄芪、青风藤和黑豆;玄参和牡蛎,等等。它们的贡献在十一月份我去重庆的临床中便逐 渐显露出来了。9月21号我便要离开十堰了,这里的学习收获是丰厚的,我是幸运的。出发前,余老师给我摸脉,在我上次自己处方的基础上去掉了沙参、熟地,抓了五服药带回北京。

出于对中药的喜爱,我从余老师这里带回了好多地道的、野生的中药,余老师说我把他的好药都给拿走了。余老师和孙老师都很重视取象比类,取象比类小可看药, 大可悟道。每一味中药都有四气五味,即寒热温凉、酸苦甘辛咸;每一味中药都有升降沉浮之性,最终收归大地;每一味中药都有其独特地生长环境、季节等,每一 味中药都有不同的植物的形态、特征。

从这所有的一切都可以领悟到它的特别用法,比如红藤,皮色红入血分,肉色黄入脾经;切片中有络纹可以入络;根茎类,具 有较强生发之性;红藤中有无数的小孔,对于整根的树枝而言即是疏松通道,因此有疏通作用和利湿作用,凡是植物切片中比较疏松的中药都能利湿,如木通、鸡血 藤、青风藤、通草、灯芯草等。

回北京的火车上,对面铺位的一位先生问起我为何来十堰?我说学习。他说人家都去北京学习,你怎么来十堰学习?我说学中医、学摸脉,这有好老师。他笑说你给 我摸摸看,我说行。摸完脉后把他的症状都给推理了一遍,分析了一遍,他不停点头称道,说他看了不少地方也没好。我说你回去了就找余老师看病了。后来他果然 去了,还给我发短信反馈了两次效果。

行走在江湖之间,中医与脉法伴随着我,走到哪摸脉到哪,走到哪分析病情到哪。在火车上、在商店之中、在休闲之处,就这样一伸手、一搭脉,谈起中医谈起疾病。我也希望能像罗大伦博士一样:无论走到哪都能“赠你一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