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萍青岛 ——访青岛市高级技工学校校长郑萍

2017-05-1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郑萍,青岛市高级技工学校校长,1985年起历任青岛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员工.青岛市职业技术培训研究室主任,2005年调任青岛市高级技工学校副校

郑萍,青岛市高级技工学校校长,1985年起历任青岛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员工、青岛市职业技术培训研究室主任,2005年调任青岛市高级技工学校副校长,2012年起担任青岛市高级技工学校校长,荣获青岛市职工教育优秀工作者、青岛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等称号。

青岛市高级技工学校是全国首批高技能人才培训联合委员会25个成员单位之一、全国技工院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全国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示范学校,首批20家技工学校一体化教学试点院校和首批21家技工院校师资培训基地。

目前,学校有市北、即墨两大校区,占地面积800多亩,培养层次以高级工、技师为主。近年来,学校在人社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的关心指导下,在青岛市委、市政府和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中职示范校建设为抓手,紧紧围绕青岛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对高技能人才迫切需求,以干事创业的精神,深化教学改革,创新培养模式,优化师资队伍,改善办学条件,完善管理机制,提升服务水平,在规模扩张的基础上,坚持内涵发展,励精图治,艰苦奋斗,走出了一条办学规模与办学质量同步提高,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相互促进的创业、创新、创优的发展之路,实现了学校各项事业的科学发展。

探索实施“双核型”人才培养理念

记者:郑院长您好,感谢您接受本刊的采访!近年来,青岛高级技工学校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今年学校又顺利通过了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的验收。请您介绍一下,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学校主要秉承怎样的人才培养理念?

郑萍:作为直接培养一线工人的技工院校,学生的思想境界、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如何,直接关系到未来产业工人阶级的面貌,为此,我校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施了“双核型”人才培养理念,即在抓好学生核心职业技能培养的同时,把学生核心从业素质培养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

首先,在强化技能培养上,学校突出一体化教学。目前,学校专业教师中一体化教师占90%以上,一体化课程占全部课程的80%。学生学习像企业技术工人做项目,有招标、有询价、有施工、有验收,学生不但能把理论知识做成实体产品,还能用专业语言将产品进行展示和评价,实现了从学生向企业准工人的转变。

学校的校企合作也从单纯的实习、就业扩展到专业建设、师资培训、产品生产、基地互建、校外见习等方向。学校与200余家企业建立了多层次、多领域、互信互惠的合作关系,覆盖全校所有专业,实现了将企业的生产链条向前延伸、学校的人才培养链条向后扩展的良好局面,达到了合作共赢的效果。

其次,在核心职业素养养成方面,2009年,学校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确定为全国通用职业素质训练课程试点单位。在中职示范校建设期间,学校结合技工院校学生特点,自主开发了职业素养养成课程,培养了专业化的师资团队,建设了心理行为训练基地等一系列素养加油站,开展了独具特色的职业素养养成和校园文化活动,实现了职业素养教育的课程化、项目化、模块化。

我们还在全国同类院校中率先开展学生职业素养评价工作,探索建立了学生核心职业素养评价模型。目前,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委托,正在开展技工院校学生职业素养评价标准体系课题的研究工作。

全面推进示范院校项目建设

记者:学校的示范校建设项目已经顺利通过验收,在两年的项目建设过程中,学校主要完成了哪些建设任务?

郑萍:我校示范校建设项目包括4个重点专业和2个特色项目,预算资金1480万元。两年来,我们举全校之力,严格按照任务书要求,统筹制定建设方案,有序推进项目建设,探索建立了“双核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施了工学结合一体化项目课程改革;有效提升了“双师型”教学团队;科学搭建了学生素养养成教育特色平台;逐步完善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创建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圆满完成各项任务指标,学校办学特色基本形成,人才模式得到肯定,建设成果推广影响广泛,得到社会和同行认可。

首先,扎实开展重点专业建设,全面完成三大建设任务。

其一,确立“双核型”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推进课程体系改革。一是制定“双核型”人才培养方案;二是推行工学结合一体化项目课程,开发了重点专业的核心课程工学结合一体化项目标准、教学方案;三是创建项目化优质课程,建成13门优质课程,5门课程被评为青岛市优质课程;四是完成一体化校本教材编制,并投入教学应用;五是建成专业教学信息化资源平台,建成数控加工“数字化工厂”资源管理平台、现代物流教学仿真平台,满足了学生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六是实施科学的教学管理评价机制,构建了“学生、教师、系部、学校”四位一体的教学管理评价方式;七是开发教具助推教学改革,使学院科技成果研发和转化生产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其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全面提升。一是推行机制引领,发挥绩效分配激励、职称评聘分离、教师考核评价、教师提升选优、教学研究奖励等机制引领作用,教师教科研积极性进一步提高,教师结构进一步优化;二是加强教师培训,教师教学能力、教学质量大幅提高;三是评选名师骨干,教师队伍素质整体持续提升;四是强化教学研究,成立了教学研究会,出台了《教学研究会管理办法》,促进教学研究活动可持续开展;五是大师高端引领,教学改革持续深入,示范校建设期间学校被批准为“青岛市技师工作站”,采取“一站多室”的建设模式,引领学校教学改革和企业技术革新持续深入。

其三,深化校企合作,创新工学结合机制。一是建立规范化的管理机制,工学结合有序进行。组建了学校专家委员会、4个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建立了校企合作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学校全面开放、企业深入参与”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管理机制。

二是建立一体化的办学机制,扩展了校外实训基地。三是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车间,学习更加贴近生产实际。四是升级改造实验实训室,企业化环境逐步健全。建成气动与液压综合实训室等6个实训室,升级了数控教学软件,推行“6S”管理,营造了企业化学习环境。

五是探索校外实习评价办法。制定学生企业见习课程标准,将学生职业素养的安全、沟通等10个方面因素纳入评价体系,开发评价软件,建立了由企业、学校、教师等共同参与的多方评价机制。

其次,创新建设特色项目,提升素质教育内涵。

其一,开发核心职业素养养成课程,引领了素养教育。一是建成素养养成课程模块。聘请10位企业、高校、行业协会专家,组建了课程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开发了《团队合作能力训练》等5个职业素养训练模块,教材被推荐为全国中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示范教材。

二是完成素质课程信息化建设。依托校园网系统,建立了数字化信息库,实现了教学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三是打造了高素质教学团队。组建5个模块教学团队,通过教师职业体验、观摩课展示、教学研究等形式,实现教师知识结构、教学方式的转型。

其二,建成学生素养提升活动中心,发挥平台作用。一是建成学生素养提升活动中心,包括职业素质训练室、心理行为训练场等8个训练室,提供了职业素养教育新载体和新平台,完善了学校教育设施和功能。二是学生素质提升活动中心平台作用显著。依托活动中心,广泛开展职业素养训练课、校园文化艺术节等素质提升活动,极大地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为激发学生潜能、促进个性发展、提升职业素养,创造了难得的条件。

记者:在两年的示范校建设过程中,学校可以说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精力,您认为通过示范院校建设,学校主要有哪些收获?

郑萍:我认为,示范院校建设最大的成效是推动了学校内涵的进一步发展,使学校办学实力跃上新台阶。

一是全面推进学校管理机制建设,形成了政府直属、部门监管、学校自主、企业合作、行业协助的办学新模式。建立健全了教代会、专家委员会等规章制度,全面推进校系两级管理,构建了责权利统一的运行新机制,探索了教师治学、民主管理新的有效途径。

二是课程改革与建设水平领先全国同类学校,工学结合教学理念推及各专业,学校成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一体化课程改革试点单位,改革经验在一定范围内得到推广。

三是建成了一支高素质的教学团队。目前,学校专任教师223人,其中本科以上学历专任教师216人,“双师型”专业教师190人,专业教师中技师、高级技师占59.4%,先后有26名教职工被授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一体化课程改革突出贡献奖、青岛市劳动模范等各类荣誉称号,21名教师在省市技能大赛中获奖。

积极拓展服务社会职能

记者:作为与经济建设结合紧密的技工职业教育学校,在工作实践中,学校是如何发挥示范校的示范辐射作用的?

郑萍:我们始终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在实践中体现对青岛主导产业、重点项目和骨干企业的重要支撑作用。

一是在专业设置上,学校围绕青岛市突出发展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产业方向,优化专业建设,重塑专业布局,形成“辐射社会、做大重点专业,发展特色、做细品牌专业,与时俱进、做活传统专业,创新思维、做强新兴专业”四位一体的专业建设思路,专业覆盖范围涵盖青岛市重要产业领域,做到了主流专业紧跟市场,特色专业领先市场,掌握了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动权。

二是为青岛经济发展培养大批高技能人才。两年来,学校为社会输送合格高技能人才4864名,就业率98%以上,其中对口率达96%。学校被评为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青岛市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三是在稳定就业与提升就业能力上发挥重要作用。两年来,学校举办涉及26个职业的技能培训班78个,培训42120人次;开发职业资格鉴定与认证项目(工种)26个,进行职业技能鉴定6810人,被批准为青岛市退役士兵培训基地、山东省“金蓝领”培训骨干学校。

四是改革的理念与办学经验辐射广泛。学校“校企合作、产教结合”模式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作为“青岛模式”并在全国进行推广;“双核培养”理念得到广泛认同和推崇,创新开展核心职业素养教育的做法在人社部会议上向全国同行进行了典型经验介绍;与加拿大、德国、英国等国家的职业教育机构开展学术交流。

记者:在两年的示范校建设过程中,学校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今后,学校将重点加强哪些方面的工作?

郑萍:首先,积极探索集团化办学新路子。我们申请的技工教育集团已经获得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批准,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发挥集团化办学优势,全方位开展校企合作。一是扩大“工学交替”规模,在集团内企业选择合适的实习岗位,探索“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新模式,增加学生的就业适用能力;二是实行“订单教育”,让合作企业参与教学,促进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零距离对接;三是推进“产教结合”,与企业共同研发、生产,实现教学与生产相互促进,校企互利双赢;四是增加“冠名班”规模,促进招生,扩大定向就业。

其次,积极建设青岛市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建设总体思路是,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高标准规划建设;面向现代化企业生产实际,高标准设计;按照现代企业生产要求,高标准配备实训设备。

再次,加强推动社会就业与创业的能力建设。今后,学校将进一步强化对地方经济发展支撑作用的意识,更好地服务于产业和企业转型升级对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一手抓高技能人才增量培养,一手抓高技能人才存量培训,进一步增强办学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