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十大战列舰盘点 没想到最强的是它

2017-10-1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二战时期,曾是各种武器轮番登场的最大舞台,而战列舰作为当时唯一具备远程打击手段的战略武器平台,扮演者十分重要的角色,受到各个国家的关注.战列舰是一种以大口径舰炮为主要战斗武器的大型水面战斗舰艇,拥有极大的攻击力和防护力.下面,小编就列举了二战时的十大战列舰,给各位作个赏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依阿华级战列舰以其高速性以及强大的高射火力伴随航空母舰特遣舰队和支援两栖登陆作战.依阿华级战列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建成的吨位最大的一级战列舰,也是世界上最后一级退出现役的战列舰.“依阿华”号战列舰9门

二战时期,曾是各种武器轮番登场的最大舞台,而战列舰作为当时唯一具备远程打击手段的战略武器平台,扮演者十分重要的角色,受到各个国家的关注。战列舰是一种以大口径舰炮为主要战斗武器的大型水面战斗舰艇,拥有极大的攻击力和防护力。下面,小编就列举了二战时的十大战列舰,给各位作个赏鉴。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依阿华级战列舰以其高速性以及强大的高射火力伴随航空母舰特遣舰队和支援两栖登陆作战。依阿华级战列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建成的吨位最大的一级战列舰,也是世界上最后一级退出现役的战列舰。“依阿华”号战列舰9门主炮右舷顺次射击,据称可导致这艘排水量45000吨的庞然大物侧移10米。依阿华级的主炮采用了轻量化的406毫米50倍口径主炮。装备3座三联装主炮塔,每座炮塔旋转部分重1730吨,舰艏方向呈背负式布置两座,舰艉方向布置一座。装甲防护方面,依阿华级整体防护设计与南达科他级相当,舷侧主装甲带与主防雷装甲拼接为一体,并结合多重水密隔舱构成水下防鱼雷系统。依阿华级舰艉两舷各安装一台弹射器,搭载三架水上观测飞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依阿华级战列舰服役后主要参加太平洋海区的作战活动,为航空母舰护航和支援两栖作战。其高速性以及强大的高射火力为航空母舰特遣舰队提供防空火力。先后参加了进攻马绍尔群岛作战、马里亚那海战、莱特湾海战、硫磺岛战役、冲绳岛战役。密苏里号战列舰是依阿华级战列舰中建成的第三艘,该舰服役后不久,即因1945年9月2日作为日本无条件投降的签字地点而非常出名。

1942年2月12日,“大和”号接替“长门”号战列舰成为日本联合舰队旗舰。从1913年到1942年的29年里,日本海军共建成战列舰12艘。其中“大和”号(还有同型的“武藏”号)舰龄最短(1941年建成),排水量最大,火力最强,装甲最厚重,被誉为无坚不摧、固若金汤的海洋钢铁城堡。

1941年10月30日,大和号在宿毛湾鹈来岛和冲岛标柱间进行全速公试的画面,当时的状态为公试排水量69304吨,151700轴马力,螺旋桨每分钟223.2转。这是目前流传最广的战舰大和建造照片,也是唯一一张详细的舾裝照片,摄于1941年9 月22日吴工厂舾裝舰桥,画面右边的是凤翔号航母(遮风栏呈竖起状态),凤翔远方为间宫号给粮船,背景为停泊在二河川口的驱逐舰群。左侧可见第6战队的重巡洋舰加古、衣笠、以及一艘特设给油船。长期以来日本人对这张照片的钻研判读机会发展成一门学问。拍摄者为造船部设计官桥本敏郎技术大尉。日本投降后桥本前往东京,以“技术资料兼民族纪念品”的名义将照片托付第二复员省(原海军省)官员福井静夫保存。

1942年6月,“大和”号作为联合舰队旗舰参加了中途岛海战出师受挫,四艘航空母舰全军覆没,而“大和”号则在三百海里以外无所事事。8月17日,“大和”号再次出港,这次的任务是支援对所罗门群岛方面作战。但该舰到达特鲁克群岛后,只是整天呆在港里继续无所事事。1943年2月11日,“大和”号的姊妹舰“武藏”接替“大和”号成为新的联合舰队旗舰。5月8日,“大和”号离开了特鲁克回到吴港入坞修理了3个月,又于8月23日回到特鲁克。其后一些日子里,该舰被指派去向一些岛屿上的日军运送物资和补充兵员。

希特勒称它为“德国海军的骄傲”,就连敌人丘吉尔也不得不赞叹“这真是一艘了不起的船只”,这就是纳粹德国最强战列舰——“俾斯麦”号。它以普鲁士铁血宰相命名,凝聚德国最先进的工业和科技智慧结晶,其武备之强令同时代战舰望尘莫及,只用6分钟就消灭了被称为英国海上国力象征的胡德号战列舰,震惊了整个世界。然而,初战3天后,“俾斯麦”号就永远沉入了大海,其末日之战与初战一样惊心动魄,至今仍为无数军迷津津乐道。

号称“不沉的海上钢铁堡垒”

“俾斯麦”号于1936年开工,1939年下水,并于第二年8月24日服役。它是希特勒极度自大的表现,是一架屠杀机器。身长830英尺(约合252米),几乎和泰坦尼克号相当;标准排水量为41700吨,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战列舰,在海军史上也仅次于“大和”级和“衣阿华”级。尽管个头很大,但在15万马力引擎推动下,航速可达30节。主炮装甲弹采用高初速轻型弹,能够摧毁15英里以外的船只。装甲防护方面,拥有同期战列舰中的最大防护尺度,侧面装甲厚13英寸(约合33厘米),鱼雷防御系统可以抵御300千克德国黑索金烈性炸药,防护能力十分惊人。

此外,舰上还装有德国最新式的雷达、无线电侧向仪等电子设备,加上精巧周密的水密舱设计,被德国海军称为“不沉的海上钢铁堡垒”。1939年,“俾斯麦”号举行下水仪式时,希特勒亲自到场发表声嘶力竭的演说,并亲手执行了砸碎香槟酒的传统仪式,对其寄予无限厚望。

6分钟消灭皇家海军骄傲—“胡德”号

1941年5月19日,“俾斯麦”号在“欧根亲王”号重巡洋舰的伴随下,驶出格丁尼亚港,第一次出航,前往大西洋破坏英国海运航线。5月24日,“俾斯麦”号驶出丹麦海峡,即与两艘英国战舰“胡德”号和“威尔士亲王”号相遇。“胡德”号战列巡洋舰是为德国海军所熟知和痛恨的一艘战舰。据德国军官回忆,“我们从事军事演习时,指挥官总用这艘船吓唬我们,每次任务之前都会说‘我们要和胡德号交战’。”

5月24日的这次相遇后,“胡德”号和“俾斯麦”号全速驶向对方。“胡德”号首先开火,“俾斯麦”号回敬了一连串炮火,其中一枚炮弹贯穿“胡德”号薄薄的装甲甲板,引爆了船尾的弹药库。仅仅不到10分钟后,“胡德”号就沉没了,船上1400余人,只有3人生还。

重重围歼之下永沉大洋

“胡德”号被击沉的消息传到英国后,举国震惊,就像美国人对于珍珠港遭袭时的感受,英国人无法相信,集皇家海军辉煌历史于一身的“胡德”号,竟然在短短几分钟之内就被击沉了。“‘俾斯麦’号既然能在6分钟内打沉‘胡德’号,还有什么做不到的?”

5月26日,“俾斯麦”号在海上遭遇风暴。英国人的进攻也开始了。从“皇家方舟”号航母上起飞的15架“箭鱼”鱼雷轰炸机穿越风暴向“俾斯麦”号发起猛攻,一颗鱼雷命中舰尾螺旋桨,使“俾斯麦”号丧失了方向控制,只能原地打转,英国舰队随即围拢过来。27日,皇家海军“罗德尼”号和“乔治五世”号战舰向俾斯麦号开火,一时炮弹齐发,不久,另外3艘英国战舰也加入了战斗。一发发炮弹从“俾斯麦”号的上层船体和船员中穿过。

英军的轰炸持续了一个半小时,共向“俾斯麦”号投掷了近三千发炮弹,但令人惊奇的是,“俾斯麦”号在如此打击之下居然始终在海面漂浮。最终,英军只能通过巡洋舰发射鱼雷才将其彻底送入深渊。

南达科他级是在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基础上改进而成,由于北卡罗来纳级的装甲仅仅能够抵御14英寸口径炮弹的攻击,显得攻强守弱,因此该级舰在设计时被要求在吨位、火力不变 的情况下加强防护力,因此尽可能的减轻一些不必要的重量,重点优化装甲防护。

南达科他级的设计方案被定为“1939式战列舰”。南达科他级保持与北卡罗来纳级相同的最大舰宽,减少舰体水线长度,以节省结构重量。精心设计了船型,采用球鼻型舰艏降低了阻力。提高主机功率以保持27节的航速。增加甲板装甲厚度以及加大侧舷装甲带的倾斜角度(倾斜角19度),提高装甲区抗攻击能力。将副炮的位置提高,改善射界。拥有单个烟囱是在外形上与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最明显的区别。南达科他级战列舰被公认是攻防平衡的优秀的条约型战列舰。

南达科他级战列舰在太平洋战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战争中多用做为航空母舰编队护航和对岸火力支援使用,南达科他级被编入航空母舰编队,利用其强大的防空火力网为快速航空母舰特混舰队提供空中保护与支援两栖作战。相继参加了进攻吉尔伯特群岛、马里亚纳群岛的战役,莱特湾海战,攻占硫黄岛和冲绳岛的战役以及对日本本土的炮击作战。

1942年10月,南达科他号战列舰参加了在南太平洋海域的海战,1942年11月14日南达科他号与华盛顿号战列舰和日海军雾岛号战列舰编队遭遇,结果南达科他号虽损伤严重,但是舰体并没有大的损坏,仍以20节的航速脱离战场,大修62天,换掉一门主炮,防护能力经受住了考验。 南达科他号战列舰印第安纳号服役后投入太平洋战场。1944年1月,曾因与华盛顿号战列舰相撞,右舷受损,修理了5个月。

20世纪30年代中期,美国海军考虑到其在亚洲和欧洲的潜在敌国日本和德国正在积极扩军备战,于是根据英、美、法三国签订的第二次伦敦海军条约,在1937年开始建造2艘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建造了两艘:北卡罗来纳号(North Carolina BB55)、华盛顿号(Washington BB56)。1937年10月27日北卡罗来纳号战列舰在纽约海军船厂开工,1941年4月服役。同型舰华盛顿号战列舰1938年6月14日开工,1941年5月服役。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942年,“北卡罗来纳”号与“华盛顿”号相继加入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

性能数据

标准排水量:36600吨(1942年);满载排水量:46700吨(1945年)

舰长222米;最大舰宽33米;平均吃水9.6米,最大吃水10.8米

动力:8台锅炉,4台复式减速齿轮传动蒸汽轮机,主机输出功率:121000轴马力

最大航速:28节;续航力:17450海里/15节,6740海里/25节

武备:9门3座三联装406毫米/45倍径主炮,10座双联装127毫米高平两用炮(每舷5座),1942年该级舰开始改装40毫米博福斯机关炮60门和20毫米厄利孔机关炮40–60门

舰员:设计编制1885人(其中:军官108人,士兵1777人)

1942年8月,美军在瓜达尔卡纳尔岛登陆,“北卡罗来纳”号成为当时为航空母舰护航的唯一的一艘快速战列舰。在这次战斗中卓有成效的表现,为美国海军的快速战列舰奠定了它们的主要任务:为航空母舰编队提供对空掩护。1942年11月14日“华盛顿”号在瓜达尔卡纳尔岛海域的夜战中,利用雷达的引导击沉日本海军“雾岛”号战列舰。1944年“华盛顿”号在一次碰撞事故中舰艏撞毁并更换了新舰艏。在太平洋战争期间北卡罗来纳级两舰参加了大部分重大战斗活动,主要为航空母舰提供掩护与支援两栖登陆作战,参加了进攻吉尔贝特群岛、马绍尔群岛、马里亚纳群岛、关岛、硫磺岛、日本本土诸岛的战役。

1935年10月22日,黎塞留级首舰“黎塞留”号在布雷斯特铺设第一块龙骨。在随后的4年内,2号舰“让-巴尔”号和3号舰“克莱蒙梭”号相继开工。黎塞留是法国中世纪著名的红衣大主教。

法国计划首批建造3艘黎塞留级战列舰,随后再建造3艘黎塞留级的改进型,到40年代中期,整个造舰计划完成时,法国将拥有8艘较新的战列舰与意大利和德国海军的同类战舰对抗。

性能特点

与英国和美国的全球性海军不同,二战前的法国海军,实质上是一支地区性海军,其殖民地主要集中在北非,因而主要任务就是夺取地中海的制海权,保障殖民地与法国本土的海上联系。因此,作为本土主力舰队核心的黎塞留级战列舰,它的作战思想就是在地中海能与意大利主力舰或者英国地中海分舰队决战,同时能进行护航、破交和对陆火力支援、压制任务。基于此,黎塞留级在设计上具有以下特点:具有高航速,但续航力不作过高要求;具有足以对付意大利新型战列舰的主炮,同时安装用于攻击小目标的副炮;具有较强的水平装甲带,还要增强对空防护能力。

从敦刻尔克级开始,法国战列舰采用了一种非常奇特的布局方式:2座四联装主炮全部布置在前甲板,后甲板无主炮,只层叠布置数个副炮塔。黎塞留级战列舰也沿用了这一总体布置方案:它的前甲板装有2座四联装380毫米主炮,后甲板则不设主炮,以品字形布置3座三联装152毫米副炮。

“黎塞留”号采用4台总功率为15万马力的蒸汽轮机,4轴推进,设计航速为30节。而该级2号舰“让-巴尔”号由于战后才完工,采用了17.6万马力的新型主机,航速32节。在“黎塞留”号下水后的试验中,主机达到了15.5万马力的峰值功率,最大航速达到32节,并且可以30节航速航行60个小时。与高航速相比,黎塞留级的续航力则不那么突出。“黎塞留”号可以装6800吨重油,以18节经济航速航行时,最大续航力为5000海里。

英王乔治五世级战列舰(King George V class)是英国于1930年代末建造的一级战列舰,也是二战前英国建造的最后一级战列舰。其设计遵守1936年第二次伦敦海军条约(限制战列舰的标准排水量不超过35000吨,主炮口径不大于14英寸即356毫米)的规定,是典型的条约型战列舰。同级舰有英王乔治五世号(HMS King George V )、威尔士亲王号(HMS Prince of Wales)、约克公爵号(HMS Duke of York)、安森号(HMS Anson)、豪号(HMS Howe)等5艘。

性能数据

设计排水量:35000吨,满载排水量:44650-45360吨

尺寸:全长227米,水线长225.5米;全宽31.4米;最大吃水10.8米

主机功率110000马力。最高航速:29节,续航力:15000海里/10节。

武备:10门14英寸/45倍口径主炮(两座四联装炮塔,一座双联装炮塔),16门133毫米/50倍口径高平两用炮,32-48门40毫米以及20毫米高射炮。

装甲:舷侧装甲带(最大)15.4英寸,甲板7英寸,炮塔(正面)16英寸,炮座16英寸,司令塔(最大)15英寸

舰员:1530-1900人

威尔士亲王号刚服役就参加了围歼德国海军“俾斯麦”号战列舰的战斗,后带着战伤运载首相丘吉尔出访美国,签署了著名的《大西洋宪章》。1941年12月10日威尔士亲王号在马来亚海域被日军飞机击沉。1943年12月26日在护航作战中,约克公爵号击毁了德国海军战舰“沙恩霍斯特”号。第二次世界大战晚期,乔治五世国王级战列舰加入了英国太平洋舰队,参加进攻日本的作战。

维托里奥?维内托级战列舰是意大利建造的一种战列舰。维内托级首批2艘:维托里奥?维内托号(Vittorio Veneto)、利托里奥号(Littorio);2艘改进型:罗马号(Roma)、帝国号(Impero,音译为“因佩罗”号)。

20世纪30年代法国针对德国的“袖珍战列舰”开始建造新型敦刻尔克级战列舰,意大利海军原有的战列舰已经显得陈旧落后了。最初,意大利海军准备建造一种可以和“敦刻尔克”级相抗衡的新型战舰,最后,意大利海军决定设计建造35000吨级的战列舰——即后来的维托里奥?维内托级战列舰。

性能特点

“维内托”级的大中口径火炮都是由安莎尔多公司设计,另一家意大利军工企业,奥托公司(OTO,即Odero-Terni-Orlando的缩写)也承担了部分生产任务。“维内托”级安装了3座三联装381毫米口径主炮,计划之初设想的406毫米口径主炮方案因制造难度太大不得不放弃。

安莎尔多1934型381毫米口径主炮炮身为活动身管结构,从内到外为整体式内膛身管,分为2个部分衬管增强层,即包覆在药室和定向部后半段的2层局部增强层和内膛前部的一道增强层,最外面是一层约占炮身总长度72%的活动被筒;炮口处有一个外径为610毫米的紧口箍结构。炮尾用连接环安装到身管上。炮尾为螺纹式,有6道闭气隔断螺纹,闩体由液气机构驱动半自动开闭,动作周期3.5秒。其中炮塔左炮炮闩向左打开,另两门炮开关方向相反。炮尾四周均匀布置4个筒型液气驻复机,正常后座距离1米。每座炮塔备弹222发,其中穿甲弹195发,榴弹57发。

381毫米口径主炮火炮炮身全重102.4吨,全长19781毫米/L51.92,身管长19050毫米/L50.0,线膛部分长15850毫米,药室长3071毫米、容积456.216公升。内膛表面刻有96条等齐右旋膛线,阴线深3.1毫米、宽8.458毫米,阳线宽4.0毫米;膛线缠距30倍径(指膛线绕炮膛轴线旋转一周,在轴向方向移动的长度)。弹种有被帽穿甲弹和榴弹,穿甲弹长1.699米,重885公斤,弹底装药88公斤TNT;榴弹长度于穿甲弹相同,重量774公斤。发射药分装在6个药包内,总重271.7公斤。火炮正常使用膛压320兆帕,穿甲弹初速850-870米/秒。从炮口侵彻威力来看,意大利的381毫米火炮的威力仅次于日本的94式460毫米炮和美国的MK7型406毫米/L50炮。不过由于发射药对身管的烧蚀非常严重,其内膛的使用寿命仅为110-130发,约为世界同类舰炮的一半左右。最大射程42800米。

意大利军舰的绝大部分火控装置都是由伽利略(OfficineGalileo)和圣乔尔乔两家公司生产的,“维内托”级也不例外。“维内托”级的前主桅顶端是主炮射击指挥塔,下面是依次是主炮射击指挥塔和第2备用射击指挥塔,外观庞大,各有1具7.2米测距仪。指挥系统的机电弹道解算器布置在独立的底舱装甲室内。上层建筑烟囱两侧布置着副炮射击指挥塔,有1具5米测距仪。90毫米高射炮由布置在舰桥前部两侧的3米测距指挥塔遥控射击。每座主炮塔尾舱都装有1具12米体视式测距仪,副炮塔也各有1具6.5米测距仪。所有的测距仪均装有稳定器,允许在舰体摇荡的情况下正常使用。

纳尔逊级战列舰(HMS Nelson)是英国建造的一种战列舰。以英国海军上将,特拉法尔加海战的英雄霍雷肖?纳尔逊(1758-1805)命名。纳尔逊级战列舰不再采用以往英国战列舰常用的艏楼船型,改用平甲板船型。根据日德兰海战的经验教训着重提升装甲防护水平,首次采用倾斜布置水线装甲带,是当时舷侧水线装甲最厚的战舰,并且强化了水平防护装甲,增加水密隔舱等间接防御设施。

纳尔逊级安装16英寸口径主炮,并首次应用炮塔化的高平两用副炮。由于主炮在服役前没有经过足够的测试,使用“高初速轻型弹”的主炮以及三联装主炮塔的性能并不理想,主炮威力提高相当有限,火炮身管寿命、射击精度还不如原来的15英寸口径炮,炮塔可靠性也出现了不少问题。

性能参数

标准排水量33950吨,满载排水量38000吨

尺度

全长216.5米,水线长212米;全宽32米;最大吃水10米动力

8台锅炉,2台蒸汽轮机,主机功率45000马力;最大航速:23.5节;续航力7000海里/16节,5500海里/23节

武备

3门三联装16英寸/45倍口径主炮(16"/45 Mark I);6座双联装6英寸/50倍口径副炮(6"/50 Mark XXIII);6门4.7英寸/45倍口径炮(4.7"/45 QF Mark XIX or 4.7"/45 QF Mark XI);8门40毫米炮(1938年加装16门40毫米高炮,战争期间加装60门20毫米高炮);622.3毫米鱼雷发射管(应该是24.5" Mark I 鱼雷发射器)。

装甲

主装甲带13-14英寸;横向装甲(前部)8-12英寸, (後部)10-4英寸;装甲甲板(动力舱)3英寸,(弹药库)6英寸;炮塔(正面)16英寸,(顶部)7英寸,炮座15-12英寸;指挥塔13英寸,舰员1314-1640人。

两艘纳尔逊级战列舰于1927年完工服役,与日本的两艘长门级战列舰、美国的三艘科罗拉多级战列舰等7艘拥有最大口径火炮的战列舰,被各国海军界人士称为“big seven”。纳尔逊级在服役后经过了数次规模不大的改装,主要是增强防空火力。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由于航速的限制难以与新式军舰协同行动,该级舰大多是执行护航和为登陆行动提供火力支援的任务。在1941年,罗德尼号参加了围歼德国俾斯麦号战列舰的海战,并与英王乔治五世号战列舰一同将这艘德国新锐的超级战列舰摧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