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作家乐评家马世芳的音乐历史叙说

2018-05-0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马世芳(1971年 6月11日-),台湾作家.广播人,长居台北.现任News98电台节目主持人.五四三音乐站站长.父亲是作家亮轩,母亲是资深广播人陶晓清.马世芳耳濡目染,自小喜作文,九岁开始做广播,十五岁因为一卷披头士精选集迷上老摇滚,并梦想以文字和音乐为生.马世芳在大学时代一面主编<台大人文报>.一面在中广青春网引介经典摇滚乐.毕业前夕和社团同学合编<1975-1993台湾流行音乐百张最佳专辑>,虽是学生作品,选题制作却出手不凡,至今仍被视为乐史重要文献.曾在<城市画报&g

马世芳(1971年 6月11日-),台湾作家、广播人,长居台北。现任News98电台节目主持人、五四三音乐站站长。父亲是作家亮轩,母亲是资深广播人陶晓清。马世芳耳濡目染,自小喜作文,九岁开始做广播,十五岁因为一卷披头士精选集迷上老摇滚,并梦想以文字和音乐为生。

马世芳在大学时代一面主编《台大人文报》、一面在中广青春网引介经典摇滚乐。毕业前夕和社团同学合编《1975-1993台湾流行音乐百张最佳专辑》,虽是学生作品,选题制作却出手不凡,至今仍被视为乐史重要文献。曾在《城市画报》中做客畅谈摇滚。

马世芳个人简介

中  文  名:马世芳

国        籍:中国

民        族:汉族

出  生  地:中国台湾

出生日期 : 1971年6月11日

星        座:双子座

职        业: 作家、广播人

代表作品 : 《昨日书》、《地下乡愁蓝调》、《耳朵借我》

马世芳是台湾最出色的音乐类电台DJ,1971年生于文化世家,已从事电台25年,2015年其节目获得台湾最重要的广播金钟奖肯定。《听说》是为他量身打造的视频节目,每一集由一首歌或一位音乐人出发,串起台湾历史或当下的人物、故事,展现各个时期青年人的思想、生活。喜爱音乐的人永远年轻,只要竖起耳朵,听说马世芳,人人都可以成为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的认真乐迷。

一方水土,种出了一片唱歌的田,唱出了一座美丽的岛。在台湾广播金钟奖得主、电台主持人马世芳的温柔述说下,透过一首首经典的流行音乐,20世纪台湾的社会面貌与各时期青年人的生活徐徐展开在我们眼前。

《听说》第一季:

第一说:橄榄树

第二说:青年李宗盛(上)

第三说:青年李宗盛(下)

第四说:美丽的稻穗

第五说:旅行的意义

第六说:再唱一段思想起

第七说:台北不是我的家

第八说:我是一个民歌手

第九说:诗与歌的相遇

第十说:我们摇篮的美丽岛

第十一说:坏子三部曲

第十二说:亚细亚的孤儿

第十三说:归去来兮侯德健

第十四说:疗愈之歌

第十五说:交工乐队与林生祥

第十六说:再见张悬

马世芳从2013年1月28日开始,在苏州音乐广播FM94.8(动听948)有了一个单元,叫做“马世芳的金曲典藏”,每天一首经典的邂逅,每天路途上的温暖陪伴。

FM94.8苏州音乐广播(动听948)是以经典音乐、流行资讯、互动娱乐、人文情感为主体节目的艺文品牌频率,是全国网络收听十强电台,同时也是本地25-45岁主力人群的首选电台。16年来,动听948着力打造出了一个贴合苏州都市气质,兼具文化底蕴和时尚风格的媒体形象,既贴近生活又具有相当的品味。频率拥有一批全国独家版权品牌节目,如“马世芳的金曲典藏”“许常德:爱情,答非所问”“陈乐融:今天,你过得好吗”;也创立了大量极具品质的品牌活动,如全国知名活动品牌“人文音乐课”,以及“一唱成名歌手选拔赛”“音乐四季经典CD”“动听新势力DJ选拔赛”等。

马世芳的“金典典藏”受到许多乐迷们的喜爱和收藏,在不同的音乐网站上都可见到他的特别收听播单。马世芳在“金典典藏”中为听众们推荐的好歌有:

1.童安格-其实你不懂我的心 (词:陈桂珠 曲:童安格)1989

2.黄舒骏-雁渡寒潭(弦乐版 词曲:黄舒骏 编曲:屠颖)1989

3.Scott Mckenzie-San Francisco(三番市/旧金山市)

4.周华健-让我欢喜让我忧(词:李宗盛 曲:Ryo Aska)1991

5.Eric Clapton-Tears In Heaven(泪洒天堂)1992

6.凤飞飞-掌声响起(词:陈桂芬 曲:陈进兴 编曲:陈志远)1986

7.五月天-温柔(原始版 词曲:阿信)2000

8.李丽芬-城市英雄(词:李格弟 曲:陈玉立)1986

9.自然卷-买(词曲:奇哥)2005

10.李丽芬-得意的笑(词曲:小虫)1993

11.苏芮-牵手(词曲:李子恒 制作:李寿全)1993

12.苏芮-你走了吗(词曲:刘伟仁 制作:李寿全)1993

13.孙燕姿-天黑黑(词:廖莹如 april 曲:李偲菘)2000

14.范晓萱-我要我们在一起(词曲:李泉 制作:范晓萱)1999

15.伍佰-浪人情歌(词曲:伍佰)1994

16.潘越云-我是不是你最疼爱的人(词曲:小虫 制作:小虫)1989

17.张洪量-美丽的花蝴蝶(词曲、编曲、制作:张洪量)1990

18.王杰-一场游戏一场梦(词曲:王文清 编曲:陈志远 制作:李寿全)1987

19.黄大炜-让每个人都心碎(词:陈家丽 曲:黄大炜 编曲:黄大炜)1990

20.黄大炜-你把我灌醉(词:姚若龙 曲:黄大炜 编曲:黄大炜)1994

21.李亚明-酷(词:李格弟 曲:齐秦 编曲:涂惠元 伴奏/制作:虹乐队)1988

22.刘文正-诺言(词:孙仪 曲:刘家昌)1975

23.刘文正-三月里的小雨(词:小轩 曲:谭健常)1981

24.Take The A Train(Duke Ellington)1941

25.陈淑桦-聪明糊涂心(词曲:郑华娟 编曲:李正帆)1991

26.陈淑桦-这样爱你对不对(词曲:李宗盛)1991

27.陈淑桦-那一夜你喝了酒(词曲:李宗盛 编曲:李正帆)1988

28.李宗盛-那一夜我喝了酒(词曲:李宗盛)1989

......

马世芳于2000年创办“五四三音乐站”,跨足社群经营与独立音乐发行事业,屡获金曲奖与华语音乐传媒大奖肯定。2002年起在News98主持“音乐五四三”节目,深度专访音乐人,并常安排空中现场实况,屡被誉为中文世界最好的流行音乐节目。

身为五四三音乐站的站长,马世芳在录音室做音乐广播,邀请音乐人、歌手进录音棚专访,一起做节目,畅聊音乐话题。马世芳的五四三音乐站是值得所有关心华语流行音乐的朋友仔细聆听的。

到过马世芳“音乐五四三”做客进行深度专访的音乐人有李宗盛、陈升、林夕、陈奕迅、蔡健雅、罗大佑、蔡琴、林忆莲、侯德健、张悬、叶云平、樊光耀、陈小霞、宋冬野、胡德夫、林生祥、罗思容、黄莺莺、王介安、熊儒贤、李健、刘以达、何韵诗、五月天、钟永丰、伍佰、林宥嘉、林强、张洪、张晓舟、杨弦、张洪量等等。

马世芳的微博地址:http://www.weibo.com/mashifang

做了二十几年电台工作的马世芳,因为从青春期起便和音乐绑定的人生,使得他的身上出现了很多可能,有着“台湾首席文艺男青年”的称号。事实上,从小在家里到处堆着录音带、唱片和词谱的环境中长大的他,个人成长史便是一部台湾音乐见证史。马世芳的微博自然与音乐分不开,他在微博上与大家分享他的音乐节目,从《音乐五四三》的音乐人物专访到《听说》的录制趣事。

《昨日书》是马世芳的一部散文集,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10年出版的的图书。《昨日书》来自马世芳的内心深处,却也写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个人记忆与社会交响。

在这本马世芳写给自己的青春挽歌中,他写自己如何成为一个播音员,怎样被罗大佑的《亚细亚的孤儿》像一道闪电击中,怎样想起平克·弗洛伊德和一个人,怎样跟随鲍勃·迪伦的巡演辗转于异乡,如今英雄迟暮,各式音乐在网上俯拾皆是,磁带、CD都已成古董,我们方才醒悟,随着这些名字一同远去的,不仅仅是我们泛黄的记忆,也是一个只可回味的时代。

多年前,詹宏志曾专文推荐马世芳第一本书《地下乡愁蓝调》,他说马世芳彷佛是一个老灵魂装错了青春的身体。他写音乐,会让你忍不住找出那些歌,一遍遍重听;他写往事,会带你幡然重返曾经沸热的年少青春。他的广播,两岸乐迷逐集录制珍藏,甚至盗版私卖;他的文字,总在我们记忆深处,涌动著时代的潮声。他为音乐找到深情的语言,没有马世芳,台湾的音乐语言将多么失色,多么失温。

2010年,马世芳献给读者的第二本书《昨日书》,在第二本散文辑中收录他从2002年以来的文字四十余篇,并配置三十余帧珍藏的流行音乐相关物件照,写音乐、写回忆、写个人生命与时代的交响。

《耳朵借我》是马世芳第一本专讲“中文世界”的音乐文集,成文于2010年到2014年之间。在书中,马世芳记录下不止一代人的集体记忆,李泰祥、侯德健、罗大佑、李宗盛、伍佰……也努力挖掘音乐背后,曾经被遮蔽、被遗忘的人与事,曲折与辛酸,音乐与社会、政治的纠缠。在不同的时间,不同地点,吹不同的风、喝不同的水长大的我们,或许曾为了同一首歌流泪、呐喊。马世芳的文字,唤起我们曾经难以忘怀的记忆,也告诉我们不该遗忘的真相。

马世芳写过一篇文章,解读罗大佑:《罗大佑自选辑》文案 (1995),除此之外,在他的作品《昨日书》中也多次写到罗大佑。在马世芳看来,罗大佑身上和作品可解读之处太多,对于华语音乐的意义重大。

罗大佑始终是沉郁而孤傲的,时时把整个时代挑在肩上,连情歌都满是沧桑的伤痕。李宗盛则擅长从柴米油盐的日常生活提炼诗意,煽情而不滥情,轻盈而不轻佻。当你情伤难抑,罗大佑将让你感觉凄清悲壮,李宗盛则让你认清自己不是世间唯一懂得寂寞的人。

——《昨日书》

罗大佑和李宗盛解放了中文歌曲的语言套式,有态度、有思想,示范了创作、制作的精湛手艺。罗大佑的歌依然承载着“大时代”的悲壮情绪,和那个集体主义、理想主义的时代有着千丝万缕的纠缠;而李宗盛的歌则几乎都是个人主义式的内省,那些百转千回的辩证,同样只能属于“大人世界”,你得见识过若干江湖风雨,才能体会他那些“世故的情歌”。罗大佑的沧桑尚属于一个犹然年轻的时代,李宗盛的世故则是一代人“集体告别青春期”的仪式。

——《昨日书》

曾经相信的那种永远不能遗忘的深刻情感,终究还是被遗忘了。或许最悲伤的部分是在梦想成真那一刻你才发现自己对它早就不在意,并且发现它的实相其实跟生命中诸多猥琐细节毫无分别。而在此之后,你再也无梦可做了。

——《昨日书》

生命中只会有寥寥几个这样珍贵的片刻。你撞上了一桩什么物事,足以改变你和这个世界的相处方式。就在那个瞬间,你永远告别了懵然的旧时光。你感觉到前所未有的饱满,然而也感觉到一些些的失落。你知道这样的经验是无法言说、难以分享的。而且渐渐地,你会习惯这种孤独,甚至享受这种孤独,不过难免带点不甘心——你总觉得,世界那么大,总该有人懂得你的感觉。若是遇到那样的朋友,你们或许只需要交换一个会意的眼神,微笑颔首,无需言语,一切便已足够。

——《地下乡愁蓝调》

摇滚乐其实是很矛盾的,看似热闹,实则无处不浸透着寂寞。它的核心往往就是“和这个世界过不去”的寂寞。而那撼动了整个世代的、真正了不起的摇滚乐,便是找到了那条纽带,把千千万万人的寂寞和萧条,串织在一块儿。每个摇滚迷多少都是寂寞的,即使和几万人一起在轰轰然的乐声中欢呼落泪,也只是把这份寂寞复制成几万份。

——《地下乡愁蓝调》

有时候,寂寞在音乐结束之后的宁静空气中涌现,你会愿意迟些再去换播下一张唱片,独自咀嚼一下这种感觉。

更重要的是,你喜欢这样的感觉,这种既空虚又饱满的心情。

——《地下乡愁蓝调》

既然在那样的年纪,晒过那样的太阳,看过那样的海,往后所见的一切,便不免相形斑驳了。

——《昨日书》

打从十六岁疯魔上摇滚,我没有忘记过这种渴望——当你默默站在一段距离之外,望向舞台,领受那令人激动的声响,偶尔在茫茫人海之中,你会看见另一个相似的身影。当他回过头来,望向你,你们会彼此交换一个理解的眼神。在那个瞬间,这眼神,甚至比你最轰轰烈烈的恋爱还要深刻。或许有一天,时移事往,我们不再那样在意彼时眺望过的舞台上的那个人,但我们不会忘记曾经交换过的那个眼神和微笑。

——《地下乡愁蓝调》

广播惯于寂寞,惯于填补那些热闹之后的冷清,惯于绕开人多的地方,在荒地里生一堆火,让不想凑热闹的人也有个地方可去。依赖广播的人,多半也是惯于寂寞的:他们在漫漫长路上开着出租车或货柜车,在深夜里准备期中考,在工厂生产线上重复着单调的动作,在冷清的便利商店值大夜班,在槟榔摊上包着菁仔。偶尔他们心血来潮,拨电话去叩应,这时候,播音员这头的寂寞,便和电话线那头的寂寞串在一起了。而所有聆听着的寂寞的耳朵,也都聚精会神地靠在一块儿了。

——《昨日书》

摇滚乐手的形象,是这样令人神往;原本注定一败涂地的人生,因为一把电吉他(或者一双鼓棒一架键琴一支麦克风)而放散出摄人心魄的光芒。

——《地下乡愁蓝调》

遗憾,是最重的,比幸福还无法忘怀,与完美总差那么一点。

——《昨日书》

许多人最终花了不少时间和力气,才终于艰难地接受一件再明白不过的事情:伟大的作品,并不等于伟大的人格。他们往往把生命中提炼出最精彩、最动人的那些,都留在作品里奉献给这世界,自己孤独面对劫余的废墟和飞灰。我们无需为他搞砸了的事情寻找托词,人毕竟不可能活成一句口号、一个符号。

——《昨日书》

不知道有多少人在青春时代的某一天,按下录音机的播放键,启蒙时代便倏然来临。

生命中只会有寥寥几个这样珍贵的片刻,你撞上了一桩什么物事,足以改变你和这个世界相处的方式。就在那个瞬间,你永远告别了懵然的阳光。你感觉到前所未有的饱满,然而也感觉到一些些的失落。你知道这样的经验是无法言说、难以分享的。而且渐渐地,你会习惯这种孤独,甚至享受起这种孤独,不过难免带着点不甘心——你总觉得,世界这么大,总该有人懂得你的感觉。若是遇到那样的朋友,你们或许只需要交换一个会意的眼神,微笑颔首,无须言语,一切便已足够。

——《地下乡愁蓝调》

而那唱着的人,更是寂寞。我常常在想,你得要有多么强悍的灵魂,才能经受得起夜复一夜舞台下的欢呼与需索。你得多么坚定多么自制,才能抗拒诱惑,不去讨好他们,甚至执意走向他们未必理解的道路。你甚至不是为了青史留名,不是为了自我标榜,更不是为了“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悲壮的成就感,那些都无关宏旨,重要的只有当下的创造的欲望。

——《地下乡愁蓝调》

然而真正的“爱”是极其难得的——崇拜,钦羡,同情,妒忌。这些都不是爱,然而它们往往伪装成爱的模样。当你站上舞台,它们排山倒海而来,适足以喂养体内那匹不知餍饱的恶兽。

我素敬仰的诗人对我说:“我是需要被赞美的...但是我必须忘掉我的读者才能创作。假如我想起他们之中的任何一张脸孔,我就会不由自主地为那张脸而写...”作品不可能舍弃群众而独立存在——是的,那是每个站上舞台的演员都必须面对的诱惑。那是最毒的毒药,是绝难破解的诅咒,是望不见底的深渊。

——《昨日书》

我掏光口袋里不太多的零用钱,换回一卷又一卷的卡带,一有空便从教室抽屉里抓出随身听戴起耳机,把自己跟整个吵吵嚷嚷的世界隔离开来。

——《地下乡愁蓝调》

假如不是在哪个百无聊赖的午后看了一场乐团演出,或者买了一张“地下丝绒”的唱片,或者碰到另一个人渣朋友打算邀你一起搞乐团(乐器可以等团员到齐再学),你的生命大概就这么不死不活地过下去了。然而摇滚乐改变了这一切,是的,在背起电吉他狠狠刷下去的那一刻,你清楚地知道,得救了。

——《地下乡愁蓝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