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卫东官场笔记作者落马】侯卫东官场笔记 原型落马

2017-06-1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曾经连续三年,笔名"小桥老树"的张兵通过每年百万元以上版税荣登作家富豪榜榜单. 46岁的张兵站在记者面前,正焕发着壮年男人的光彩.从2010

曾经连续三年,笔名"小桥老树"的张兵通过每年百万元以上版税荣登作家富豪榜榜单。 46岁的张兵站在记者面前,正焕发着壮年男人的光彩。从2010年到2012年,连续三年,笔名"小桥老树"的他通过每年百万元以上版税荣登作家富豪榜榜单。

2010年和2011年,《侯卫东官场笔记》两次入选《广州日报》评选的中国图书势力榜。2012年,《侯卫东官场笔记》荣获浙江省作协、中国《文艺报》等单位联合评选的西湖·类型文学双年奖铜奖。张兵谦虚地告诉广州日报记者,他自己连个“官”都算不上,顶多是一个“小吏”。他更喜欢称自己的小说为“社会小说”,而不是“官场小说”。


近日,张兵正为自己的新书《巴州往事》而奔波在北京等各大城市。此时,他的身份是一个网络畅销小说作家。而他另一个鲜为人知的身份,则是一名副处级的干部。张兵曾担任重庆市永川区市政园林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现为当地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


谈成名小说

奋斗是主人公成功之道

广州日报:你是靠《侯卫东官场笔记》出名的,你自己怎么看这部小说?

张兵:所谓官场小说是以销售为目的的分类,从本质上来讲,我觉得自己写的只是一部社会小说。

只不过因为主人公的身份是一个公务员,所以小说名字才叫做“官场笔记”。实际上小说中涉及的人物形形色色,各种人都有,有农民、有企业家 、有做传销的,各个职业都有。


广州日报:当时网络上是否有类似的小说?

张兵:没有。当时网上的“官场小说”,很多是穿越的写法,比如作者穿越回去进入官场,利用他后来的知识改变命运的写法,这是主流。

我写的这部小说,是纯粹的纪实题材,没有任何玄幻的痕迹,更专业的说法,就是小说里没有改变主人公命运的“金手指”,奋斗就是他的成功之道。

广州日报:它被称作是入行公务员必看的小说,甚至是“教科书”,你怎么看?

张兵:我认为它不只是公务员要看的“教科书”,而是所有年轻人入行的“教科书”。

因为所有“商场”、“官场”以及其他行业,它们的文化基因都是一样的,处事的思路和办法都是一样的,只不过各有各的地域和行业特点。

它解决的是年轻人入职碰到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有共性的。


谈小说创作

到了不得不改变的时刻

广州日报:之前有媒体报道,说你最初写网络小说,是为了给孩子挣奶粉钱?

张兵:是的。

大学毕业后,我夫人被分配到了北碚区,我被分配到了永川区,中间有两个小时的车程,因为两地分居,她就辞职了,来到我这边,但她做生意又亏了,这时恰好又怀上了小孩。

我当时在政府机关工作,一个月的工资只有一千三四百元,有一个吃奶粉的小孩,老婆又在哺乳期,不能出去工作,这点收入怎么办嘛?

我就想用合法的手段赚钱。当时我看到,一个小说网站宣传,一个网络作家写小说一年能挣一百万元,我就动了写网络小说的心思。

这些钱在政府机关是不可想象的。

广州日报:你当时在什么机关工作?

张兵:在政法委,之后就到了园林局,此前我也在基层待过。

广州日报:写网络小说,每个月可以挣多少钱?

张兵:当时我还在上班,每天不能保证更新小说,所以订阅不是很多,但每个月也能拿到三四千元。

这已经比我的工资高多了。我写小说比较晚,年纪比较大,已经35岁了。

之前一点都没有从事过文字工作,但接触到了大量的人和事,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这成了我的优势。

此外,我的写作经历和网络小说发展也是一致的。我是从小说网站发展阶段进入的,当时网上就有订阅,小说可以通过网络收费支撑。

此后,小说网站进入资本阶段,大量资本进入后,伴随而生的就是IP热。

广州日报:你写的第一部小说是什么题材?

张兵:第一本小说是一本穿越小说,叫《黄沙百战穿金甲》。后来发现,尽管穿越小说并不是我的特长,但它还是被评为那几年比较有代表性的穿越小说之一。

我写的小说是在一个比较冷的朝代,对唐末宋初的这段历史,大家的认知并不高。

谈小说“大卖”

是真实而不是“诡计”

广州日报:《侯卫东官场笔记》火起来是在什么时候?

张兵:我写了一年半的《侯卫东官场笔记》后,就发现这部小说已经火起来了。

当时是2010年,搜索引擎会发布网络小说搜索榜,“侯卫东”已经排进前十。

它实际上是改变主人公命运的一部小说,改变命运是摆在不少年轻人眼前的问题,你要生存,就要改变命运。

广州日报:你的笔触还是非常细腻的。

张兵:我的母亲是一名语文老师,我们小时候最烦她说的一句话就是,无论到什么地方去玩,她一定会吩咐说:“好好观察,回来写个日记。

”当时我最讨厌这句话了,让我们玩都玩不尽兴。

但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日记写作对后来的小说创作还是起了一定的作用。

广州日报:你觉得自己的小说为何能在众多网络小说中脱颖而出?

张兵:真实。

因为我有着比较丰富的基层经验,我写的故事就是发生在基层的那些事。大家喜欢它也是因为它真实,我没有去评判,只是把它们讲出来罢了,是相对客观地讲述。

我这本书写的就是时代的变迁和人物的命运。所以,我一直不承认这是一本“官场小说”。它写的是一个时代,只不过人物是一个公务员。

我写的那些东西很多都是“吏”的事,还到不了“官”。

很多人读我的小说,一定是感受到了人物的命运,才会喜欢。  大家对我的“创业”很支持

谈文化“母体”

这是每个作者的局限

广州日报:你是什么时候上大学的?

张兵:1992年,所以我所有小说主人公的背景,都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

那段时间,刚好是我的青春时代,是我工作开始的时间。每个作者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时间和空间上有局限,这是无法回避的。


换句话说,每个作者都有写作的“母体”,“母体”由时间和空间构成的,既是“母体”又是局限。每个作者,都有他最钟情的地域和时间,如果作者能够完全超越地域和时间,那他一定是一个很伟大的作家,这很难得。

应该说,“巴蜀”就是我的文化“母体”。

广州日报:你初入公务员队伍,是不是和自己想象的一样?

张兵:我父亲在监狱工作,我知道公务员这种体系,是不可能让自己发财的。

我思考的是,能够用合法正当的手段,用自己的能力去改变家庭的状况。我就想到利用业余时间写作。幸运的是,一写就成功了。

广州日报:如果现在再写“侯卫东”,是否还能够获得过去的成功?

张兵:这不是时代的问题,是人的问题。

又经历了这么多年,我不可能写出和当时一样的作品,有可能写得比当时好,也有可能写得不如当时。如果写的一样,放在这个时代,我觉得作品还是会获得成功。文化的基因,是深入到人们的骨髓的,可能人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

广州日报:你写作都是在上班回到家之后才写吗?

张兵:全部都是。我所有的业余时间都在写作,不打牌、不跳舞、不唱歌、不抽烟、不包二奶,我没有时间。我的业余生活,就是写作生活。

广州日报:以前单位知道你在创作小说吗?

张兵:以前不知道。但2010年,我上了作家富豪榜榜单,单位就知道了。

谈调职文联

是我主动申请去那儿的

广州日报:单位知道了你写小说,对你是否有影响?

张兵:没有太大的影响。

现在是个多元的社会,人们的包容性已经很强了,他们对我的“创业”,更多是持赞赏的态度,不会觉得我很古怪。

广州日报:你从园林局副局长,调到文联是什么原因?

张兵:我到文联是做党组成员、副主席,也是副处级,算是平调。

这是我个人的意愿与组织需要结合的决定。

其实调动的主要原因,是我自己主动申请的。因为在职能部门,事情太繁杂了,占去了我很多时间,而我个人觉得,自己是一个很平庸的副局长,但是,作为一个专写巴渝地区小说的作者,是很优秀的。

我觉得应该把我放到价值更大的地方。

一度被视为成都一颗冉冉升起的“政治明星”,突然“陨落”了。 10月30日,中纪委官方网站发布消息,彭州市委副书记、市长杜浒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组织调查。 杜浒最常被提及的就是他的“年轻有为”:杜是75年生人,20岁即参加工作,从一名乡镇普通公务员干起,几乎一年一进步。

历经邛崃市副市长、共青团成都市委书记,2010年,年仅35岁时被任命为彭州市副市长,并代理彭州市市长一职,次年即2011年1月正式当选为彭州市人民政府市长。

35岁即主政一方,可谓“风光无限”。杜浒还曾被传为著名官场小说《侯卫东官场笔记》原型。但与侯卫东一帆风顺的仕途不同,杜浒“陨落”了。 2014年10月8日上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在北京召开,杜浒在彭州分会场参加会议,这是他在媒体上的最后一次露面。

据传,他在四川省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那天(10月11日)被带走,也有说法是召开大会前一天被带走。

即不是10月10日就是11日。 听闻杜浒被查,不少成都官场和媒体界人士都表示很突然。 根据公开报道,2014年5月23日,杜浒最新的一次任命是出任成都石化管委会主任(兼任),出事是否与此有关,目前还不得而知。

彭州政界多传言,此次杜浒被调查可能祸起其任职邛崃期间。成都政界曾经的大人物,李春城和高志坚均对他非常赏识,但这两位“伯乐”已先后落马。 擅长宣传 任职彭州后却变低调 1995年,杜浒毕业于四川省财政学校,随后步入公务员系统中,6年内从大邑县工商局工作人员升至大邑县委常委、宣传部长。

可见,他在官场上的“平步青云”,几乎是从一进入系统就开始的。 因为升得快,很多人猜测他是否有什么背景。

杜浒在一次与媒体交流时称:我确实没有,组织任命我之前,我完全不知道。 杜虽然年纪轻轻,却被不少人形容为“少年老成”。1995年到大邑县工商局工作,局里征求意见,问大家愿不愿意到乡镇工商所锻炼。作为一名刚毕业的学生,他主动要求去最偏远地方。

杜浒后来对媒体回忆说,主动要求“下放”是因自己才出来没经验,想去历练一下。 熟悉他的人都认为,杜的口才极好,而且很重视宣传,2005年他担任邛崃市羊安镇党委书记,办了《活力羊安》报,还征集设计了羊安镇的口号和LOGO。

他很擅长与媒体打交道。有采访过他的记者,这样描述杜浒:有思想,说话条理清晰,常常一说就是一两个小时,而且很清楚媒体想要什么,因此采访效率很高。采访中,他喜欢一边想一边抽烟思考,说完了还会问记者:“我这样说对不对?” 但历来重视和擅长宣传的杜浒,在其履职彭州后态度大变,几乎不接受记者专访。

记者以杜浒为关键词,百度检索到的相关新闻有587篇。但从2010年7月(任彭州市副市长)到2014年10月30日(中纪委公布调查消息)之间,几乎没有什么新闻。

这也从侧面佐证了“杜浒变低调”的说法。 有知情人士透露,这很可能源于杜浒刚到彭州不久,成都一家有全国影响力的媒体,曾大篇幅报道其“最年轻厅官”一事,把他推到了“风口浪尖”。 发迹邛崃 深得”落马“领导赏识 在杜的从政生涯中,他似乎总能踩准节奏,并且大胆行动。

羊安镇是杜浒真正走上政治舞台的起点。当时,成都市正大力推进统筹城乡改革试验,羊安镇被成都市确立为14个优先发展重点镇之一。 杜浒曾对川报观察记者表示,他在羊安干的最有价值的事情有几件:一是将全镇纳入土地整理,打造了全国首个民营资本进入土地整理的案例。

二是农民自愿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成立集体性质的农业公司,实行统一经营。三是他在上任羊安一年的时间里,招商引资金额高达13亿元。 其中一些做法,也引来诸多争议。

比如不到一年半的时间,完成了6万亩土地整理。一名国土专家曾告诫杜浒不要犯激进主义错误。曾与杜浒共事过的一名干部表示,杜浒刚来到羊安时,许多人都把他当成 “吹牛皮干部”。 但杜浒这些工作都深得时任成都市主要领导的赞赏,“这样优秀的年轻干部,要放在基层多锻炼锻炼。

”当时,在邛崃担任的主要领导的高志坚对他的做法极力推崇,对他本人非常赞识,如今,高志坚已早于他4个月落马。 2011年当选彭州市长后,杜浒曾发言:“一定会忠于所托,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以清立德,权为公器,不为私欲;以正立心,公开、公平、公正;静心做事,勤字当先、勤能补拙;但求无愧,在离开岗位之时,无愧于自己的人生,无愧于人民的托付。


誓言尤在耳边。10月20日上午,彭州市召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召开时间与其它区市县大体一致。只是他的名字从报道中消失了。 10月23日,彭州市委召开中心组(扩大)学习会议,市委书记韩轶强调,要充分认识从严治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全市党员干部必须保持清醒认识、居安思危,增强从严治党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必须坚持言必信、行必果,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真正践行“三严三实”的要求,以实际行动抓好各项部署的贯彻落实。 这对风雨中的彭州官场来说,似有警醒意味。 总之,彭州官场显得比较平静,多数人相信他出事是在邛崃任上,是老账被翻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