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营乡刘玉堂 刘玉堂:用乡情乡音留住文化乡愁

2018-03-2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被誉为"当代赵树理"的刘玉堂是我市读者熟悉的作家.他是我市沂源县人,自1971年开始文学创作,著有中短篇小说集<钓鱼台纪事>.<滑坡>.<温

被誉为"当代赵树理"的刘玉堂是我市读者熟悉的作家。他是我市沂源县人,自1971年开始文学创作,著有中短篇小说集《钓鱼台纪事》、《滑坡》、《温柔之乡》、《人走形势》等;长篇小说《乡村温柔》、《尴尬大全》;随笔集《玉堂闲话》、《我们的长处或优点》、《好人似曾相识》、《戏里戏外》等;曾获山东泰山文学奖,上海长中篇小说大奖,齐鲁文学奖、山东优秀图书奖,山东新时期农村题材一等奖,及《中国作家》、《上海文学》、《萌芽》、《鸭绿江》、《时代文学》等数十次省以上刊物优秀作品奖。

日前,著名作家、省作协顾问、原省作协副主席刘玉堂应邀莅临我市,参加在淄川举行的采风活动。活动间隙,记者有幸就读者关心的一些问题采访了他。

寄语小读者:多读经典打好写作基础 记者:您是从沂源走出去的作家,淄博的读者都很关心您的近况。您最近在忙些什么? 刘玉堂:我从作协退休几年了,但手头上的小活仍然较多。比方为一些老同志及业余作者的书写序、参加一些民间的读书及创作交流活动,我自己的一些创作计划也在慢慢落实。

写序这个活比较麻烦,要仔细研读作品,还要提炼出对作者写作有用的观点,总之是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一点实实在在的启示与帮助吧。我自己当年受到过诸多文学前辈的指点与帮助,我现在老了,也在努力地向他们学习。

个人的创作方面,我正应出版社之邀,编一套我自己的关于"乡村记忆"的自选集,争取年内出版。长篇小说《八里洼纪事》上篇已在《时代文学》刊载、《齐鲁晚报》连载,下半部的创作一直进行得断断续续,计划在今明两年完成。

另外,今年年初,为《半岛都市报》的小记者、小作家开了个讲座,同时开了个"名家改作文"的栏目,也让我乐此不疲。 记者:看相关报道,您在青岛讲课的反响很好,很多学生乃至家长都说受益匪浅。

那您都给小作者们提供了哪些关于阅读的建议和写作的诀窍,能不能也给我们淄博的读者分享一下? 刘玉堂: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我认为听课比阅读重要,阅读比写作重要。

培养阅读、写作的兴趣,要分年龄段有所侧重,对于中学生以下的孩子,要侧重于培养阅读的兴趣。我不主张小学生花太多时间去进行创作,也不鼓励他们过早地发表作品。早熟的品种都好看,但一般不好吃,营养就更谈不上。

阅读方面,要多读一些经典著作。我个人现在读的东西,还是当年读过的如鲁迅、沈从文、赵树理、孙犁、汪曾祺等文学名家的作品,前苏联的一些优秀文学作品、英、法等国家十九世纪的经典名著,我也是一读再读。

这些作品曾经给我带来文学的滋养,影响了我的写作,现在再读仍然会有新的收获与感悟。另外我也建议中小学生读一点红色经典的东西,比方"三红一创"等。 写作方面,对于应试作文,我归纳了四项:一是小题大做,不要大题小作。

题目取得小一点,容易写得较充分。二是多一点叙述少一点议论,哪怕就是议论文,也不要纯议论,要边叙边议、夹叙夹议。应试作文的读者是阅卷老师,怎样才能打动阅卷老师?有两个途径:一是以情感人,二是以理服人。

作为一个孩子,想说出一个新道理让大人服,我觉得很难;若是讲一个有血有肉的故事,则比较容易打动他。三是语言要流畅、简洁,多用短句子,少用成语或形容词,在一句话里不要出现相同的两个字等等,则有可能从老师那里得到一个较高的印象分。四是每一篇文章都要有一两个亮点或被称为"文眼"的东西,引用一点名言佳句,新鲜的、富有哲理的句子也会让人眼前一亮。 方言写作:"三原则"让作品好看又好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