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人龚晓南昨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7-05-2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本次是中国工程院1994年建院以来的第10次院士增选.这些院士是在485名有效候选人一起竞争后胜出的.其中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共7人,龚

本次是中国工程院1994年建院以来的第10次院士增选。这些院士是在485名有效候选人一起竞争后胜出的。其中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共7人,龚晓南是其中之一。

昨晚,记者联系上了龚晓南,他向记者讲述了他在金华求学的经历。

龚晓南1944年10月出生于婺城区罗埠镇山下垄村一户农家,先上村小,后上罗埠小学,初中在汤溪中学就读。1958年考入汤溪中学高中部。1960年,汤溪中学高中部并入金华一中,龚晓南就到金华一中(当时在蒋堂)读了半年高三,是高三(5)班的学生。1961年7月从金华一中考入清华大学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毕业后在国防科委8601工程处从事道路、桥梁、土建等工程的施工、设计和管理工作。硕士和博士研究生都是在浙江大学读的。1984年,他博士毕业时,《浙江日报》还在头版头条刊发报道《浙江大学培养出第一个博士》。同时,他也是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位岩土工程专业博士。

龚晓南对老师有很深的感情。“有些教过我的老师大都已经七八十岁了,有些还去世了,但有时间我都会去探望他们。”他对记者说,汤溪中学和金一中的老师都很辛苦,教学水平也很高,对学生非常好。两个学校的校庆他都有回去参加。

龚晓南的研究领域对我国非常有意义。岩土工程学科发展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龚晓南在年轻的时候,学术方面就已崭露头角。1988年,44岁的他就破格晋升为教授,并担任浙大土木工程学系副主任。现已出版著作18部,主编学术论文集16部,发表论文249篇,已培养硕士26位,博士30位。

记者了解到,获得博士学位后的第二天,龚晓南登上西湖边的玉皇山,即兴赋诗一首:“昨摘博士冠,今登玉皇山。抬头向前看,明日再登攀。”如今看来,这首诗颇有意味。

前几年的金华工科会,只要有时间,龚晓南都会回到金华,关心金华的建设与发展。

他曾经和记者谈起自己学习的经历,说考到清华大学时是班里年纪最小的,而且从农村到城市,需要有个适应期,第一学年的成绩并不出色,但很快就赶了上去,担任过班长、团支部***和系学生会副***。大学毕业后,龚晓南被分配到陕西凤县秦岭山区从事“大三线”建设。开始几年干的是道路和桥梁、防洪堤及挡土墙的设计与施工,后来虽在“三通一平”后搞土建工程,但主要还是管理。当时他在秦岭山区自行设计、施工了几座桥,甚感满意。

龚晓南在研究生***时经常对前来报考的学生问一个问题:你为什么学岩土工程?学生的回答多是岩土工程可研究的问题多、在土木工程建设中很重要等等。

其实,他说,即使是现在,他也经常问自己这个问题,最后,他得出两个答案,一个是发自内心的爱好,一个是生命中的缘分。

龚晓南的四妹龚志坚是罗埠初中的教师。昨天下午,她告诉记者,昨天早上她就知道这个喜讯了,是她儿子在网上看到并告诉她的。哥哥比较低调,只给她发了条短信,说入选院士已经公布,可能第二天会在报纸上看到。龚志坚说,他们兄妹感情非常好,全家人都为他深感荣耀。

龚晓南参评院士一事,龚志坚早就知道。她说,他几年前就争取过一次,但没有成功,原因是竞争对手都很强,但她也说“总觉得我哥有希望”。

龚志坚说,她家共有7个兄弟姐妹,龚晓南是大哥。这一家人读书都很用功,贫寒农家出了好几个大学生。除了大哥,还有小弟在四川大学任教,小妹也是浙大老师。此外,大姐是小学老师,龚志坚是初中老师。

“大哥从小就是弟妹的榜样。”龚志坚说,龚晓南一直各方面都很优秀,无论学习成绩、生活、待人接物都非常好,还很孝顺父母,只要一有时间就会带着儿女回来看望父母。两个孩子的读书成绩都很好,都到国外留学了。后来儿子学成回国,在浙江一家企业工作。

金华汤溪中学校长丰建林说,龚晓南对家乡的感情很深,经常回来,他还是金华博士联谊会会长。1997年汤中校庆时,龚晓南作为校友代表发言,了解到母校即将改扩建时,他很热心地把设计的活揽了下来,还派了几名研究生负责此事,现在汤中还有一些建筑是他们的作品。

2008年,我国曾统计过一次院士的籍贯。当时本报刊登《金华出生的院士数量列全国第25位》一文,里面说金华院士有18名,位居全国第25位,在省内位居第4位。

2009年“两院”院士增选时,并没有金华籍科学家入围,因此龚晓南是第19位金华籍院士,也是第三位金华市区籍院士。

另外一个好消息是,前不久,201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公布,金华有两位科学家进入最后一轮候选人名单。他们是41岁的东阳籍物理学家潘建伟,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物理系的48岁物理化学家杨学明。也就是说,接下来金华可能还会有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