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其凤照片:疑北大校长艳照遭疯传【图】

2018-03-1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夜来洪荒发布的微博今天,一张男女亲昵照片在微博上热传,其中男子被指疑似北大校长周其凤.不过,包括@墨言JS.@范炜等加V实名注册用户在内的诸多网友皆称非周其凤,特别是眉眼特征不像.而记者通过Google图片搜索功能查询后发现,该照片与此前网上流传的"郑媛媛艳照"中的一张极为相似,唯一的差别是今天微博上所传照片中女子面部被打上了马赛克.今天09时43分,网友@夜来洪荒发布了一则附带一张男女亲昵照片的微博称,"赶紧求辟谣:听说是北大校长周其凤,求辟谣?"截至中午13时

@夜来洪荒发布的微博

今天,一张男女亲昵照片在微博上热传,其中男子被指疑似北大校长周其凤。不过,包括@墨言JS、@范炜等加V实名注册用户在内的诸多网友皆称非周其凤,特别是眉眼特征不像。而记者通过Google图片搜索功能查询后发现,该照片与此前网上流传的“郑媛媛艳照”中的一张极为相似,唯一的差别是今天微博上所传照片中女子面部被打上了马赛克。

今天09时43分,网友@夜来洪荒发布了一则附带一张男女亲昵照片的微博称,“赶紧求辟谣:听说是北大校长周其凤,求辟谣?”截至中午13时02分,此微博已有1400多条转载和400多条评论。记者在这些评论中看到,大多网友都认为,图中男子应该不是周其凤。

网友@合肥-欧买嘎还贴出了该照片与周其凤照片的对比,@boldwq根据对比照片称:“看着象,但肯定不是。年龄最少差了十岁”、而@七桃酱则表示:“眉毛不一样,上面是单眼皮,下面是双眼皮”,还有网友指出周其凤是剑眉,而照片中男子为弯眉……

针对该微博,记者多次致电北京大学,无论是总机还是值班人员,都表示今天是周末,宣传部门的人不在岗位;而记者拨打北大宣传部门电话时,也处于无人接听状态。

之后,记者通过Google图片搜索功能查询这张所谓“艳照”发现,该照片为此前网上流传的“郑媛媛艳照”中的一张,唯一的差别是今天所传照片中女子面部被打上了马赛克。除此以外,无论是环境特征、男子面貌体态,以及女子身形都一致。紧接着,记者又尝试了百度“郑媛媛”,也确实找到了同样的照片。

此外,今天15时许,记者再次打开@夜来洪荒的微博时发现,内容为“赶紧求辟谣:听说是北大校长周其凤,求辟谣?”已不存在。不过,微博上不少转发相关内容的网友都已指明“@夜来洪荒”。

北大校长周其凤照片

周其凤,汉族

1947年 10月8日(农历)出生(阳历应为1947年11月20日),湖南浏阳龙伏镇人,中共党员,理学博士。

1965年 考入北京大学化学系

1970年 毕业留校任教

1978年 考取北京大学化学系高分子化学专业研究生,师从著名化学家冯新德先生.

1980年 1月国家公派赴美国麻省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学习

1981年 9月在美获硕士学位

1983年 2月在美麻省大学获博士学位,同年5月回北京大学任教

1986年 获聘北京大学副教授

1990年 获聘北京大学教授

1999年 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1年 6月至2004年7月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主任、司长

2003年 6月起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

2003年 6月至2004年7月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秘书长

2001年 6月起至2004年7月先后兼任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主任、「211工程」部际协调小组办公室主任、「教育部财政部985工程」办公室主任等职

2004年 7月由国务院任命为吉林大学校长(副部级)

2008年11月由国务院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副部级)

他主要从事高分子合成及液晶高分子领域的研究。提出了“甲壳型液晶高分子”的概念并从化学合成和物理性质等角度给出了证明。甲壳型液晶高分子是一类新型高分子材料,其分子量和分子结构可以根据需要通过活性自由基聚合等方法得到控制,而可以调节的分子链刚性﹑独特的相态结构和性质以及宽大的稳定液晶相温度区间等构成了其性质特点。他的其它贡献包括对液晶高分子取代基效应的研究,关于通过共聚合或提高分子量可以使亚稳态液晶高分子转变为热力学稳定的液晶高分子等科学原理的发现,以及发现了人工合成的最早的热致性液晶高分子等。

他发表论文160篇,据SCI统计,其论文被引用486次。周其凤教授曾经获得1986年北京大学教学优秀奖,1988年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基础研究王葆仁奖,1988年教育部“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1991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92年中国青年科学家提名奖,1997年国家教委、人事部“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称号,1997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2001年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化学创新论文奖,2001年获北京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等。

周其凤教授主要社会兼职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常委,教育部化学和化工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人事部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兼职教授等以及中国科学院化学所、东华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等。

北大新校长周其凤人生履历

“山沟沟里飞出去的金凤凰”

1947年农历10月,周其凤出生在浏阳龙伏镇的尚埠村。“当时的尚埠村,是隐在大山里的穷沟沟。父亲去世得早,母亲把我们兄弟四个拉扯大,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回忆年轻时在家乡走过的路程,周其凤至今仍唏嘘不已。

“其凤,人如其名,他是一只凤凰,一只从我们这个山沟沟里飞出去的金凤凰。”现在,当有人在龙伏镇说到周其凤时,当地热情好客的乡亲们一定会滔滔不绝地这样来说关于周其凤的故事。在他们的心目中,周其凤代表着这里不向困难低头、不懈进取的民风与精神。同时,周其凤是他们中间的好兄弟,寄托着他们的光荣与梦想。

“小时候,家里穷得常吃不饱饭,有上顿没下顿的,上学的学费更是常常付不出。”而5岁的周其凤偏偏倔强地要提早读书,由于年龄不够,他不得不硬着头皮虚报自己7岁,这种执著使他比别人家的小孩早一年多踏入学堂。

苦难的生活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说,或许是一种天赐的历练。周其凤读初中时离家有60里山路,高中则是80里。而这样的艰难求学路,由于家境拮据也常面临辍学的窘境。小学时,好心的学校老师常常宽容他拖欠学费。有一次实在不好再拖,周其凤拿走家里仅有的一只铜壶去学校,想以此抵当学费。母亲追出来,周其凤因恐慌把铜壶丢进水塘里。后来母亲捞起铜壶,借钱给他补交学费。还有一次,他放学回家,母亲病得很重,弟弟哭泣并埋怨他,说母亲是为他交学费急成重病。周其凤听后一边哭一边跑出家门,躲进村后山林。母亲请全村人举着火把敲锣敲鼓才找到他。从此以后,家人不敢再提退学的事了。当时,他也可以退出高中回到乡里做乡村教师。那时候,他也曾经盼望着有机会成为村里的汽车司机。

1965年,周其凤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化学系。那一年,从老家到长沙去坐火车,他打着赤脚走了两天两夜。“那时候的路真难走。”也许是对脚下的“路”早就有深刻的认识,以后的日子里,人生的路再难,他也走得扎实稳健

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历史上的惟一

在北大,他得到最高助学金,19元,相当于当时一个城里人的月工资。

“文革”中的大学生活,当大部分学生都热衷于闹革命时,周其凤却借了一本英文版的《普通化学》,没事就拿出来读。那个年代,明目张胆地读原版书,除非吃了豹子胆。周其凤偷偷躲到蚊帐里、被子里读。自己能读懂的地方自己看,读不懂的,他就整段整段地背下来,然后利用劳动工余时间请教外籍教师,就这样,他不仅重新梳理巩固了基础化学知识,也增强了英文。

1978年,周其凤在恢复高考后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考取国内著名高分子化学家冯新德的硕士生,几个月后,他又考取国内首批赴美国麻省理工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留学生,那一批,全国只去8个!周其凤1983年2月获博士学位,只用了两年零7个月,以如此短的时间获得博士学位,这是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历史上的惟一一个。

1983年5月,他回到母校北大执教。从美国回到国内,周其凤长期在高分子领域高端思考和探索。在80至90年代的高分子合成和液晶高分子领域,全世界科学家基本上只用两种思路研究和合成。一种是以美国人为代表的,利用缩合聚合方法合成刚性分子,合成后的材料在物理上具有很好的强度和力学特性。这是由特定化学结构给出材料物理性能的方法。还有一种是以德国人为代表的,用加成聚合方法,这种方法合成出来的化学材料具有很好的柔性,可用于制造光电方面的功能性材料。在充分了解、认知和掌握国际上关于高分子领域科研和合成方法的基础上,周其凤提出了第三种研究和合成的方法,这一种合成方法合成的液晶高分子独成系统,既区别于德国人的又不同于美国人的,属于第三类液晶高分子。

周其凤这一理论同时促进了国际上高分子学科理论和试验技术上的提升和发展。当前,围绕和跟踪这一理论进行的科研和实验,始终以中国人做得最好,并在科研中不断有新发展。最近该理论在应用领域可能有较大突破,这一方法合成的高分子材料是当前信息领域最有特性的材料,美国专家跟周其凤开玩笑说:“你要发财了!”

当然直到今天,周其凤也没发财。他执著地坚守于教学与科研领域,倾其全部心血,付出了常人不能想象的努力。1999年,52岁的周其凤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做人、做学问、做官,周院士都是一流的,尤其是做人,堪称极品。”熟悉他的人,都对他朗朗的笑声和温暖的大手印象深刻。“跟他在一起,你不敢撒谎,不敢偷懒,他的真诚与勤奋让你做不了这两件事。”在医学界享有盛誉的博士生导师王冠军如是评价周其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