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铭铭社区的历程 社区的历程——传统的构建与复兴

2017-09-2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溪村家族——社区史.仪式与地方政治> 王铭铭 著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4年 第一版 社区的历程 ——溪村汉人家族的个案研究 导论 社区历

《溪村家族——社区史、仪式与地方政治》 王铭铭 著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4年 第一版 社区的历程 ——溪村汉人家族的个案研究 导论 社区历程作为叙述架构——家族社区的基本形态——乡土传统与现代政治——社区过程与社会人类学的反映 第1章 溪村的社区背景 闽南经济文化区——溪村的位置——有关数据——家族、村政与社区 第2章 家族与聚落形态 人口历史——依附时期——独立运动——聚落分化 第3章 通婚地域与区域联系 婚姻地缘——婚姻安排——人文地理 第4章 时空的制度与实践 年度周期——仪式时空 第5章 公、私概念与道德理性 道德理性——公、私级序——公、私土地——轮耕轮祭——族产公益 第6章 村政的"现代化" 地方行政——明清村政——民国保甲——新式村政——村政变迁 第7章 在村落中塑造"公民" 农民或公民——社会经济——文化的监察——"科学"下乡——传统的延续力 第8章 乡村与政治运动 运动——土地改革——互助集体——"社教"运动——"文化大革命"10年——社会变迁的评价 第9章 经济改革与变迁 改革——家户经济——经营多元化——消费水平——集市贸易——政府职能——工业化与都市化 第10章 族亲、人情与社会互助 对集体的新需要——耕牛的角色——社会互助——互助的圈子——等级 第11章 家族社区传统的再造 传统复兴——仪式过程——村神诞辰的社会文化意义——传统再造 第12章 仪式领袖与象征权威 乡村的权力——仪式领导人——民间权威——社会角色——象征的权威 结论 家族社区的社会文化组合——家族与国家相关性之变化——家族社区复兴的现状与社会原因——社区过程中的社会力量与历史角色 附录1:关于陈氏家族前十世的族谱记载 附录2:陈氏家族前十世谱系表   读后 在这本书中,与传统民族志中功能主义的叙述架构不同,作者以溪村的自明清以来的发展历程为构架,构筑了一部"历时性"(diachronic)的"社区史"。

书的前四章,从时空的维度展开对溪村的描绘,其中空间方面主要是从地缘和亲缘(家族 姻亲)的角度来展开,而时间方面则提出"年度周期"(annual cycles)的概念展现了溪村的生产和仪式周期,同时又将时空结合起来,主要探讨仪式是怎样与社会活动的空间范围紧密地结合起来的,例如观灯仪式涉及社区对个人角色的界定,墓祭是家族认同的表现,普度是社区与区域的统一,"法主公"(村神)的生日是村落作为统一体的共同庆典,朝拜则强调的是区域文化的等级性。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到闽南地域社会单位的高度等级化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完整系统的仪式体系。接下来揭示了溪村人的"公私观",作者指出当地人并不能简单地归结于"道德经济"或"理性农民",其"公私观"实际具有相对性,这一相对性与宗族的分化紧密结合。

从第六章到第九章,展现了所谓的"现代化"力量逐渐介入溪村,直到以"国家—集体"摧毁传统的"社会—宗族"的过程。

此后,由于改革开放使得集体分化为个体,宗族和仪式为满足人们合作的需求而重新复兴。 令人惊诧的是,虽然作者考察的溪村位于闽南地区,但就其描述的80年代以后所谓的"传统"复兴的历程,实际上与我在陕北看到的有着惊人的相似性:社会互助的需求,家族社区传统的再造,以及民间权威(仪式领导人)的诞生等,几乎可以一一对应。

最初选择看这本书时,即是基于该社区中,宗族、村庙等构成要素与陕北的情况类似,但即便如此,对二者传统复兴历程中的相似之处,还是倍感震惊的,设想在中国的西北和东南,两个完全没有关联,甚至在地理环境上还存在很大差异的村落,却在同一时代,先后自觉地走上了同一发展模式。

当然这个过程中,溪村的传统是相对完整和系统的,在作者调研的90年代就已经达到相当成熟的程度,而陕北的B村则至今好像仍处于一种未完成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