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冠三纪念馆 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我的父亲母亲(九):雪域忠将——谭冠三

2018-02-0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他,从湘南起义出发,经过22年的浴血炮火,在新中国刚成立,还来不及分享喜悦.洗去征程,就被派往雪域,肩负起解放西藏的历史重任!从此,他的后半生就奉献给了

    他,从湘南起义出发,经过22年的浴血炮火,在新中国刚成立,还来不及分享喜悦、洗去征程,就被派往雪域,肩负起解放西藏的历史重任!从此,他的后半生就奉献给了那片雪域高原,直至永远在那长眠。

今天《我的父亲母亲》系列报道,就来听听开国中将谭冠三的儿子谭戎生,讲述父亲和自己珍藏的50封家书的故事。
    谭冠三(1908—1985)。

耒阳市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在郴州参加湘南起义。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和卓越的政治工作者。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出生在郴州近邻——耒阳的谭冠三,早年一直在湘南从事农民运动。

1928年在郴州参加了湘南起义后,随部队到了井冈山。他的一生,亲历了很多重大历史事件,秋收起义、湘南起义,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作战,两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百仗穿甲,将军的身体里,一直还残留着日本兵的弹片,那是对将军战火岁月的浴血见证。
    新中国刚成立时,西藏区域内和周边环境都非常复杂。

“解放西藏宜早不宜迟”,经过反复思考,1950年1月2日,当时还在莫斯科出访的毛泽东,向国内发回了一份带四个“A”的急电:解放西藏的任务由西南局担负。


    接到急电的邓小平、刘伯承反复思量:进军西藏,最好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既要打军事仗,更要打政治仗!

因此,军政主官必须优中选优。经过慎重考虑,两个名字跃入眼帘:二野十八军军长张国华、政委谭冠三。
    此时的18军,刚刚洗掉战火征程,正准备回师川南。而在富庶之地“川南安家”过和平生活,是饱经战火的将士们的渴望!


    谭冠三中将之子谭戎生大校:你说战争年代打了那么多年仗了,有的年龄也偏大了,家里一般有老婆孩子,有的年轻人没有成家,到了西藏这个地方,不知道是什么地方,就知道西藏是一个很远的地方少数民族地区,藏族聚居地,是一个宗教地区,其他都不了解,所以也有逃兵的现象。


    而途中接到命令,部队立即在乐山待命,谭冠三和张国华则当即赶往重庆受命。


    1950年1月15日,在重庆曾家岩,邓小平、刘伯承当面向张国华、谭冠三交待任务,送别时,邓小平送了两人十二个字:“政治重于军事,补给重于战斗!


    相比鱼米之乡的川南地区,遥远的西藏充满了未知。

此时,担任十八军政委的谭冠三已经42岁,是军首长中年龄最大、资历最老的,他还患有严重的高血压,但接到命令时,作为部队首长的他率先表态。
    谭冠三中将之子谭戎生大校:毛主席也对十八军同志们讲,好的共产党员,在困难面前,都要举手去。

小平同志说,真正的共产党员就是要在艰苦面前敢于挺进去。这样以后,部队就进行了动员。我父亲也在大会上表示,如果我在进军西藏过程当中,牺牲了,你们也要把我的老骨头埋到西藏去,带到西藏去,所以他这个决心是很大的,表示不仅我要去,而且把我的夫人也要带去,也不能把孩子接到四川了,也不能在四川安家。


    1950年8月,谭冠三和军长张国华带领十八军向“世界屋脊”挺进。

部队翻越二郎山,跨过金沙江,经过甘孜整训、昌都战役,1951年8月28日向拉萨挺进。从昌都到拉萨约1150公里,谭冠三率部经过56天的艰难行军,终于在10月26日到达拉萨,把五星红旗插上了雪域高原。

为了尊重藏族人民的风俗习惯,谭冠三在行军途中,同大家一样不进寺庙,不住民房,宁肯露宿在冰冻雪地。这历时一年零九个月的高原艰苦行军,堪比“第二次长征”。


    谭冠三中将之子谭戎生大校:就其自然条件的恶劣程度来讲,比长征还要艰苦,有140多条冰河,这都是经过统计过的。

领导、干部、军长都是一样的。
    而自打父母进军西藏,谭戎生想和父母见面儿就成了奢望。1952年,谭戎生收到了父母写来的第一封家书,当时11岁的谭戎生别提有多高兴了。


    谭冠三中将之子谭戎生大校:“你们是新中国的主人翁,应该好好的努力学习,听老师的教导,听同学们的帮助,支持校规,我们很好,勿念,这是最早的一封信”。


    当心刚刚上学的孩子看不清信,谭冠三还细心地用楷书,一笔一划地写了这封信。谭冠三和夫人李光明跟随部队南征北战,四个孩子一直寄养在农民家里或者被部队收养。

长子谭戎生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屈指可数,特别是和父亲,从1947年开始就没见过面儿。如今远在西藏的父母,寄来的这封家书,纸短情长,殷殷希望,透露出对孩子的无限牵挂。


    1955年,谭冠三到北京参加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这是他进军西藏后第一次回到北京。此时的谭冠三47岁,多年征战,加上高原操劳,他已是两鬓斑白,而且在北京连家都没有安置。

他只好把四个孩子接过来跟他一起住招待所。已经八年没有见过父亲的孩子们,见到他,一会叫“大爷”,一会叫“大叔”,就是不叫“爸爸”。

此时,14岁的谭戎生,也终于有了一次和父亲短暂的见面。
    谭冠三中将之子谭戎生大校:从1947年到1955年,这就将近8年的时间,我们被接到北京饭店,老北京饭店,完了去的时候,也就是快吃晚饭的时候,我们进去就看到几个人下来,接我们的人说,那个人就是你爸爸,我看了半天,他走到跟前的时候我还叫了一声,爸爸,我弟弟就转到我后面去也不敢叫,我父亲看到我们以后,他也很感慨,八年不见了,孩子都长这么高了。


    这次见面之后,谭冠三回到西藏,只能靠“家书”向孩子传递关爱。1962年,在哈军工导弹系读书的谭戎生光荣入党,父亲听到这一消息,立马回信给他,这封信让他至今难忘。


    谭冠三中将之子谭戎生大校:当时我收到这封信以后,看到他写的这几句话,当时我的眼泪就流下来了,他说戎生,你三月三十一日,党正式接收你为中共正式党员,表示同志的祝贺。

他用的是同志的这两个字,他为什么说写这两个字,我看到我就非常的激动呢?一个方面,我感觉到父亲对我转为中共正式党员这一点,经受住了党的一年预备期的这样的一个考验.


    他这封信里面,就分析到我哪一点还有些不足,学习上的不足,还有其他方方面面的不足。不是说形式表扬主义,而是给我指出哪些不足,就是今后你努力的方向。

这就是老党员的寄托,对我们新同志新党员的一种寄托。所以这封信,我很感动,我一辈子看到这封信,我就流泪,含义很深呐!
    谭冠三连续在西藏工作长达12年。

对孩子的教育和关爱全靠家书传递。从1952年到1964年,他给谭戎生写了约50封家书。而在此期间,进藏部队要生存立足,谭冠三担任西藏军区政治委员,他要带头开荒生产,还要平息少数反动势力分裂西藏的叛乱,和被迫进行边境自卫反击战……他给儿子的来信,也能体现出他的繁忙。

因为很多家书并不是在正规的信纸上写的,有的就写在一张便笺上,或是从笔记本上撕下的一页纸,可见是百忙中抓住一点空暇急就成书的。

而这每一封家书,都凝聚着谭冠三夫妇对儿女们的教导与关爱,每封信落款,谭冠三总是把妻子李光明的名字写在前面,那时候。从西藏到北京的邮路常常中断,对于儿女来说,家书弥足珍贵。

谭戎生就一直悉心珍藏着这些“宝贝”,一封都没有丢失。
    虽然,在谭戎生的印象里,他们一家从来没吃过一次团圆饭,但从每一封家书的字里行间都充满着父母浓浓的爱。

相比之下,他对父母的关心似乎少了很多,这也让他一直心怀愧疚。
    谭冠三中将之子谭戎生:我们家从来没有团聚过,没有吃过团圆饭团圆饺子,没有。


    所以说那1964年的时候,当时我在哈尔滨上学,我给父亲写了一封信,祝他新年愉快。我父亲,那他接到信的那一天刚好是元旦,于是他就回了一封信,“亲爱戎生儿,直逢1964年元旦的早晨,接到你的贺年信,心愉极了,就是非常高兴,祝贺你在新的一年代里,继续前进,成为一个优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好战士,妈妈李光明,爸爸谭冠三1964年元旦,所以这封信,我看到的时候也非常地激动,我有点自责自己。


    1985年12月6日,曾在祖国边疆立下赫赫功勋的谭冠三辞世。临终之前,他提出了惟一的请求:“我死之后,请把我的骨灰埋在西藏!

”1986年8月1日,根据他的遗愿,西藏自治区党政军民怀着深厚的感情,在拉萨谭冠三亲手开垦的“八一农场”苹果园,隆重举行了将军骨灰安放仪式。

在送父亲骨灰回西藏安葬时,谭戎生被西藏人民对父亲的崇敬和热爱深深打动,更深层次地理解了父辈的牺牲和奉献精神,他也毅然决定申请到西藏工作,去完成父辈们未竟的事业!
    谭冠三中将之子谭戎生:他们的表现,他们的那种精神,包括十八军所有的将领、战士对我们的影响是长久的,不仅我们是这样,我们还教交给下一代,现在我的女儿还要经常要到西藏去,到西藏去做支援!

详请观看《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我的父亲母亲(九):雪域忠将——谭冠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