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达才处理结果 杨达才事件处理结果最新消息

2017-12-2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在被开除党籍半年之后,"表哥"杨达才终于站到了审判台上接受法律的严惩.但尘埃落定时,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仍挥之不去:如果不是在车祸现场不合时宜的"倾城一笑

    在被开除党籍半年之后,“表哥”杨达才终于站到了审判台上接受法律的严惩。但尘埃落定时,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仍挥之不去:如果不是在车祸现场不合时宜的“倾城一笑”,杨达才现在是不是还在开心地数着手表?网络民意推动贪官落马固然可喜,但如何发挥反腐败的“制度威力”,让民意更加顺畅,让腐败无处藏身,才是庭审后更值得思考的问题。

    若非“微笑”等小概率事件,腐败分子是否会及时“现形”?回顾近年来的诸多网络反腐的成功案例,不难发现其中的“偶发”因子,天价香烟、夫妻反目、不雅照流传,都遵循了“偶发事件”曝光——网络民意推动——纪检部门介入——依法问责惩处的路径,偶发事件成了腐败分子的“显影液”。

    值得思考的是,偶发事件在民意的推动下完成了“扳倒一个是一个”的宣泄,但这只无形的手毕竟“若隐若现”,其本身所具有的碎片化、偶发性特征,往往使信息转瞬即逝、难以捕捉。偶发事件所带来的民意关注,也仅仅完成了议程设置,“围观”本身并不具备反腐的制度功能,若非网络汇聚足够的民意后权威部门及时介入,偶发事件也许只会演变成过眼云烟。

    杨达才的落马可喜亦可警,其映衬出传统反腐制度的短板和尴尬更令人深思。腐败分子出入与自身收入明显不符的场所、使用名贵奢侈品,这些连网友都能捕捉到的信息,缘何一些地方的纪检监察部门却视而不见? 网民爆料固然为纪检部门提供了腐败线索,但仅靠这些偶发事件的“星星之火”“零敲碎打”,终难形成燎原之势。

反而只会让更多的腐败分子摘下手表、藏起皮带,以另类方式继续腐败。

    反腐靠民意更靠制度,“歪打正着”的“娱乐化”反腐不应成为常态,必须使制度本身对腐败行为敏感起来,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监督体系,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让更多揭露贪官的“偶发事件”变成“必然事件”,才会让腐败分子无处遁形。

( 陈 晨 石志勇 作者系新华社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