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作孚几岁死 死于自杀的中国最牛资本家卢作孚

2018-01-1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资本家"这个概念,在好长一段时间里,是一个"每个毛孔都渗透着肮脏"的罪恶名词.甚至,至今我们偶尔涉及这个概念,脑海里浮现的仍是小说<

   “资本家”这个概念,在好长一段时间里,是一个“每个毛孔都渗透着肮脏”的罪恶名词。甚至,至今我们偶尔涉及这个概念,脑海里浮现的仍是小说《子夜》里金融投机家吴荪甫的形象:大腹便便,锦衣玉食,唯利是图,厚颜无耻。

再加上当今一些“富人”、“成功者”的道德缺失给人的印象,现在的人们,已经很难准确地去认识辛亥革命前后崛起的那一批民族实业家群体了。 所以,当读者读到卢作孚形象,大概不免要惊异。

卢作孚有几个让人想不到—— 他出身于乡镇贫民之家,没有任何官僚权贵或资本背景,白手起家创办了著名的民生实业公司; 他小学毕业即因家贫辍学,但发愤自学成才,立志报国; 他一生俭朴,安居陋室,布衣蔬食,曾几次被人误以为是公司低级职员; 他曾担任几家公司的董事长或董事,数度出任政府公职,但两袖清风,既无房产,也无地产; 他坚毅果决、谙熟经济、精通管理;在西安事变后,是国共两党一致建议可主持全国经济建设的唯一人选;    上世纪五十年代,卢的事业陷入绝境,无语自杀…… 这与我们习惯思维中“贪婪恶毒的资本家”形象太不一致了!

在那种恶浊的社会环境中,可能有这样完美的人物吗? 不过,只要我们了解了卢作孚的成长背景,就会完全信服:在经过了辛亥革命和“五四”洗礼的古老中国,在工商界是完全可能出现这样的仁人志士的。

从卢作孚的身世看,他少年时是很典型的一个贫家子弟。 他的老家,是四川省合川县的肖家场(今为重庆市下辖合川市的肖家镇),一个距县城有十几里路的小乡镇。

这个乡镇,在当时的行政管辖上,分属合川县和岳池县,是一个相当偏僻的地区。 卢氏老家并不在镇上,而是在离镇子不远的乡村中。

卢作孚的祖父卢仲义,是旧中国最穷困的农民——雇农,既无田地,也无农具,只能靠给地主当长工为生。卢家的状况,以“家徒四壁”来概括一点也不夸张。在他们的邻里看来,这样的家庭,恐怕很难有什么奇迹发生。

卢仲义,这位可怜的川东贫苦农民,苦撑着养活一家老小,操劳到死,也没为自己挣下一块安葬之地。 他死后,家人向雇主苦苦哀求,那大户人家总算发了善心,给了卢家一小块“牛滚凼”地(四川方言,牛洗澡喝水的洼地),勉强将老人安葬。

卢作孚的父亲卢茂林,从五六岁时起就当放牛娃,为大户人家放牛,小小年纪餐风露宿,备尝艰辛。按理说,他的一生,也将与老父亲一样,潦倒无助,终老黑土。但卢茂林是一个性格倔强的人,他没有屈从于命运的安排,而是尽其可能地拼搏了一回。

卢茂林小时候放牛时,经常受雇主家小少爷的欺辱,无故受到辱骂、挨鞭打、被吐唾沫。他的性子本不能忍,但想到大户人家惹不起,为自家平安计,只能忍下。即使身上伤痕累累,也不向父母吐露半分,免得大人为他伤心落泪。

但是,忍让从来就换不来恶人的怜悯,小少爷只把这看做是软弱可欺。卢茂林的一腔怒火终于按捺不住,一天,当小少爷又一次狠狠地鞭打他的时候,他忍无可忍,夺过鞭子,将那小少爷掀翻在地,痛打了一顿。

这次小小的反抗,彻底改变了他和他后人的命运。 闯下了“以下犯上”的大祸,肖家场自然是再待不下去了,卢茂林只得逃往合川县城,身上仅有母亲匆忙塞给他的24个小钱(清朝的铜制钱,价值极低)。

到了县城后,少年卢茂林成了流浪儿,露宿街头,形同乞丐,情形凄惨无比。幸而过了不久,一位裁缝铺老板看他机灵,便收留他做了伙计,后来又正式收他做了学徒,这才算摆脱了绝境。

……卢作孚突患一场重病,卧倒在床。家中实在无钱给他请医生看病、买药,母亲李氏心急如焚,只得跑上山去采了些草药来,给他服用。 哪知道药不对症,服下后,卢作孚竟说不出话来,成了“哑巴”! 父母见此情景,心疼万分。

父亲连忙背起不能说话的儿子,徒步赶到重庆求医。医生诊断后说,如果服用一种药材“天生黄”,也许能治好。可是,“天生黄”贵得出奇,价格超过黄金之价。 这真是天不助穷人!父亲仰天而叹,悲愤无比,一路流着泪把卢作孚背回家中。

卢作孚这年才8岁多,父母望着终日默默的儿子,担心他就此落下残疾,都有些绝望:这孩子,今后能挺得住吗? 一次,母亲带他去一位远房的舅公家里拜年。坐在舅公的屋里,卢作孚看见有一只燕子从外面飞进来,绕屋顶飞了一圈,又翩然飞出,他大感惊奇,跟着跑了出去,一不小心,被绊倒在地。

他一急,竟然喊出声来:“啊!燕子!燕子!” 听见他开口说话,母亲和舅公都很惊奇。舅公难以置信,问道:“魁先,是你在说话吗?” 卢作孚大声答道:“是我!

是我!” 母亲万分惊喜,连忙把卢作孚拉到身边,问了他一连串的问题。听他都能流利作答,母亲不禁喜极而泣。 两年的“哑童”生涯,对卢作孚的性格显然也是一种锤炼,使他更有韧性,更经得起逆境的考验。

卢作孚本人的学历,却是止于小学。几十年后,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曾经邀请卢作孚到学校去讲演,卢作孚不无幽默地说:“我怎么能在大学讲演?我仅仅是个被人称为小学博士的人!

” 在本书的后面,我们可以从他身上看到,所谓的“低学历”,对于一个永不言弃的人,决不是不可逾越的障碍。 卢作孚日后的“自学——求知——报国”之路,就是在这样一个并不高的起点上开始的。 他的幼年时代充满了贫困、艰辛、窘迫。

这样的土壤,反而给了他不断进取的精神养料。后来,当他成为一个社会公认的“成功者”之后,并没有以“个人改变了命运”而沾沾自喜,而是保持了在艰苦环境中形成的道德自律,并始终在思考:如何才能让贫困民众从整体上改变命运。 ——有抱负,肯吃苦,走正路。 这,就是他与平庸者的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