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强绍兴 专访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发展新兴产业 抓住历史机遇

2017-12-0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专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张晓强日前发布的<"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当今世界新技术.新产业迅猛发展,孕育着新一轮产业革命,新兴产业正在成为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新一轮产业革命中,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将逐步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和国民经济先导产业.如何把握产业发展趋势.抓住历史机遇?如何加快技术创新.掌握核心技术?如何发挥企业和政府的作用?<经济参考报>记

———专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张晓强

日前发布的《“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当今世界新技术、新产业迅猛发展,孕育着新一轮产业革命,新兴产业正在成为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新一轮产业革命中,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将逐步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和国民经济先导产业。

如何把握产业发展趋势、抓住历史机遇?如何加快技术创新、掌握核心技术?如何发挥企业和政府的作用?《经济参考报》记者就此对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张晓强进行了独家专访。

新产业革命呼之欲出

经济参考报:国际上认为全球将面临新一轮产业革命,我国如何应对本轮产业革命挑战?

张晓强: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多领域技术、商业模式和产业组织形式创新非常活跃,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影响更深远、更宽广、更直接。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后,各国更加重视实体经济发展,以科技创新为主要手段,积极发展新兴产业,世界经济正在孕育新的变革,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呼之欲出,并呈现如下特点:

一是信息技术仍是引领经济社会进步的主要技术力量。软件、集成电路等核心技术的创新依然活跃,社交网络、微博等新业务的涌现和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应用,将信息化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网络新技术快速发展,催生出一批新兴业态,同时,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信息技术应用极大带动了经济社会管理效率的提升。

据专家预测,移动互联网今后的规模将是PC互联网的10倍;物联网的业务规模将是互联网的30倍,照此发展,信息技术的市场空间将大幅拓展。

二是新能源、绿色和低碳技术的发展势头迅猛。近年来,各国对绿色、可再生能源发展十分重视,特别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更是将发展新能源,低碳经济作为重振经济的重要引擎,竞相提出并实施新能源发展战略,开发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源、智能电网、节能建筑、新能源汽车、煤制化学品等新技术。

三是关系人类健康和粮食安全的生命科技及生物技术成为关注热点。当前,生物技术的创新不断积蓄力量,生物产业逐步显现出跨越式发展的迹象,从生物医药、生物农业向生物制造、生物环保等领域不断拓展,渗透性和辐射力明显增强。

同时,无论从全球资本流向、研发投入,还是从新增高水平就业、形成新的产业集聚等方面看,生物产业已显示出充沛活力和强劲的发展动力。据有关数据统计,2000-2010年,全球风险投资在生命科学领域的收益超过了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其它领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生物技术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此外,产业融合和技术交叉是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这其中,有些是技术的相互借鉴和交叉融合,有些是产业形态和应用模式的跨界组合,这样的融合将派生出许多新的业态和需求。

面对新的形势,无论是从全球经济竞争格局、技术发展趋势,还是从国内现状看,都要求我们必须牢牢把握世界产业发展趋势,进一步加快技术创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一是要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从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出发,统筹协调我国基础科学与产业技术进步,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国家创新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有利于创新的宏观政策环境,破除阻碍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

二是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换代。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当前产业技术进步的方向,要以自主创新为突破口,加快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以技术改造、兼并重组为手段,促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

三是积极拓展市场空间。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人均收入迅速提高,内需市场潜力巨大。特别是,大规模的城镇化,将显著推动消费结构升级,带动新兴产业发展,这也是我们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重要机遇和条件。抓住这个机遇,要求我们加快改革创新,着力营造有利于技术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良好的市场环境。

建立完善国家创新体系

经济参考报:2006年以来,我国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目前已取得了积极进展,展望未来,就您个人来看,要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需要重点做好哪几方面工作?

张晓强:在2006年召开的新世纪第一次全国科技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对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做出了高屋建瓴的论述,刚刚闭幕的又一次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对实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做出全面部署。贯彻两次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应着重推进以下五方面工作。

第一,培育企业创新主体。企业是经济活动的基本单元,也是技术创新投入、研究开发和政策转化的主体。加快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关键是要全面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充分激发企业创新动力和活力,加快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落实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各项政策,破除企业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充分运用产业政策和技术政策,调动企业的创新积极性,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第二,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形成有利于创新的社会环境,政府作为创新活动的支持和引导者,一是要加大公共技术研发投入,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二是要在法律法规、规划政策、舆论引导等方面中发挥积极作用;三是要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加大对科技创新活动和科技创新成果的保护力度,依法惩治侵犯知识产权等违法犯罪行为,为科技创新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第三,建立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要统筹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区域创新和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统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紧密结合和协调发展。不断提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原始创新能力,提升基础研究整体实力。

加快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军民科技融合机制,促进军民科技创新协调发展。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科教资源分布状况、经济结构和产业特点,因地制宜地推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推进创新中介服务体系的建设,培育和规范管理各类创新中介组织,提升中介组织创新服务能力。

第四,造就高水平的科技队伍。人才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要依托国家人才计划、科技计划、国际交流合作项目,培养造就创新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通过实施“千人计划”等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引进战略科学家和学术带头人,支持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来华)创新创业。

改革完善创新人才选拔和考核机制,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工作绩效相匹配、与激发创新积极性相适应的分配激励机制,形成多元化的人才考核、选拔和激励制度。

第五,弘扬创新文化,激发全社会创新精神。必须大力继承和弘扬鼓励创新的中华文化,丰富其内涵,吸纳国际先进创新理念,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氛围。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不断优化有利于创新的环境。拓宽创新文化宣传渠道,通过多种形式传播创新精神和创新理念,充分调动全党全社会力量参与创新型国家建设这一伟大事业。

解决科技和经济“两张皮”

经济参考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创新驱动的关键是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应抓住哪些重点?

张晓强: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成效显著,取得了以神九、蛟龙等为代表的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但科技与经济结合不够紧密,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有待强化,科技资源配置不够合理等制约科技创新的问题依旧存在,实现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迫切要求加快科技体制改革。

在刚刚结束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做了重要讲话,进一步明确了科技创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地位,对实现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战略目标做出了全面部署,对科技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鼓励企业建设高水平的研发中心,进一步完善支持企业创新的政策措施,强化科研院所和高职学校服务企业创新的动力。同时,推进投资、财税、金融和垄断行业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加快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完善科技法规体系,创造良好的企业创新环境,解决企业创新的后顾之忧,有效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二是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机制。围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技术集成、工艺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以推进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创新为重点,充分发挥国家重点工程、科技专项、产业化项目和应用示范工程等国家支持项目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的支撑效应,实现关键领域的重大技术突破,促进产业快速发展。

三是要建立健全创新创业的政策支撑体系。探索改革公共财政支持企业创新发展的方式,综合运用各种有效手段激发企业创新活力。积极探索人才激励政策,鼓励智力要素和技术要素以各种形式参与创新收益分配。探索推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转制院所及国有高新技术企业等实施多种形式的奖励,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进一步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积极探索有效措施维护企业和个人创新成果的合法权益。

四是要建立长效的科技投入机制。落实中央财政科技投入的法定增长要求,鼓励地方财政加大科技投入,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研究开发领域,确保2020年全国研究与开发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2 .5%目标的实现。

进一步建立、完善技术标准、资源能源消耗等约束性指标,形成市场倒逼效应,强化企业的技术创新意识,引导和支持企业持续加大科技投入。探索多种政策手段,引导、鼓励和支持创业投资、银行资金等加大对企业研发活动的支持。

培育新兴经济增长点

经济参考报: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我国新型工业化建设中有怎样的战略意义?

张晓强:“十二五”规划《纲要》将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作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一项重要任务。《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也明确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抓住机遇,明确方向,突出重点,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时期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内容,也是能否实现转型升级目标的关键环节。

(一)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抢占新一轮国际经济科技制高点的客观需要。

当前,全球科技进入新的创新密集期,重大发现和发明不断涌现,在能源、环境、健康等战略领域,正在孕育着革命性突破,必将催生许多新兴产业。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引发了全世界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深度思考,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主要发达国家纷纷采取力度空前的刺激措施,加大对节能环保、宽带网络、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领域的投入,加速关键技术的突破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高层次就业。

例如,美国政府实施“再工业化”战略,提出今后10年内将投资1500亿美元重点发展新能源产业、宽带网络和生物工程产业,保持航空产业的领导地位,加快发展电动汽车,积极培育纳米技术产业等。欧盟委员会提出在2013年之前投资1050亿欧元用于“绿色经济”发展。

日本提出重点发展环境与能源、健康两大产业,到2020年创造100万亿日元左右的新市场。可以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抢占新一轮国际竞争制高点的关键,是高水平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重要基础。我国要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就必须紧紧抓住后危机时期难得的历史机遇,加快科技创新,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在此轮产业革命中有所作为。

(二)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提高工业化发展水平的必然选择。

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一方面,工业规模位居世界前列,工业体系较为完备,已成为在全球拥有重要影响力的工业大国;另一方面,我国工业大而不强的现实仍很突出,关键核心技术亟待突破,下一步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瓶颈日益凸显,转型升级需求迫切。

随着高技术产业化不断发展,以及先进技术与传统产业的逐渐融合,近年来,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节能环保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较快发展,因其具备知识与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基本特征,可以较充分地发挥知识与技术对自然资源的替代作用,能有效推动传统产业升级,高起点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使我国经济社会走向创新驱动、内生增长、持续发展的轨道。

(三)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迫切要求。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综合国力明显提高,但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进一步凸显,粗放式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例如,我国消耗的钢铁、水泥和煤炭约占世界总量的近50%,但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的比例仅10 .

5%。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生态环境脆弱,又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面临改善民生的艰巨任务和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技术创新为主要驱动力,产业带动能力强,经济效益好,资源禀赋负担小。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提升产业层次的同时,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形成一批新兴经济增长点,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这无疑体现了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根本要求,也是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经之路。

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结合

经济参考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如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企业的作用?

张晓强:战略性新兴产业无论从其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意义看,还是以自身发展规律看,都需要政府的大力培育和引导。这也是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的通常做法。特别是,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与发达国家同台竞技,更需要政府部门的引导、扶持和调控。

为了引导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国务院发布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我委与财政部等相关部门还设立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项资金,最近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规划也已发布实施,各省市根据本地特色也制定了一系列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规划和政策,这些都是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必不可少的措施。

政府的引导和调控必须按照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培育和完善市场是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项重点任务,近年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工作的实践表明,比较注重和有效运用市场机制的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就展现出勃勃生机。

一些地方政府根据当地发展需求,制定规划、政策,明确发展目标、重点方向、商业环境和公平、普惠的政策措施,特别是通过建立激励企业加大投入、鼓励市场应用的政策体系,引导企业建立基于风险评估的预期财务效益模型,创新新兴产业商业模式,充分发挥市场主体在选择投资领域、技术路线、产品性能、服务模式等方面的能动性,发挥市场主体在配置人才、资本、产业布局等方面客观性,鼓励集聚发展和竞争发展。

在刚刚发布实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规划中,把培育市场作为一项重点任务。

坚持将市场主导和政府调控相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呈现较好的发展态势。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进展,部分产业已经具备较大的规模,一些重点领域的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形成了一批高速成长的企业和产业集聚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很多地区带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但也要看到,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与跨国公司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关键核心技术缺乏,企业规模相对较小,自主创新发展能力薄弱。与此同时,国内需求还没有充分启动,标准体系不健全,投融资体系、市场环境、体制机制政策等还不能完全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

当然,这些问题是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既要谨慎对待,也要相信这些领域未来的发展潜力和巨大的市场前景。为此,要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前提下,加强宏观引导和统筹规划,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共同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记者 方家喜 白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