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嘉明会议 【好文】朱嘉明谈“中国特色会议”六大特色

2017-06-2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我对会议的定义是:两个人和两个以上的人集中在一个空间中,发生语言交流的过程,即是会议.因为在文明的行进中,思想需要交流,个体的思想行为很容易枯竭.问题是人类为什么需要会议?会议的要素是什么?会议和文明的关系是什么?在我看来,人类在文明前的存在形式:第一是劳动,第二就是思想.最初的劳动可以独立进行,甚至独立完成.但是,思想从一开始就注定不可能独立进行,因为思想依赖语言,语言需要交流,交流一定发生在两个人以上.所以,一旦发生两个人以上的语言交流,"会议"就产生了.在中国,<诗经>

我对会议的定义是:两个人和两个以上的人集中在一个空间中,发生语言交流的过程,即是会议。因为在文明的行进中,思想需要交流,个体的思想行为很容易枯竭。

问题是人类为什么需要会议?会议的要素是什么?会议和文明的关系是什么?

在我看来,人类在文明前的存在形式:第一是劳动,第二就是思想。最初的劳动可以独立进行,甚至独立完成。但是,思想从一开始就注定不可能独立进行,因为思想依赖语言,语言需要交流,交流一定发生在两个人以上。所以,一旦发生两个人以上的语言交流,"会议"就产生了。

在中国,《诗经》是通过朗读和唱诵得以传播,一般是有听众的。儒学传播的过程、孔子传播思想,也是通过"会议"完成的。《论语》其实是孔子与学生对话的记录,或者说,属于会议记录。教育,就是要创建一个"空间",称之为教室,教师和学生在这里互动,交流,当然,以教师为中心。所以,教育实现知识传播的形式是一种特殊的会议。会议还可以理解成一种移动的博物馆。

会议的异化

慢慢地,会议不断演进和分类,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愈发重要。经历中世纪、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会议逐渐在下述几个方面与本性背离,发生异化。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异化一,会议和意识形态结合。在中世纪,最有代表性的会议是宗教会议。教廷地位至高无上,通过各种会议,强化对信徒影响,惩处所谓异教徒。共产主义兴起,会议成为基本工具。马克思和恩格斯愿意开会,他们创建的第一国际、第二国际频繁召开会议。

会议从自由讨论、辩论向斗争演进是始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他们爱好辩论,批判别人,对于不同思想,不同理念一定要批判,一定要斗争。于是,会议变成了斗争场所。马克思如此,列宁如此。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批判,寻求批判对象的历史。

马克思的很多书都是以"反什么""批什么"作为题目的,充满战斗性。为什么共产主义需要开会?这是个极为深刻的问题。共产主义运动具有天然压力,需要人们接受一个思想,一个理念。

所以,共产主义需要会议,其背后的潜台词是需要统一思想。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业化时代的产物,自觉不自觉地希望思想像工业品一样能够有标准,这是不对的。思想不应该有标准,思想怎么有标准呢?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因为有所谓思想标准,其必然逻辑就是争夺"正统",而且根据思想划分人群。所谓"修正主义",就是一种思想划分。

异化二,会议和权力结合。在正常现代社会,社会运行建立在法律体系之中,没有超越法律的政治组织和个人。会议基本维系作为思想自由市场,平等交易观念、知识和信息的场所。会议没有对社会过分的影响。但是,在极权社会,会议和权力结合达到了极致,会议是洗脑和控制社会的基本手段。

希特勒、斯大林,都是运用会议的"行家"。其实,英国作家乔治·奥韦尔的《一九八四》,缺了一个问题,缺了一个篇章,就是会议的作用。会议走到这个地步,走到这个程度,导致思想垄断。

异化三,会议和商业结合,产业化。会议与商业结合,与商业化的媒体结合,形成产业和以赢利为目的的价值链。会议产业属于服务业,是指与会议活动的相关产业的一种综合性产业,涉及交通、住宿、商业、餐饮、购物、娱乐、服装、旅游、广告和印刷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具有规模化、集中化、现代化的特征。

在会议产业体系中,涉及到"购买者"、"提供者"、"中介机构"和"其他相关组织",以及新闻媒体机构、培训机构等等。会议产业的分类日益复杂,可以按举办单位、会议规模、会议的性质和内容、会议活动特征和会议营利模式加以分类。

会议产业正在成为高收入、高盈利产业。伴随会议商业化和产业化程度的提高及其对GDP贡献的增长,会议变得越来越来越物质化,越来越奢靡。这是世界性的问题。

中国特色的"会议"

在传统中国,皇帝对国家的治理是通过"会议"实现的。每天的"早朝"就是例会。除了"早朝"和"召见",还有批复各种奏折。

中国有了共产党,共产党和会议就有了不解之缘。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开会的历史,或者说,共产党党史就是一系列会议的历史。例如,八七会议、古田会议、遵义会议、瓦窑堡会议、庐山会议,以及共产党一大到十八大,等等,不一而足。

在中国,学生知道"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重要的会议",是必须的政治常识。例如,遵义会议最重要,因为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最近CCTV黄金档播出的《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整个电视剧情节和反应的历史都是通过开会体现的,这个会加那个会,这个会套那个会。可以肯定,不了解共产党的各种会议,以及会议形成的文件,会议决定的组织体系,就不可能了解共产党历史。

在过去的六十多年中,国家不断现代化,但是,会议始终维系着在治国中的重要地位。有传媒研究表明,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三十分钟有大量时间是讲会议。开会成了中国社会的一种统治方式,一种社会运行的基本形式。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它形成了这样一些特色:

特色一,会议政治化,影响历史方向。作为执政党的共产党的会议对党本身,以及国家发展方向都影响至深。因此,人们不断对下一个会寄予期望。例如,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文化革命,废弃"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将"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历史证明这个会议具有重要历史地位,作为改革开放的标志。当然,也有被历史证明失败的会议。例如,中国共产党第九届全国代表大会,称林彪"是毛泽东同志的亲密战友和接班人"。

毛泽东宣布这次会议,是一个"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事实上,直到毛泽东本人逝世,既没有实现团结,也没有取得胜利。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共产党的重要会议,都是和权力再分配联系在一起的,与权力结构的调整相结合,最终形成新的核心和座位排列。一般来说,共产党的会议都要事先设定目标,控制程序,起草文件,选择参加人。

特色二,斗争性强,打棍子,扣帽子。至少在毛泽东时期,共产党的重要会议,几乎无一不是一种斗争场所,打棍子,扣帽子。例如,毛泽东时期的两个庐山会议,一个是1959年,打倒了彭德怀代表的一批人,戴上了"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帽子;一个是1970年,针对林彪及其支持者。

几年后,他们被戴上"林彪反党集团"的帽子。党内会议的批判性和斗争性,自然会传播到党外和社会中。在文化革命期间,批斗会在全国得以普及,甚至造成暴力、恐怖和死亡。中国必须从大批判的传统中解脱。

最近,在中国两位著名的经济学家之间,发生了关于土地制度的争论,在很多人看来,过于战斗性,很像大批判。而他们各自的粉丝也对对方有超出学术讨论的出格言论。思想分歧是正常的,学术问题只能讨论。作为学者,最重要的品质就是平等对待不同观点的人,一定承认和尊重每个人说话的权利。

特色三,会议数量多,规模大。有句老话说:共产党会多,国民党税多。365天,在中国大地上有多少各种各样的会议,卷入多少人口,无人统计。可以肯定的是,中国无疑是世界上会议数量最多,参与人数最多,密度最大,人均花费会议小时数最长的国家。

据中研普华会议行业分析专家撰写的《2014-2018年中国会议产业行业全景调研与发展战略研究咨询报告(2014年)》:目前中国每年举办会议高达几千万场,参加会议人数上亿之多,会议产业直接产值一千多亿,会议带来的交通、餐饮、住宿等相关行业产值超过万亿元,年均增长幅度在20%左右。

我想问各位,在你们有限的生命中,你开过多少会,如果认真面对这个问题,也许会觉得很悲哀。因为,如果你们没有参加那么多会议,似乎都长不到今天。

会议几乎开始于幼儿园,之后是小学、中学、大学,之后是工作,会议伴随一生。当学生要开会,当家长还要开会,因为你有不同的身份,就要参加不同的会。这里我想提一个指标:人均年参加会议指标。与会议联系的还有讲话或文件,所谓"文山会海"。

特色四,政府会议比重过高。数据同样来自上述的报告,在中国会议市场,公司会议占54.1%,社团会议占9.3%,政府会议和事业单位会议占36.6%。中国与美国、英国会议构成相比较,政府会议占整体会议市场的比重显著过大。

事实上,即使公司会议和社团会议,也有相当比重得到政府直接和间接的参与。为什么政府会议比重过高?它不仅因为政府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角色远远高于西方国家,而且与政府财政和其他资源富足,且得不到充分监督有直接关系。

此外,凡是政府会议和事业单位会议,基本以领导报告,或者重要人物讲话为主要形式,会议设有主席台,会议开始还常有歌曲,与会者的座次,很有讲究。因而产生了很有讲究的"座次学"。有时,与会者的衣着,每个人的步伐,步伐之间的距离,都需要设计。

特色五,形式主义,空洞化。这些年中国的会议少有讨论,鲜有争论。以"论坛"和"峰会"冠名的会议多得很,"论坛"和"峰会"成为关键词。在当代历史上,真正有影响力的峰会是冷战时期肯尼迪和赫鲁晓夫在戴维斯和维也纳的"峰会",那真是峰会。

现在是漫山遍野的"峰会"。近来说要回归"常态经济",实际上,更需要回归一个正常社会,为此,需要终结那些"思想枯竭""华而不实"的开会潮流。中国要打假,也应该包括打各种形式主义,空洞化的会议。

特色六,产生了一个会议食利阶层。有一批职业开会者,不断地从这个会到那个会,发表了昨天、前天、大前天、去年说的同样的话,看看表,说还要赶下一个会,或者吃一顿饭就离开了,赚取着高额出场费。在经济学界,有位80多岁的著名经济学家,在过去二十余年里,几乎无处不在,可以对各种经济问题发表看法。

没有人计算过他一年参加会议、见诸媒体的频率,应该是超高的。按照我前面对会议演变的分析,不难发现,这样的经济学家的出场违背了会议原本的功能,可以定义为会议异化时代的代表人物,成为会议的特殊"演员",是现代版的"华威先生"(1938年,作家张天翼发表了短篇小说《华威先生》,国民党官吏华威先生是主人公,整天忙碌于开会、演说、吃饭,企图操纵一切群众活动)。

事实上,不仅经济学界,各个领域基本都是如此,都有职业会议者,连宗教界也不例外。在会议高度商业化和产业化之后,会议演变成一种畸形的文化形态,被"既得利益"少数人所垄断,精神、思想、学术、科学遭到窒息。

特色七,奢靡和腐败的蔓延。近年来,中国的会议,普遍存在奢靡和腐败之风。在最贵的地方开,做最重要的装扮,很多会议还有模特、演艺人员、职业主持人之类的参与。会议和文艺活动的界限开始模糊和消失。特别是,这样的会议不仅造成了时间和金钱的浪费,而且产生了巨大的精神和物质垃圾。